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足球混合投注500网最新消息/足球胜负彩500足彩网天气预报/西班牙黄金一代/湖人几个总冠军

歡迎光臨車網世界!

微信 | 微博 車網中國公眾號二維碼

當前位置:首頁 > 汽車人 > 返回

車人-于明

發布日期:2016-12-16 20:51  來源:原創  作者:新平   瀏覽次數:1575

于 明
(1951-2016)
于公與愚公,同于執著,專注而無堅不摧。
于公有高度,國際汽聯(FIA)認證職業攝影師、編號FIA265。
于公有廣度,從體育教師到全球50場FI世界頂級賽事,足跡天涯。
于公有力度,眼界決定思想,思想決定意識,意識影響未來。
車人于明。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一樣眼睛能看見:光影之間山水萬物;一樣眼睛看不見:思想、智慧、情緒,用心才能覺察。人的思想,天馬行空自由做夢沒有問題,但是能兌現夢想的人才是高人;

于明,能夠自由自在地行走在自己喜歡的世界里,無疑是一種成功更是一場幸福!
(左一)
于明就是這樣一個懷揣著夢想的人,16歲從北京到山西,40歲重回京都,53歲鉆研F1報道和運營,63歲成為“鳥人”。從知青到記者,從記者到主編,全憑一身好武藝。借力汽車這條主線,用照相機當武器,足跡遍布全球,累計拍攝50多場F1賽事,記錄下30萬幅照片,影像的維度令同行仰慕;眼界的高度讓身體透支;生命的長度沒能跟上思想的腳步。但人生有此,足矣!
2016年12月14日凌晨1時40分,于明的生命線在此刻印上了休止符。這一夜皓月當空,盈月無暇,265是他在國際汽聯的注冊號也是他不能進食的日子-265天。噩耗傳來,親朋好友無不為之惋惜,國際汽聯、中國汽聯、中國體育攝影學會等組織紛紛發來唁電表示慰問…回顧于明人生之路,一連串的符號雖然不能標注他的全部,但是可以讓讀者略知他的人生軌跡。

時代符號 - 知青
(右四)
于明出生在一個知識家庭,家中排行老大,有一個妹妹一個弟弟,父母都在《中國青年報》工作,母親是著名攝影師,代表作《親切》,她曾經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于明16歲插隊到山西忻州,曾擔任鄉村體育老師,學習裁判,做裁判,這樣的經歷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與體育結緣。母親是他在攝影道路上的啟蒙老師,從顯影液、定影液里洗出來的照片成為一份追求,插隊時母親叮囑他多拍一些記錄性照片。從中專的體育班畢業后,于明做了一名體育教師,1977年自己購買了一臺相機后開始接觸體育攝影。當裁判、拍照片,靠勤快和機靈他有機會被調入山西省體委體育報刊社工作后,豐富的攝影器材和人脈資源讓于明如魚得水。受母親職業影響以及他自己對攝影技術的執著鉆研,他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比如黑白膠卷增感技術,為他未來攝影之路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體育記者的符號
1990年,于明迎來了他攝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機遇,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因為他攝影水平好工作表現優異,有幸進入大賽組委會,隨后又調入中國體育雜志社工作。在他拿到調令的當晚,坐在馬路牙子上一口氣抽掉一包煙,思想勾兌著淚水,體育館路八號,這是他新夢想開啟的地方,這一年他40歲。

《車王》是一個符號更是一個標志
由于體制改革,中國體育雜志(英文版外宣體育月刊)要“斷奶”。從1993年開始籌謀創辦《車王》雜志,以小養大。1994年《車王》創刊號出版,從此于明的定位就鎖定在汽車這個屬性上。體育館路九號國家體委體育科研所二樓的兩間辦公室做編輯部,編輯、記者、發行加在一起7、8個人,稿件靠手寫、排版用剪貼,從黑白照片到彩色印刷,月月一期。從創刊號開始,不論是“內憂外患”還是各方神仙,一本雜志的影響力就這么展開。
1994—1997年,與央視體育部簽約,于明擔任制片人,負責制作《CCTV車王世界》電視節目,從平面到電視進入二維世界。中國汽聯當家人齊金城十分看好《車王》和《車王世界》,此后便有了后幾屆香港-北京汽車拉力賽八千里路的全程采訪,對中國汽車運動推廣的獻計獻身,忠貞不渝。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采訪,為《車王》更上一層樓打開視野。當年一代車王塞納在比賽中去世的消息由《車王》通過新華社的好朋友張千里和駐巴西記者站征集圖片,撰寫專題,此稿引發國人開始對F1的關注,也是于明接觸F1的初潮。此后與《時尚》雜志的深度合作,逐步向多元化發展,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

汽車運動的符號
1998年9月,中國迎來首次承辦世界拉力錦標賽(WRC)的資格,血管里流淌著“汽油”的于明更是興奮不已。在編輯部召開專題會、創意會、安排一環套一環的采訪報道計劃,一個接著一個的邀請出訪,《車王》走向成熟。更出乎意料的是在國際汽車拉力賽上《車王》要組建一支女子賽車隊,媒體的力量再加上英國賽車手斯普瑞娜的高顏值、領航員是本刊記者徐守麗。眾目睽睽之下,活躍在世界車隊強手面前的這支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子車隊贏得出眾的出鏡率和曝光率。

