中國汽車零部件論壇汽車人訪談系列三 上海保隆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張祖秋
記者:張總您先介紹一下保隆的情況吧,以及介紹一下您自己。
上海保隆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張祖秋
張祖秋:保隆是一家民營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我們是1997年成立的,我們19年了。我自己本人也是這個創始人之一,保隆科技的有這么幾個產品線吧,我們有橡膠金屬的產品,主要是像輪胎氣門嘴,車門平行塊塊包括我們現在在做空氣彈簧。然后我們還有一個是汽車金屬管件,包括排氣系統的一些管件,也包括我們現在做的輕量化的,底盤跟車身的一些結構件。然后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主要的一個發展方向,我們汽車電子的產品,我們汽車電子的產品目前主要包括太陽檢測,當然我們是做直接式的,我剛才聽到這個,我們清華研究院的老師說,他們是間接的,我們是直接式的。然后我們也有其他的一些傳感器,包括像這個汽車上各種應用的壓力傳感器,像這個空調啊,真空鍍啊等等的,這些壓力傳感器。也還有這個雨量的傳感器,控制這個自動雨關,自動大燈的。然后我們現在也在做一些駕駛輔助的一些系統,包括就是基于攝象頭的,基于雷達的,有一些還在這個,產品還沒有量產,但是后面呢也會,陸陸續續會有產品出來。所以這是我們企業主要的產品線。然后我們在有一些產品線上,目前我們是比較領先的,像輪胎氣門嘴啊,包括排氣尾管,這個我們在全球市場都是領先的。然后也有一些產品,我們在國內是比較領先的。像我們的車門平行塊,我們在國內是最大的。然后我們做的這個胎壓檢測,胎壓檢測呢應該說我們在中國本土,也應該是最大的一家,當然全球范圍之內,在OEM的這個供應商范疇之內,我們應該也是第五第六這樣的位置。所以我們有一些產品線呢,我們是做到比較領先了,然后我們自己對于我們所開發的各各產品線來說呢,我們的定位,都是最終要做到全球前三名的,所以這個是我們自己在產業發展上,目前來說,一些目標吧。
我們現在當然主要的兩個戰略方向,一個就是汽車電子,以這個智能化為導向的汽車電子,另外一個呢就是輕量化,輕量化的技術應用,這個是我們兩個主要方向。
記者:那您這個,就是在零部件這個就是。因為現在汽車行業應該說,整體上速度在放緩,然后呢新能源也一直在往前走并且這種互動互聯的這種方向,也一直是怎么說?大家備受關注,您這邊在發展上,有沒有方向上的改變?或者是可能更關注于未來的這種互動互聯的這種方向?
張祖秋:對,我這么理解,我們現在如果說我們汽車行業最大的趨勢,我覺得是兩個,一個就是說清潔能源吧和新能源,不管你是什么樣的汽車路線,可能最終都是往這個,零排放這個方向去走的。另外呢就是說互聯也好,還是說怎么樣也好,其實我覺得都是往這個自動駕駛這個方向去走的。那不管你是要互聯,還是要更智能,這個其實也都是自動駕駛的一個部分吧,作為大的趨勢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們自己目前來說,兩個主要的方向呢,其實基本上也是比較吻合的。我們在汽車電子的這個方向上做發展,其實目前主要是對于這個自動駕駛的趨勢,因為將來要實現這個自動駕駛,其實它的基礎,就是要感知到環境,感知到車子本身的狀況。所以傳感器的應用,會越來越多,因為你要讓它能夠自動駕駛,能夠更加的智能,除了你這個大腦之外,其實是有很多這個感官,是很重要的。你的耳朵,你的眼睛,其實都是需要的。所以我們在汽車電子上的定位呢,其實我們作為零部件企業,我們也沒有說要去做那個大腦,我們去要做的是這個眼睛耳朵,我們是要在感知的層面,當然我們也有一些產品,會上升到控制器的這個范疇,但是在感知的層面是我們的基礎。所以現在,像我們做的胎壓檢測也好,其實也是一樣的,因為它還是基于傳感器的。它偵測壓力偵測溫度,然后我們做的其他的這個傳感器,也是對壓力啊,然后我們做的雨量啊,是對這個光學的傳感器,然后其實攝象頭,也是在感知的這個領域里面,雷達其實也是一樣的,它感知環境。所以我們目前的,在汽車電子上的定位,我們就是在感知到控制這個層面,所以我們不會再去做要上升到大腦這個層面,說一定要去做車聯網或者怎么樣啊。當然我們在車聯網呢,我們有一些涉足,我們涉足其實也是從我們自身的這些傳感器的能力出發的,我們在北美主要做一些商用車的,物流車的,這樣的一些傳感器的集成,然后呢能夠把這個數據,能夠給用戶,讓用戶去挖掘它的數據的價值,我們在做一些這樣的工作。所以是我們汽車電子的這個,我們自身的定位,其實是符合大的趨勢的,就是往自動駕駛這個方向。
張祖秋:那另外就是我們輕量化,其實也是符合將來零排放的趨勢,不管你是什么樣的技術路線,當然你都是希望說,消耗更好的能源,能夠駕駛更長的里程,你電動車也好,輕能源也好,還是怎么樣,還是混合動力也好,其實未來輕量化這個需求,都是非常強烈的。然而我們在輕量化上的發展呢,主要是機遇輕量化的技術,我們在材料方面,我們沒有什么專長,我們主要是工藝技術方面。
記者:您剛才說到的傳感器這一塊內容,其實大家也看到了,就是說可能自動駕駛失敗的方向,可能好多的這種車,好多的這個企業,也都在做傳感器。你們跟它們的區別又是怎么樣?你們怎么能夠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競爭之中,你們覺得你們的優勢是什么?
