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CS15
11月20日,廣州國際車展盛大開幕。作為具有年度總結和未來展望意義的車展,眾多車企分外重視。由全球首發車型CS15等組成的“長安艦隊”來勢洶洶。當日下午,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就中國汽車市場尤其是自主品牌突破路徑、長安未來布局和規劃等與包括新華汽車在內的媒體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百萬輛,新起點,新挑戰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長安汽車前十個月賣出新車超過79萬輛,全年75萬輛的目標在10月份已經實現,它也是第一個提前完成年度銷量目標的中國品牌。朱華榮稱,長安自主品牌乘用車今年實現100萬輛銷量基本不是問題。
“這個100萬輛對于長安汽車來說,我們把他歸為一個新的起點,說明中國的品牌只要扎扎實實地做好自身,包括從研發能力、體系提升、服務制造等等一系列自身練內功的工作做好,是有機會或者在世界汽車產業立足的。”朱華榮給出了長安自主發展的成功之道。
在朱華榮看來,百萬輛還應當引起一個思考和認識:只要把產品、服務等做好,總有一個用戶群體會不斷的選擇、持續跟隨這個品牌,長安的用戶從面包車換到奔奔,現在換到了睿騁,粉絲群體不斷強化。
據朱華榮透露,檢測顯示有37%的長安用戶是從合資品牌轉移過來,尤其在北京有80%的用戶從合資品牌轉移過來,所以現在長安汽車的競爭不是以前在自主品牌的小圈子里競爭,更多的是到了與合資品牌面對面的競爭。
在第二屆長安新技術展上,長安曾宣布 “2025”計劃,到2016年,長安自主品牌車型將達到15款,在2025年實現168款車型。并且在2020年實現銷量44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將達到233萬輛。2025年銷量達到600萬輛,自主品牌340萬輛。
全面布局 精耕細分市場
在朱華榮看來,隨著百姓收入的基礎在不斷改善,特別是今年三四線城市出現了較快速的增長,汽車市場未來5%到10%的增長是可期的。
只不過,SUV和MPV會回歸理性的、正常的增長。
“我認為中國轎車領域的競爭狀態是未來MPV和SUV市場的競爭常態。所以某一個企業僅僅想在某一個領域長期站住腳是非常困難的,長安汽車實際上在轎車領域、MPV領域、SUV領域,都在布局。”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自主品牌轎車幾乎是節節敗退。自主品牌還有必要做轎車么,突破口在哪里?
在朱華榮看來,無論競爭多激烈,如果要做汽車,轎車一定是必爭之地,除非改做別的行業。
自主品牌轎車要想站住腳,沒有捷徑,如朱華榮一貫堅持的那樣,必須要做到三個方面:第一,扎扎實實把產品做好,不管是質量、功能、還是造型;第二,中國企業最有機會的突破口是把服務做好,現在這個領域里需要提升的地方還有很多。第三,產品的細化,市場細分,包括產品的差異化。
“我認為在很多的市場要進行細分,很多人說長安汽車在西南市場做的好,但是在東北市場做的不好,這個是我們未來小細分的地方。”
朱華榮還透露了長安汽車“883”的海外戰略。第一個“8”是在乘用車領域,全球布局8個戰略性的市場;另外在商用車也布局了“8”個戰略性的市場;“3”,是長安在2020年前要重點投資的戰略性市場,伊朗、俄羅斯、印度。最近長安汽車一系列從市場研究,產品開發、還有整個的合資合作都會大踏步的推進。
新能源領域的野心
隨著公眾環保意識提升和新能源汽車性能逐漸改善,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程度也不斷提高,加之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銷量迎來了大幅度增長。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前10個月,全國新能源汽車消量同比增長2.9倍,累計銷售171145輛。其中,10月份銷售34316輛,同比增長5倍。
朱華榮向媒體拋出了長安汽車在新能源領域的野心。到2020年,長安汽車將投入180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預計推出30多款車型,總規模達到40萬輛,比例占到10%。車型覆蓋轎車、SUV和商用車。
“受環境保護,空氣質量改善等要求,新能源在城市物流商用車領域發展潛力巨大。未來長安也將強化這一細分市場。”
在技術路線方面,長安現在是純電動EV和插電式混動PHEV兩條線并重。目前,長安已經投放了逸動的純電動,不久將推出更小車的純電動以及插電式混動逸動和插電式四驅混動。
朱華榮透露,長安汽車在2001年和2002年已經開展了混合動力的技術的開發。只不過,國家政策引導之下以及很多地方不歡迎混合的插電動力,所以率先推出純電動車型。“另外,插電式的混合動力的技術難度復雜很多,許多企業的準備不足。”
運營里程、成本、社會配套措施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長安汽車如何解決這些痛點?
“長安汽車不僅僅是靠自身,我們更多的是與一些機構合作,將來會看到長安汽車陸陸續續與一些機構進行戰略的深度合作,包括充電設施、運行的模式,包括用什么方式經營企業,無論是長安汽車自己投資,還是合資企業,還是第三方的投資都要生存下去。”
“未來長安面臨的競爭會更激烈,當然機會會更大,所以對于長安汽車來說,既是一個新的的起點,也是一個挑戰。但是,我們更有信心!”
朱華榮對于未來又給外界留下了一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