能折騰的符號
于明是一位不甘寂寞的人,好主意、壞主意一個接著一個,雜志要想活好,單靠發行和廣告是不行的。《車王》的賣點在不斷轉型,為北京國際汽車展承辦組織文化主題活動;為國際使館村打造“名車、名模、名苑”生活方式;為北京玫瑰園承辦名車與別墅的主題活動,這些經典的策劃和到位的執行,讓《車王》紅極一時。

F1注冊記者的符號
墻里開花墻外香,去年我與老師在回憶起這幾年的心路歷程時無不充滿感慨,有體制之限,也有種種原因,在《車王》蒸蒸日上的時候,負向問題也層出不窮。他是一位布衣斗士,他的人生充滿了轉折、起伏,他只有在親人面前才能釋放出內心的獨白。2003年,于明辭去公職,全力投入F1運動產業長達10余年之久,體育攝影、研究汽車運動和未來汽車運動市場的發展成為他生命的主線。

F1到底有什么魔力會這樣吸引53歲的于明?
于明說:“能把這輩子最大興趣當成一種職業,自己是幸運的”。 FIA265這個代碼是國際汽聯(FIA)認證的職業攝影師代碼,也是國內首位F1攝影師。也許在你眼中,于明只是戰斗在體育攝影一線攝影師,要知道,成為一位官方認可的職業F1 攝影師究竟意味著什么?成為一名職業F1攝影師,必須全年跟站不少于14 站(正常情況下全球每年18 站);每站單次申請證件時,需提供刊登在正式出版的雜志上F1作品不少于20 幅;按每站費用4萬人民幣計算,全年18 站就是不低于人民幣80多萬元的成本。

從F1到∞無窮大
如果F1帶給于明的啟發用數學思維做一個定量的話,那么這個符號是∞無窮大。于明之所以癡迷于這個拍攝題材,并不是因為僅對賽車的喜愛,而是源于對F1賽事嚴謹的組織體系和成功的商業運作模式及對挑戰極速的熱愛。這個高高在上的西方人的游戲,目前國人能觸及到深層運作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F1是賽車界最頂級的高科技產物。F1 賽場上有許多記者的禁區,一方面是為了安全,一方面是技術保密,他的∞無窮大證件全球也只有42位攝影師獲此殊榮。
記得前幾年有一次在北京金港汽車公園BMW(寶馬)組織的一次民間體驗賽中,久經戰場的于明被保安“綁架”出局,這也成為一個“滑稽”的案例。
賽事專題作者查理這樣寫道:“從最初的默默無聞到今天成為法拉利的欽點攝影師,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學苦練,讓攝影師于明在F1賽車這個歐洲人的游戲里贏得了一席之地”。

于明絕技-慢速拍高速
攝影這個行業的門檻越來越低,攝影技術越來越普及。然而,成為一名真正的攝影師卻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從對器材的完全了解使用,到美學、光學、色彩、構圖、提前量均要有深刻認識。敏銳的新聞觸覺,吃苦耐勞的強健體魄;再加上對電腦、通訊設備和后期處理素材的能力都缺一不可。由于每個賽事場地環境有別,氣候多樣,競賽規則、車隊、車手等背景知識都要了解,這些均需要十分漫長的實踐積累,成長的過程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從膠片相機到數碼相機,賽場上的“追風逐鹿”和“孤島獨俠”,30年磨一劍。超低速慢門拍攝高速動體,他敢用1/10秒拍MOTO GP、1/30秒拍賽車事故,于明練就的慢門攝影作品可以“舉重若輕”。即便是操控幾十公斤重的“武器”,也能做到全身放松洞察秋毫,撲捉瞬間。于明攝影技術獨門秘籍:靠磨牙掌握時間,夜戰時“聽聲辯位”。
于明攝影術修煉法則基本上要經歷五個階段:
1. 首先,要達到焦點清晰、曝光準確、構圖合理。
2. 接下來,就要嘗試在橫向追隨時也做到以上三點。
3. 第三個階段則比較復雜,國內的大部分攝影師都停留在此—來向、去向、仰拍、俯拍、S彎等各個拍攝角度下都達到這三點要求。
4. 第四個階段是能應對突發事件和特殊現象,這需要對該運動有深刻了解和充分準備。
5. 終極目標是能拍攝現場廣告。能在F1賽場上做廣告的都是全球屈指可數的高端客戶,攝影師只有對自己使用的器材、拍攝目的、工作環境都非常了解,才能滿足他們提的各種刁鉆要求。