張祖秋:好多企業在做傳感器,其實呢這個通用汽車范亞它們做過一個研究,當然首先他的研究說明呢,就是說汽車上的傳感器確實越來越多,現在在一個中級車上,六十到八十個傳感器,如果是C級車的話,可能上百個,一百二十個傳感器,未來可能還要更多。同時呢它們做了一個研究,目前90%的傳感器產品,這可能就是通用汽車自己用,當然也可能代表了整個市場的一個現象,就是超過90%的傳感器,是由跨國公司在提供的,其中有65%完全是進口的,當然還有一部分是跨過公司在國內,設立制造基地生產的。所以雖然說,似乎有很多企業,都想做傳感器,這個沒有錯,但是真正如果我們去看,這個市場份額來說,都是一些大的跨國公司來把持的,像包括這個博世啊,大路啊,德爾福啊,電樁啊,包括還有像海拉啊等等,都是這些大企業在把持的。國內看到說傳感器的機會的,本土企業應該有很多,但是呢能夠進入到這個門檻的,其實比較少。我們自己就是在這個傳感器方向上,我們有一些,有的當然是這個胎壓檢測,它可能不僅僅是傳感器,它是整個的一個系統,一個模塊。那我們從2002年研發開始,然后到現在呢,應該說我們在國內,我們獲得的這個項目定點也很多,也包括像通用的全球平臺,它在2019年的全球平臺,也已經定點給我們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都是在跟一些大的跨國企業在競爭的,我們在這些合資車廠,或者甚至像GM的報告平臺,其實也是跟它們在競爭,這個也是就是說我們在,十幾年的產品的研發過程當中呢的,也是積累了很多,經驗跟知識,我們的制造能力各方面,也都做了不少的建設。其他的傳感器呢,我們的專長目前來說,主要在這個(英10:19)的傳感器上。那在這些方面呢,其實我們跟國內很多做傳感器的企業,有一個相當大的一個區別,國內比較多的傳感器企業,它們是直接用這個芯片廠商的,已經封裝好的芯片,甚至是標定好的芯片,來做一個組裝測試,就完成了。那我們做的不一樣,我們是從裸片進廠,我們自己做特種封裝,我們自己做標定,所以我們是具有這個,為這個車廠去定向開發的,不像這個國內的一些其他本土的創新企業,如果它要改一個曲線,它需要通過芯片廠,芯片廠不管像云飛羚(音)也好,還是恩質樸也好,那你如果沒有一個非常大的一個量級的話,這個是很難配合的,這個跟我們的做法不一樣。所以我們呢是,其實深入到這個,駕駛鏈的比較上游的地方,包括這個芯片,壓力傳感器的芯片的半途,也是我們自有的。所以在這些方面呢,我們應該說還是積累了一些專業能力,所以像我們在其他壓力傳感器方向上,我們也拿到了上汽通用的業務,我們現在也在競爭,通用全球的業務,我們也拿到了像康明斯全球的業務。所以在這個方向上,我覺得我們還是比較有信心,我們已經跨越了這個門檻。但是確實要跟博世跟大路跟德爾福這樣的企業去競爭,這個是當然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差的非常遠。所以這個呢我們也是希望說,未來能夠通過我們的一些,包括并購在內,一些方法,能夠說把這個一些傳感器行業里邊,可能規模相對比較小的,但是我們能夠把資源能夠整合起來,能夠去跟這些巨頭去競爭。當然也是希望就是說,本土的這些主機廠,也能夠更多的,給我們本土企業一些機會,這樣的話,上本土零部件企業,在這個核心領域,也能夠有一些成長的機會。
記者:您剛才說到的希望本土的主機廠,就是給到本土企業的機會。但是主機廠這邊可能會覺得,首先你們要把你們的產品質量過關,然后就是你的價格上,可能也要跟別人去過關,然后呢就是你服務要過關,就是所有的這一切,然后別人才會考慮,因為它可能之前就有這種體系就已經構建了,然后你們算再加入進來,所以就其實還是挺,怎么說呢?需要你們做的工作還是挺多的。
張祖秋:對,沒錯,其實你說的都是前提,如果我們這些做不到的話,主機廠它也不可能選擇我們,每個人都有生存壓力嘛。但是呢在我們做到的情況下,有的時候主機廠也會覺得說,風險有點大,我們選一個跨國公司,怎么都不會出事的,或者說就算有點問題,它們也一定把它兜住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呢,可能就稍微,如果有點偏向呢,當然我們機會就會更多。其實呢這個本土的車場,它是有這個動力的,為什么呢?因為其實像這些大的企業,配合起來也不是這么順暢的,有的時候它們的反映速度也好,或者說對于一些技術要求的變更也好,它們也不是很愿意配合,因為這些大廠啊,它的本身市場地位,它的談判力度非常強,其實我們現在有的時候,本土車場出來一個車型,你說一年能賣多少輛,這個如果每個月上萬輛,當然它可能這些跨過的零部件企業,它就很高興幫你服務了。