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足球混合投注500网最新消息/足球胜负彩500足彩网天气预报/西班牙黄金一代/湖人几个总冠军

歡迎光臨車網世界!

微信 | 微博 車網中國公眾號二維碼

當前位置:首頁 > 車生活 > 鋒尚 > 休閑 > 返回

騎驢而行的老北京“驢友” 梁思成林徽因騎驢找古建

發布日期:2016-12-06 10:54  來源:網絡  作者:阿燦   瀏覽次數:1494

 “驢友”,這個名稱中的“驢”取“旅”之音,表達的是旅游的意思,與真正的驢子無關。事實上,驢子作為交通工具,在我國歷史上留存了很長的時間,在唐宋時期,不少詩詞都記載了詩人們騎驢的往事,即便是在汽車、火車、飛機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都逐漸出現的民國時期,仍有不少人選擇騎驢而行。尤其北京城古跡繁多,文人云集,更是留下了諸多關于騎驢的記憶,文人們騎驢而行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還在讀書的梁實秋就曾騎驢上學;中國近現代女作家石評梅約上三五好友一起騎驢到頤和園、萬壽山游玩;朱自清的日記中就曾記載他騎驢到潭柘寺游玩的滑稽場景;致力于建筑研究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到北京周邊甚至北京城之外考查古建筑時,騎驢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1917年美國人甘博騎著驢在去山海關角山的路上。
朝陽門南小街曾有趕驢橋胡同
提起毛驢的身世,還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在我國,最早飼養毛驢的,是西北邊疆一帶的少數民族。到西漢朝初期,才有少數毛驢進入內地,到達中原,成為上層人物的手中珍寶。西漢初的陸賈在《新語》中,就將毛驢與琥珀、珊瑚、翠玉、珠玉并列為寶,可見其名貴的程度。漢武帝之時,它被視為“奇畜”,放養在皇帝的花園–上林苑。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對此有過如實的記述。
 
魏晉時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趣聞:有人聽見驢的叫聲,就像聽到了天籟一般的仙樂,如癡如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有這樣的癖好,每次聽到驢叫,都高興得不亦樂乎。建安21年(216年),王粲不幸病死,時年41歲。魏王太子曹丕是王粲的好友,為了哀悼王粲,身為魏王太子的曹丕,在亡友墓前獻上對王桀最好的思念:率眾一起伸長脖子學驢叫。
 
東漢靈帝劉宏有一大愛好,喜歡毛驢,尤其喜愛純白的“一身雪”的白毛驢,高興時就坐上由四匹特選出來的一身純白毛的毛驢拉的驢輦兜風。有時候還親自駕著驢車馳騁在宮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間“一身白雪”的毛驢比馬還珍貴。
 
后來,毛驢漸漸增多,便走出皇宮深院,來到民間農舍,驢的社會地位,隨之一落千丈。但沒想到的是,因為驢的“皮實耐用”,它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直使用了數千年,而且還和一些文人衍生出諸多故事來。
 
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終身不仕,他最為經典的形象就是騎驢踏雪尋梅, 張岱的《夜航船》里記載,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北宋宰相王安石晚年在南京閑居,每次外出既不騎馬,也不乘轎,專一騎毛驢,要的就是那種閑云野鶴的瀟灑勁,而且對驢不趕不喝更不鞭打,讓驢隨便走,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南宋詩人陸游也是騎驢客,他從抗金前線被迫返回成都,騎的就是驢,途中寫下詩句“細雨騎驢入劍門”。在文人的演繹下,騎驢成為“歸隱”的代名詞,許多文人書畫,都以騎驢為意象抒發自己的情懷。
 
在北京城,曾有一座石橋叫做趕驢橋。這座石橋在朝陽門南小街附近,位于方巾巷至頂銀胡同拐彎處,始建于明代。因當時東邊是明清貢院,每逢考期有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進京趕考,甚至有相當數量的學子在京城備考。這些學子們出遠門的交通工具就是騎驢,因此在頂銀胡同石橋旁有養驢戶,北京話叫他們為“趕驢的”,故這座石橋得名“趕驢橋”,明代就有此地名記載。后有胡同叫趕驢橋胡同,1965年全市整頓地名時此稱謂消失,并入頂銀胡同。如今頂銀胡同向北與東總布胡同相交的那段支巷,長約60米,北高南低,就是當年的趕驢橋胡同。
 
