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近兩年的中國汽車行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行業性展會、論壇亦或是小型沙龍等活動,其中話題總是繞不開 “車聯網”。特別在今年,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在內的互聯網公司紛紛加緊相關布局,政府也在政策上給予了有力支持,這些利好因素的出現更讓“車聯網” 在國內一片大熱。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車聯網滲透率將從2010年的4.67%增長至10%,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500億元;而2020年車聯網用 戶數則將超過4000萬,滲透率超過20%,市場規模突破4000億元。
由此看來,車聯網已然是大勢所趨,而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車聯網”則成為 業界下一步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近日,鈦馬信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陸維琦便就該問題與蓋世汽車網記者進行了深入交流,期間特別強調,想要真正做好車聯 網,相關企業“急不得”,提升自身核心實力并加深對本土市場的了解才是首要之舉。
車聯網方案也需“因地制宜”車聯網方案也需“因地制宜”
眾所周知,國內外汽車市場在發展程度、發展環境以及相關理念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因此,國內的車聯網企業不僅要解決技術本身的問題,還要充分考慮獨特 的本土化需求。“那些從國外全盤引進或者完全參考國外模式開發的車聯網產品往往由于成本高等原因,只能少量配置于豪華品牌和個別高配車型上。”
陸維琦的經驗來自于鈦馬公司早期的發展經歷,據了解,鈦馬主要從事車聯網云平臺服務系統的研發,最先是由海外Telematics技術專家回國所創 辦,“由于我們是從美國過來的,剛開始也是將美國的模式搬過來用,但我們發現效果并不好,所以后來我們根據中國方面的具體情況重新調整,推出了本土化的解 決方案,也因此贏得了廣汽、上汽等領先整車企業的認可。”
當然,本土化方案并不意味著要與國外模式劃清界限。中國的車聯網市場并不是單純的中國車聯網市場,因為它不可能是封閉的。事實上,中國接近60%的車都是合資品牌,因此至少這些車的車聯網解決方案并不是單純的中國式方案。
而這對于車聯網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有挑戰。“對于合資品牌來說,我們除了要建設自己的車聯網外,還要考慮跟國外模式的融合問題,這時候我們就會受到 很多的限制。而從自主品牌來看,國內車廠雖然不用受制于人,但由于其本身面對的壓力較大,所以考慮到資金、資源等方面的投入,他們可能并不是很有決心去做 車聯網。”
陸維琦表示:“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同車企推互聯網有不同的訴求,一套完整的方案不一定適用所有車型,因為每一個車廠遇到的困難不一樣,有的品牌主要考慮成本、性價比,而有些車廠則更關注豪華體驗,我們要根據不同車廠和車型的特點做出不同的車聯網方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核心技術提升是重中之重
車聯網市場巨大的容量以及發展潛力吸引了各方角色的積極加入,而其中占據主體地位的無疑還是傳統車企。不過,對于這些企業來說,與移動互聯網的融合 并非易事,“一個傳統企業突然要加一些互聯網的東西進去,而且還是‘大面積’的加,可能從營銷到服務,到最后形成整車的形態以及用車方式,甚至整個產業鏈 都要發生變化。這時候,傳統車企單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顯然有難度。”
所以,我們看到,傳統車企如今已開始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來幫助自身做好互聯網,這其中包括互聯網企業,也包括諸如鈦馬一類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鈦馬不 乏來自IBM、華為、小米、阿里巴巴等國內外一流公司的汽車行業專家和移動互聯網專家,因此我們不僅懂互聯網,也同時具有豐富的汽車行業經驗。”據介紹, 鈦馬的定位是成為車企在互聯網方面的助手,來幫助其改革與提升。
而相對于大刀闊斧的改革,陸維琦再三表示要“走的慢一些,更穩一些”,“盡管‘車聯網’大勢已定,但真正要發展起來仍需時間,相關企業現在要做的則是積累自身的核心技術,打好更為堅實的基礎。當然,作為整個產業鏈的重要一環,這對于協調的車聯網生態圈的構建也尤為重要。”
鈦馬陸維琦:車聯網布局為何“急不得”
鈦馬于今年發布的“鈦馬星3.0”平臺受到了業界關注,該平臺中在之前的基礎上新增了針對新能源汽車的模塊,現在已應用在上汽、廣汽等公司的新能源 車型上。“考慮到現在有很多小的新的新能源公司出現,而一套完整的車聯網系統投入較大,這給這些公司帶來了困難。所以我們將這一模式做成了SAAS模式, 你只要按照我的標準接入,便可以快速的連接到這個平臺上,并且能夠滿足你所需要的那些基本訴求。”陸維琦認為,該平臺不僅是其核心技術的最好展現,也再一 次證實了鈦馬在本土化產品方面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