法拉利式思維成為于明的另一個符號
法拉利可以說是F1的代言,全球61場比賽只有這個車隊是全程跑完。在F1賽場上摸爬滾打這么多年,于明深深地明白能成為法拉利的攝影師既是一份榮譽,又是一份考驗,唯有付出更大的努力,才無愧于這份資格和認證。
車人于明(文/藍河)
“應該說,于明對汽車運動的研究遠勝于他對攝影的研究。
雖然在人們的眼中,“大炮”加攝影背心加蓬松的一頭自然卷發已經成為于明的“標準配置”,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借攝影之由深入汽車運動,了解汽車運動。多年的積累,他已經由一個普通記者修煉成了汽車運動專家,他許多關于汽車運動的發展以及實踐的相關理論和看法,一直受到業界的重視并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沒有對汽車運動核心價值的理解,就拍不出表現汽車運動精髓的作品。內行人都知道,欣賞于明拍攝的賽車作品時,你除了能感受到極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之外,還能感受到一種特殊的韻律美,此外,還能感受到一個強力的畫外音——商業價值。因為,于明一直以來都在嘗試用自己的視角和攝影作品努力地傳遞給人們:汽車運動既是體育又是商業,汽車運動商機無限,中國發展汽車運動必須要走國際化道路,更要走商業化道路。

說句實話,要想用600mm鏡頭加上2倍增距鏡抓拍到平均時速超過300公里/小時賽車上的贊助商標抑或車手的眼神,也絕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其難度想一想都能讓人揪光頭發。僅憑這一點,于明在車圈里的“中國動態攝影大師”之稱號當之無愧。

汽車運動是道,動態攝影是術,道與術,孰輕孰重?不言自明。因此,我想還是稱他為:車人于明!”

符號“鳥人”

中國首位F1攝影師轉型拍鳥,故事的起因是這樣的。于明偶遇幾個“打鳥”群(攝影圈將拍鳥稱為“打鳥”),周邊”長槍短炮“者根本沒把于明放在眼里,風涼話灌耳:“別看你 F1 拍的好,不見得就能拍好這鳥兒“當時于明心里不服,可又沒有時間“打鳥”。2012年9月正值新加坡F1賽事,不料于明因胃病住入協和醫院,在友人安排和醫護人員的悉心治療下,手術很成功,恢復的也很好,愛人用煮的米油一點一滴喂養著,從出院到家了事事無微不至。但是沒有把細菌當干糧的于明,在胃癌手術后第21天又跑到了賽場拍攝24小時GT耐力賽,從此身體機能急劇下降。
2014年3月13日,他因為肝癌再次接受手術治療,醫生對于明說:“你只有10個月的時間了“,這份生命的通牒,于明再一次用頑強的意志創造著奇跡。被愛”封鎖“后呆在家里的他如猛獸入籠,但又沒有辦法。陽臺上前來捕食的麻雀吸引了于明,驛動的心始終視“攝影為命”,他認真觀察麻雀的習性,在陽臺的護欄上搭建平臺,與麻雀“交朋友”買小米行賄,把拍攝賽道上的速度與激情,通過鏡頭捕捉禽鳥展翅戲逗的畫面,愛意濃濃。
慢慢被美食喂熟的麻雀也開始用舞姿回饋大師的恩賜,鳥兒舞姿動人,一組組無與倫比的于明”打鳥“攝影作品通過微信傳遍大江南北。同時成就了于明“鳥人”的美譽。
2015年12月5日,著名體育攝影家、中國第一位F1攝影師于明攝影作品“天地—于明攝影展”在北京五棵松攝影器材城舉行,64歲的于明不經意間的再次綻放,關于“打鳥”的心得,于明這樣說:“注意眼睛,在取景框里我的眼睛與麻雀的眼睛可以久久地對視著,心里那個美“。

癌癥符號
這個誰都厭惡的詞匯就潛伏在身邊,夢想再偉大也不敵小細菌的裂變和繁殖。

在于明的生命終點線前,陪伴他時間最長的人是妻子、女兒,以及少數的幾位被他允許探望的友人。他的風格就是這樣,不愿打擾他人生活,哪怕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堅強的性格與寧折不彎的個性支撐著已經無力的身體…在他彌留之際最后的囑托是:希望妻子和女兒能安好,一切從簡,由你們安排,要是能再多活幾年該多好,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希望平靜的離開。”

2016年12月14日凌晨1時40分,這天的夜晚明月浩蕩,干凈的沒有一絲云彩,您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早上7點楊姐發微信給我:“張新平于老師今日凌晨一點四十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雖然心里早有準備,但是依舊害怕這個噩耗到來。于明病重期間,單位、組織和許多關心他、愛他、需要他的人想盡辦法在打探他的信息,想來看看他,都被他和楊姐婉言謝絕了。一方面醫院有要求,另外他不愿意給別人添麻煩。

于明老師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職業精神仍在延續,他為中國賽車運動的推廣和傳播殫精竭慮。我們通過他的作品不止可以發現思想和美,更希望以此引導國人重視F1的商業模式和未來市場!

恩師走了, 痛心而傷感,亦師、亦友一于明。
2016年12月16日于北京

上一篇:中國汽車后市場的高速發展期已經到來

下一篇:專訪中汽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怎么看國六排放標準?

熱門文章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招賢納士 隱私政策 車網歷程

Copyright?2004-2030 車網世界版權所有 京ICP證040347號-1 技術支持: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