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增背后 新能源汽車能開多遠?
發布日期:2015-08-28 14:13 作者:七羽 瀏覽次數:948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牽動著市場的心。
8月16日,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1-7月,北京新能源汽車增長迅速,產量達到1.1萬輛,是去年同期的3.2倍。
不僅如此,數據顯示,北京1-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為1.2%(按可比價格計算),雖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4個百分點,但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持續明顯好于全市工業。
對此,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信息中心部長郭詠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政策的利好和不斷完善的配套設施推動了新能源車的生產和銷售量的增加。“單獨搖號和不限行,這兩項政策對消費者刺激比較大。”
此外,據記者了解,為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北京正在不斷推進政策配套,如市場關心的公共充電樁建設等問題也在解決當中。7月底,京津冀三地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部署了京津冀充電設施協同建設重點工作,并簽署了行動計劃。力爭到2020年,建設形成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公用充電服務網絡體系。
除此之外,有分析人士也指出,近些年新能源汽車愈發猛烈的發展勢頭與越來越多的政策補貼息息相關。“補貼政策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也是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郭詠補充道。
各項利好政策點燃了市民購買新能源車的熱情。不過,隨之而來的中簽率逐漸下滑也引起市場的關心。以北京為例,據悉,今年4月以前,新能源車搖號上牌中簽率達100%,但6月新能源汽車中簽率已降至88%左右。
基于消費者購買需求越來越高,郭詠預計,8月份新能源汽車中簽率可能只有30%—40%的水平,未來中簽率會越來越低,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也不會那么容易。
不過,他也坦言,中簽率越來越低說明市場發展得越來越好。中簽率降低并不會影響市場發展。“事實上,新能源購車的指標也在不斷地增長,去年是2萬輛,今年是3萬輛,明年會上升到6萬輛,隨著指標的增長,新能源汽車的中簽率還是回避汽油車高,也還會促進消費者購買。”
無獨有偶。日前,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透露,純電動汽車的技術研發目標是:如果到2020年取消補貼,純電動車可與燃油車競爭。
一時間,2020年將取消純電動車補貼的討論再次吸引了市場的關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得益于政策的補貼,補貼一旦取消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會怎樣?
“目前如果沒有政策支持,只靠新能源車自身,發展動力仍不足。”郭詠告訴記者,在政策退出的同時,新能源車從成本、技術以及消費者信心等方面是否能達到成熟的標準,這方面壓力還是很大。
郭詠坦言,政策補貼主要是為了促進市場的發展,但政府不可能永遠補貼市場。現在每年補貼下降5%,就是為了讓廠家逐漸適應在市場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市場的擴大降低生產成本,逐漸適應當前的價格和費用。“隨著市場的發展,廠家生產的費用和成本要逐漸下降,到2020年,廠家必須把政府補貼的費用成本降到市場能夠接受的水平,它才能在市場上有更大的競爭力。如何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能夠保持盈利水平,這對于廠家來說是一個壓力,需要新能源汽車廠家做更多的工作。”
不過,一個硬幣有兩面。“政策本身是刺激市場發展,取消補貼政策同樣也會刺激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郭詠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