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遼寧老山記海城餡餅
“老山記餡餅店”由毛青山于1920年在遼寧海城縣城火神廟街開設。毛氏名山,取其山字,立號老山記餡餅店,其餡餅店于1939年遷到沈陽。
二、天津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一道由面粉、豬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始創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號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制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于15個褶,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素包子等6大類、98個品種。2011年11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項目被列入其中。
三、河北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是一種華北地區極為流行的傳統小吃,起源于保定。廣泛流傳于冀中平原,鹵好的驢肉伴著老湯汁加入酥脆的火燒里面。作為河北省餐飲文化中心和冀菜發源地的保定,驢肉火燒經過勤勞的河北人民不斷地發展和推廣,終于使驢肉火燒聞名大江南北。在華北地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驢肉火燒的店鋪,完全融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另外河北河間也有類似名稱食物,不過做法和味道卻大不相同,最直觀的區別在于保定的驢肉火燒是圓的,而河間的驢肉火燒是長方形的。據《史書記載》驢肉火燒源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河北保定,現在遍布燕趙大地。
四、山西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Shanxi sliced noodles)是一種山西的特色傳統面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
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刀削面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場、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都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它同武漢熱干面、北京炸醬面、河南燴面、四川擔擔面同稱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譽。山西刀削面中晉小二刀削面還是極少數我國擁有完整文化和宗傳的中國廚藝流派,尤其是關于刀削面的詩文、楹聯獨具神韻、心懷蒼生、寓意天下,令人嘆為觀止。
五、內蒙古烤全羊
內蒙烤全羊是蒙古族傳統名菜,為招待貴賓或舉行重大慶典時的盛宴特制的佳肴;烤全羊起源于西北游牧民族,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
內蒙烤全羊,以前只供蒙古貴族享用,是上層人士在逢年過節、慶祝壽辰、喜事來臨時常烤全羊用以招待尊貴的客人的珍饈佳肴,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的烤全羊。
六、陜西岐山臊子面
臊(sào)子面是中國西北地區特色傳統面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寶雞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在陜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流行。
臊子面歷史悠久。其中也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對于陜西人來說,臊子面的配色尤為重要,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卜、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等,既好看又好吃。
七、青海甜醅
甜醅西北地區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麥或青稞制作。在是青海高原古城西寧和農業區各城鎮,都能看到獨特的民間小吃“甜醅”。
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糧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種風味小吃。群眾中有句順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兩碗能開胃,三碗四碗頂頓飯”。它具有醇香、清涼、甘甜的特點。吃時散發出陣陣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則能壯身暖胃,增加食欲。
八、寧夏清蒸羊羔肉
清蒸羊羔肉是一道著名小吃,流行于同心、海原一帶,許多餐館都有制作。寧夏羊羔肉細嫩鮮美,沒有膻味。羊羔肉最好選用胸叉、上脊骨部位,剁成長方形條,用清涼水洗凈,擺在碗內,放上生姜、大蔥、大蒜;再放上幾粒生花椒,上籠蒸30分鐘左右;然后扣至湯盤內上桌,配以醋、蒜汁、鹽等調料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