梁實秋騎驢上學 石評梅騎驢逛頤和園
 
清朝末年,雖然出現了汽車、人力車等交通工具,但毛驢因其價格低廉、使用方便、易于豢養等優勢普遍地為各階層所使用。梁實秋很小的時候就有騎驢的經驗,他在《北平的街道》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從前皇城未拆,從東城到西城需要繞過后門,現在打通了一條大路,經北海團城而金鰲玉,雕欄玉砌,風景如畫。是北平城里最漂亮的道路……我小時讀書清華園,每星期往返這條道上,前后八年,有時騎驢,有時乘車,這條路給我的印象太深了。”
 
上世紀20年代的頤和園,也可以騎馬騎驢進入。雇一頭矮小的小毛驢,慢悠悠地在園內溜達,是常見的消遣方式。石評梅(1902–1928年,中國近現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散文集就記載了她與幾個朋友相約,去頤和園騎驢的故事。當時,他們派一個叫揆的同伴負責打前站:雇驢。黃昏時分,石評梅她們來到萬壽山時,揆已經雇好驢在那里等著。其中一個同伴梅隱許久不騎驢了,很迅速的跨上鞍去,一揚鞭,驢子的四蹄飛跑起來,幾乎把她掀翻下來。石評梅選的那頭驢子的腿腳有點傷不能跑,連走快都不能,只是慢慢地走。不一會,梅隱和揆并騎賽跑,而石評梅的驢腿腳不好,只能在后邊慢慢,一拐一拐的走著……
 
當石評梅終于追上梅隱和揆他們時,他們早已坐在草地上休息。天快要黑時,驢夫將驢鞍理好,翻身上驢,這回,梅隱沒有揚鞭策驢,而是一起騎著驢慢條斯理走著。大概晚上七點多鐘,他們將驢停在臥佛寺門前,離開已浸染在紅霞中的頤和園。
清末,在北京城護城河邊騎驢的意大利小孩和中國小孩。
 
朱自清騎驢到潭柘寺
民國時期,騎驢到京西郊區游玩,是知識分子的休閑方式之一。那時,出西直門,從萬牲園(一稱“三貝子花園”,今日的動物園),迤邐西行,直到西山八大處。盡管交通不便,只步行、騎驢兩途,每逢周末,去的人已就不少。由于毛驢的普遍存在,毛驢與馬雜交而成的騾子也是當時常見的工具。
 
上世紀30年代,朱自清來到清華大學教書,他常騎驢到郊外去玩。他在《潭柘寺戒壇寺》記載了他騎驢到潭柘寺的有趣經歷。有一回騎驢上八大處,趕驢的問朱自清逛過潭柘沒有,朱自清說沒有。趕驢的就說“潭柘風景好,那兒滿是老道,他去過,離八大處七八十里地,坐轎騎驢都成。”朱自清早就聽說了潭柘寺的名聲,再加上驢夫的推薦,他就更加想去了。回去之后,朱自清就打聽了一番,“有的說住潭柘好,有的說住戒壇好。有的人說路太難走,走到了筋疲力盡,再沒興致玩兒;有人說走路有意思。又有人說,去時坐了轎子,半路上前后兩個轎夫吵起來,把轎子擱下,直說不抬了。于是心中暗自決定,不坐轎,也不走路;取中道,騎驢子。”
 
后來朱自清決定去潭柘寺,在那里住一晚,把潭柘寺和戒壇寺都玩遍。朱自清來到門頭溝后,打算雇一頭驢,起初還擔心雇不上驢,結果發現驢多的是,于是,他為了省錢,也為了逞能,選擇了走路。“走一點鐘光景,自己覺得已經有點辦不了,怕沒有走到便筋疲力盡;幸而山上下來一條驢,如獲至寶似地雇下,騎上去。”那一天風特別大,平常他騎驢就不穩,此時風一大更是禍不單行。風勢太猛,使得驢夫要不時地用力將驢拉上路,有一次幾乎讓風將驢吹倒了。
 