但是你如果告訴說,兩三千輛一個月,你還做不做,這就很難說了。所以其實很多時候,本土車場的這個,我接受過它們一些,我們技術部門的,其實它們也是對這個跨國的零部件企業,有很多怨言,說這個沒辦法配合,如而且呢就是它們什么技術都不開放的,全部都是黑盒子,你最后你掌握不了的,它不告訴你。所以我們現在也看到呢,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企業,它是愿意給我們這些本土的零部件企業一些機會的,是會有的。包括一些原來是整個系統的,現在也會拆包,一整個系統,像發動機管理系統,原來都博世在供應,各種傳感器,所有的控制器全部都是它一家的。現在呢其實慢慢的拆了,它會把一些傳感器拆出來,慢慢的可能只留控制器給博世了。這個也是因為就是說它,主機廠它有成本要下降的這個壓力,同時呢它也希望說能夠掌握到更多的產品,不然的話談判力始終在別人手里,所以其實還有這個趨勢的。
記者:對你來說是機會嗎?
張祖秋:那當然是機會。
記者:那您覺得就是您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壁壘有哪些?
張祖秋:其實這個汽車行業本身就是壁壘相當高的一個行業,特別是在OEM的領域。售后是相對來說要好一些,OEM領域壁壘本身就比較高。特別是如果涉及到核心的一些零部件,像汽車電子包括像傳感器都在內都是一樣的,主機廠會非常謹慎,它會非常謹慎的引入一個新供應商,所以對我們來說,當然首先我們這個產品,確實需要在技術能力,質量啊,成本啊,各方面,都要優于原有的這些供應商,這個壓力是非常大的。然后責任也非常大,就是質量的責任非常大,然后這個交付的責任也是非常大,在OEM的這個領域里邊。同時就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這個研發的周期,也是非常長的。一個產品,從開始研發然后到你能夠進入到配套的體系,形成這個批產,比如我們這個胎壓檢測,從2002年開始研發,到了今年我們才是這個量上到足夠高的一個量級,當然這個路就已經很長了,十幾年下來,累計在里面做的投入相當多。所以在零部件企業來說,我覺得這個時間承受期啊,以及在各方面去跟這些跨國公司去競爭,這些其實都是門檻。當然就是在拿到項目之后,在批產之后,其實這個非常大的這種交付責任,非常高的這種質量責任,它也是門檻,像我們在今年我們也體會到了,就是車市的這種需求變化,其實波動是非常大的,在四五月份的時候,感覺到整個的銷售,就是車廠的這種銷售呢,相當的低的,比較低迷。然后過了八月份之后,突然就上得特別快,這個時候你不能讓它斷線,斷線一天這個責任就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可能就是,整個的制造能力,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全部都要這個發揮出120%這種潛力出來,才能夠滿足所有客戶的這種需求,所以這種壓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覺得這都是汽車行業的挑戰吧,當然汽車行業也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發展的一個行業,特別是在國內,雖然說剛才講到速度比較放緩,但是確實它基數也已經很大,所以在整個這個行業發展來說,全球來看,它每年還是有個位數的增長,我覺得還是在長期發展的。同時呢當然它的高門檻,它也組織了一些新加入行業的這個競爭者,就是競爭者也不是那么輕易的能夠加入到這個行列來。我們在做豐田的一個產品時,我們從跟日本的一級供應商開始接觸,然后到拿到項目,這個周期也有七八年這么久,中間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小的一些產品,可能用在某一個車型上,用量不是很大,它只是一些考驗,真正最后拿到它最主力的車型周期非常長。但是你一旦拿到了之后,那如果說,要有一個競爭對手說把你趕出去,如果你自己沒有犯很大的錯誤的話,那這個也是相當穩固的,所以這個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嘛。
記者:您剛才說的胎壓檢測是一個比較長時間的研發,我想問一下您這個研發占到你成本的百分之多少?
