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來智慧交通的模樣與標題一樣,那么在未來,今天參加2020年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一半的與會人員將會失業。由于L5級別的完全商業化車載,汽車將由私有化占多數的參與角度邁向共享化的社會場景中。而目前中國汽車正進行著領先于全球的“新四化”變革,不僅規模大、力度猛,而且最重要的是市場足夠大,再加上中國有世界上最全的汽車產業鏈,向著綠色出行,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成本,減少交通傷亡,改變出行體驗的汽車革命目標出發,成功應只是時間問題。
智慧交通承載著交通的目的
在這場關于未來出行的討論中,雖然沒有提出任何時間點來卡點中國智能交通的建立/發展,但從北京市對智慧城市的規劃已經看到了目前所努力的方向與重點。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信息中心主任 張曉東表示,2020年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元年,東壩西區與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將成為北京市對智慧城市的實驗區。
智慧城市是人、空間和技術的三維度融合結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規劃中,張曉東表示規劃建設“三網多節點”是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總體架構。
“三網”代表店里保障網絡、通信支撐網絡和智能感知網絡。“多節點”代表重要應用示范節點。張曉東認為建立智慧設施的基礎是電力供給的保障,以通信技術為支撐,擁有對城市的感知功能,在數字孿生理念的基礎上,將物質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實時數據匯集到數據中心,實現城市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決策。
大會上有很多嘉賓對未來智慧交通做了憧憬,比如吳甘沙,一個無人駕駛物流管理路線公司的創始人,他表示在智慧交通上,無人駕駛具備了千億公里經驗、百萬年駕齡,同時不自私、不路怒、不疲勞駕駛,不酒駕,最重要的是未來的道路不僅僅只是承載著交通的目的。這個目的可以是商業的功能,比如說它可以是一個移動的迷你KTV、移動的電影院、按摩室、健身房、茶館或者是移動的酒架,他認為智慧交通或許可以使得酒的銷量增加30%。
那么酒業受智慧交通銷量上漲,那么網約車秒接單、代駕服務是否會永遠成為“遠古時代”的行業呢?
從宏觀層面到社會層面,發展到未來智慧交通的規劃顯然被寫入了各個層面中。而政策的引導帶動,也隨之到來。國家層面對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就連發了三個文件--《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電動汽車發展規劃2021~2035》;《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
在政策的引導和社會的期望下,未來出行的大體框架被構建,那就是以建設交通現代化的目標和途徑,建設綠色和智能化的交通成為未來交通發展的主要目標。
但是目標和框架有了,為了建設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中國汽車產業還需要做哪些呢?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市場大沒用 還得靠科技賦能智慧交通
在10月底進行的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中,我們看到了大會上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及智慧汽車新釘的錨點和發展方向,通過與會嘉賓也看到了目前我國在智慧交通建立中還需要哪些技術提升、產業提升和法規政策幫助。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就表示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的建設幾個方面將很大程度上破解長期困擾我們的能源環境、城市交通等重點難點問題,并且能夠重塑未來出行的體驗。
中國汽車產業目前來看,確實是全球最穩定的市場之一,特別是在新冠后的市場復蘇表現,產銷都是優于美國市場的。而且從宏觀表現和近些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上看,中國汽車產業從創新、人才及市場上相比十年前都有了更多的提升。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董揚在大會上重點表示在研發費用方面,中國汽車產業10年前與10年后的差別天壤之別,他說:“10年前全國車企的研發費用總和不超過1億人民幣,而現在全國車企在研發上的投入都有幾十億之多”。
但從市場換技術到如今自力更生的技術探索之路,中國汽車產業在核心技術上還是落后的,而核心技術也正是建立未來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所必須掌握的。中國智能交通產業聯盟理事長、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笑京就在大會上很中肯的表示“中國在國際智能交通領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大”,但不敢說技術領先。”
從智能電動汽車角度看,多數與會嘉賓都認為它將是未來城市出行的主要承載,而得益于智能汽車的發展,汽車還將繼續改變世界、改變社會,將匯集網絡、交通、能源、基礎設施的發展,改變出行服務,成為智能社會發展的載體。
但目前智能汽車的狀態是,不能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特別是芯片、軟硬件等核心系統零部件。
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機械處處長吳衛就表示,智能汽車要以自主基礎技術平臺為產業支撐,重點要形成中國標準、自主可控的基礎技術和結構體系,穩定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想要快速達到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目標,科技賦能是永遠不能避開的關鍵詞,智能汽車領域尚且如此,那么在能源革命上就更是了。
能源改革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基礎
如果不是未來出行大會,我們很難了解到像一些傳統石油基礎的公司正在做主營的轉型,比如bp集團、國家電網、中石油目前統統把自己添上能源服務公司的標簽,從這個層面看,未來智慧能源的路線已經達到了共識。
對于智慧城市的要求,綜合能源服務水平,其中非常重要的還是充電設施,以及能源服務能力。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楊雷就表示,從能源角度來講,未來會越來越打破能源的壁壘和條塊分割的態勢,如電、氣、熱等都是各自公司在供應,而效率很低,未來能源綜合服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從智慧交通來講有很大的潛力,這里也有能源服務的潛力可挖。
“能源數字化轉型比起很多產業,包括比起交通產業來講,可以說是剛剛開始,還是在起步階段”,楊雷如是說。他同時表示,通過預測,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如果有1億量,那么對電力的需求可能達到20%,倘若在高峰時段,需求會更大。楊雷稱“他們需要的裝機容量將要達到20億/千瓦裝機。中國現在全部裝機也就20億/千瓦,未來怎么可能實現這樣的支撐,所以這種發展對能源系統帶來巨大的挑戰。”
所以基于電網如此大的挑戰,創新的充換電體系將在未來快速迭代現有充換電設施。楊雷表示,V2G充電樁的充分利用將減少一大半的備用容量,電動汽車到電網反向實現調頻服務,甚至提供電量的服務。
充換電領域,充電樁的成本遠低于換電站,在充電樁領域,從國家到企業都為智慧交通進行著努力的創新與實踐。在目前全國1:3.7的車樁比下,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闕詩豐表示,國網電力把未來的車樁比下調,5年內達到兩個目標,2021年達到1:3,2025年下降至1:2。
另外,轉型中的bp集團也重構了充電樁建設的計劃,bp集團高級副總裁、bp中國總裁楊士旭表示,bp充電樁將由目前的7500個增加至7萬個以上。
雖然在這次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還有很多企業、機構提出對未來出行的藍圖規劃,包括共享出行、新業態的租賃服務、平臺構繪等。但以上關于科技、能源的底層框架一定是未來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