盡管有些狼狽,但此情此景,在朱自清眼里,卻生出幾分趣味來,他用幽默的文字當時手忙腳亂的場景,“想起從前人畫風雪騎驢圖,極是雅事;大概那不是上潭柘寺去的。驢背上照例該有些詩意,但是我,下有驢子,上有帽子眼鏡,都要照管;又有迎風下淚的毛病,常要掏手巾擦干。當其時真恨不得生出第三只手來才好。 ”

 
經過一番曲折,他們終于來到了東邊山峰,這時風是沒有了,可是驢也不能騎了,因為路上的“坎”特別多。朱自清便和驢夫一直從山峰走到潭柘寺后門,這段山路小驢毫無用處,驢夫打趣地說:“咳,這不過給您做個伴兒!”
 
在潭柘寺休息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朱自清和二十多人的游玩隊伍一起又雇了牲口,向戒壇而去,這一次,朱自清騎的是一匹騾子,據說穩得多。他便高高興興騎上去。一路上翻山越嶺,這些路不僅窄,而且曲曲折折,許多地方容得一匹牲口過去。此種情景,同樣令朱自清不無感慨:“想起古來用兵,從間道襲敵人,許也是這種光景罷。”
 
欣賞完了戒壇寺,朱自清高高興興地往回走,回去的仍是騎騾子,雖然不像去的時候那樣艱辛,但這一趟,仍然讓他吃不消,“回到長辛店的時候,兩條腿幾乎不是我的了。”
上世紀30年代,林徽因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圖片來自林徽因文集。
 
梁思成林徽因騎驢找古建
民國時期,同北京一樣,毛驢在其他地方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美國人西德尼·戴維·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是一位美國社會經濟學家、攝影家,從1908年到1932年期間,他四次旅居中國進行城鎮和鄉村調查。他先后拍攝了總共5000幅左右的黑白照片,有很多照片記錄了包括北京在內各個城市里中國人騎驢出行的情形。而他自己去調查時,正是騎著毛驢。
 
上世紀30年代,為了收集編寫中國建筑史的資料,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與當時營造學社的同仁們跋山涉水,跑了200多個縣,調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筑和早期造像石窟。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交通工具自然就是常見的毛驢。《林徽因文集》里就曾有一張林徽因騎驢的照片,那是1930年,她到西山云碧寺考察時的圖片。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騎著毛驢來到山西五臺山腳下的豆村。當時,正是黃昏時分,這個偏僻村落背面山坡上的一座外形奇特的大殿映入他們的眼簾。巨大而簡潔的斗拱、超長的屋檐,顯示其年代之久遠,他們開始了測量與考據工作,他們驚喜地發現,大殿的屋頂架構在唐代繪畫里才有,而大殿的塑像、梁架、斗拱、藻井甚至壁畫、墨跡都傳達出晚唐遺風。梁思成不無驚喜地斷定,“這是我們這些年的搜尋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構建筑。”這就是五臺山的佛光山大殿,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有分量的唐代建筑,梁思成先生形容為“國內古建筑的第一瑰寶”。
 
對于梁思成、林徽因的艱辛,蕭乾曾有生動的描述: “我不懂建筑學,但我隱約覺得徽因更大的貢獻,也許是在這一方面,而且她是位真正的無名英雄!試想以她那樣老早就被醫生宣布患有絕癥的瘦弱女子,卻不顧自己的健康狀況,陪伴思成在當時極為落后的窮鄉僻壤四處奔走,坐騾車,住雞毛小店,根據地方縣志的記載去尋訪早已被人們遺忘了的荒寺古廟。”

上一篇:經典線路:杭州+烏鎮雙動車休閑二日游

下一篇:年度汽車盛會集結 汽車旅游大會下周清遠見

熱門文章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招賢納士 隱私政策 車網歷程

Copyright?2004-2030 車網世界版權所有 京ICP證040347號-1 技術支持: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