張祖秋:占營業收入吧,我們基本上研發費用都占營業收入6%左右。
記者:6%是行業的行規嗎?因為我們之前采訪的那個也是6%。
張祖秋:應該也不算行規吧,但是有人高有人低,但是可能5%、6%這個還是比較常見的。
記者:您剛才也說,今年整個車市不是特別的穩定,前幾個月表現的是低增長的一個常態,但是七八月淡季后九月份又是一個非常銷量的增長,這樣的一個趨勢,對于整車廠的這種情況對于零部件的一個壓力,咱們這面有沒有一些經驗,就是零部件環節怎么樣應對這樣的銷量帶來的壓力。
張祖秋:這個波峰波谷波動比較大,而且呢很難形成一個預測,有的時候車廠給我們的預測其實也是不準的,我們也很難依賴于它,像我們今年有一些產品,特別像胎壓檢測,我們在四五月份的時候跟供應商說了,我們的預測量減少,因為有一些電子元器件的這種供應周期特別長。然后到了七八月份突然說,我們不僅要增長,而且是增加的比原來多的多的時候,其實作為供應商來說,它們也覺得特別吃力。然后我們也在跟它說,這個需求特別大,我們也是很難去完全依賴于車廠給我們的一些預測,所以現在目前來講呢,我們自己的一些想法說我們明年怎么辦?因為也許明年還是波動相當大的話,那我們可能對生產制造的供應鏈來說,我們要稍微做一些平準的計劃,不能讓它波動這么大,否則的話,對于制造能量,對于供應鏈的這種供應能力,都是繃得特別緊。所以我們想,一方面是我們期望從我們自己企業來說,我們期望我們的這個客戶群體更分散一些,不要集中在就是如果有一些特別主力的車型,它的一波動可能就是影響到整個的業務的變化,當然我們期望是把這個業務能夠更分散,能夠客戶面更廣一些。另外呢當然我們也在供應鏈這個上面,我們要跟一些供應商來做一些工作,希望它們能夠在中間做一種緩沖,做一些安全工作,能夠有足夠的估計。另外呢,在這種季節的變動上,我們要數據上做一些更多的挖掘,現在就是我們要拿很多數據,我們要拿車廠銷售的數據,我們要拿車廠下線的數據,當然我們也要拿各種各樣的存貨的數據。所以通過這樣一些數據呢去挖掘,到底我們應該調整什么樣的一個水平,才是合適的,所以只能是往這個方向去做。
記者:您剛才也提到,就是咱們在輕量化這個方面,主要是專注于這個技術,而非其它的材料,關于這個技術您能再說具體一點嗎?
張祖秋:我們現在主要是專注在液壓成型的技術。也就是說通過這個技術,我們通過內部加壓,能夠把這個等截面的管件,把它變成便截面的管件。因為在這個底盤,包括車身上,有相當多的這種結構件它是管件,然后它的這個截面變化是很大的,形狀啊尺寸啊,變化是非常大的。傳統來講,當然主要是通過沖壓來做,沖壓然后焊接,它們的零件數量都比較多,但是現在主機廠對于這個重量啊都是有一些減重的要求和想法。所以通過這樣的工藝技術,我們可以減少零件數量,然后保持甚至提高它的這種強度,但是這個重量可以減輕20%到30%左右,所以可能主要還是應用于目前,像鋼材也好,還是鋁材也好,這個壓強都可以做。當然這個輕量化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往材料方向走,包括鋁合金啊,或者碳纖維啊等等,這個就不是我們的領域,我們在這方面也沒有積累,也沒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