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十年,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在政策驅動下,順利從導入期來到成長期。2015年,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電動汽車生產和銷售國,2016年快速成長,占全世界比例達到50%。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表示,從導入期到成長期,2017年是一個標志點,補貼開始逐步退坡,市場也達到一定量。
1月14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7)在北京舉辦,聚焦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核心問題。李斌在論壇分享了作為一個用戶導向公司的三點關鍵思考。

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
第一,政策下一步應該鼓勵新公司和現有企業的融合創新,避免出現低效的重復建設。目前有幾十家公司規劃產能300多萬輛,雖然現在我們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但預計到2020年會達到1500萬輛。根據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只有145萬輛的銷售預估。所以我們呼吁政策應該有導向,讓新公司把核心資金投入到研發和用戶服務上。
在制造這方面,我們呼吁應該依托于現有的企業,建立開放共享的制造基礎、制造基地、制造平臺。現在國家整個大政策導向也是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鼓勵新公司和現有公司合作的政策導向,既符合國家大的政策方向,也符合市場規律。
第二,企業應該聚焦解決用戶痛點。在政策導入期,大家買車更多是因為牌照,很少有用戶買電動車是因為熱愛,使用起來也很痛苦。下一步來到市場導向,真的是用戶投票,用戶永遠都只會為更好的體驗買單,要求用戶具有高的環保意識,為節能降低碳排放使用電動車,那不現實。所以電動車要想辦法解決用戶痛點,這是我們行業內要思考的。
很多企業從碳排放角度和污染角度考慮電動車打敗燃油車,其實真正應該從電動車比燃油車耗時更短,服務獲取的可靠性、自由度等方面進行評估。如果在家充電,它的體驗比去加油站加油好。美國95%的汽車用戶換購時會選擇電動車,不是燃油車。原因很簡單,就是客戶體驗好。
在中國很少有車位能用電動車。但如果依賴公共設施,無論是往返次數、時間還是基礎設施可靠性方面,包括中間等待時間、自由度等都面臨問題。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政策退坡以后,電池成本下降速度沒有那么快,用戶購買電動車,購置成本將來到底怎么辦?
其實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完全是靠技術進步,更多要靠商業模式、產品設計的創新。我們呼吁大家應該從用戶角度去思考創新的方向。
第三,中國電動汽車產業應該抓住成長期市場機遇,實現品牌升級。大部分人對于技術升級、研發升級認識都非常充分,這確實是基礎條件,但我認為大家低估了品牌升級難度。
2018年到2020年是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僅有的品牌升級三年窗口期,到2020年國外產品都準備好了,電動汽車產品都會進入。如果我們通過這三年能實現品牌升級,我覺得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就不會是外資品牌的天下,一定是中國品牌的天下。電動車非常依賴本地服務,凡是依賴本地服務的產品,外資品牌是沒有機會的。所以這三年品牌升級,我們一定要堅決,要堅定,要著眼長遠,不要去考慮短期的蠅頭小利。
“蔚來汽車雖然是一個新創公司,但從品牌打造方面我們是很堅決的。”最后,李斌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