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粉蒸蓮藕
粉蒸蓮藕,漢族小吃,選用荷塘老藕為主料,此菜粘糊而不沾齒,油潤而不膩味。粉蒸蓮藕,選用荷塘老藕為主料,其制法為將藕刮洗干凈、去掉節的老藕分條剖開,然后把藕的剖面朝下,放在苫板上,用刀面拍破,切成一寸長,三分粗的條,盛入缽內,加姜末、精鹽、味精少許一起拌勻,腌漬片刻。切三兩肥肉丁拌入,再將腌漬好的藕,用生大米拌勻,放入籠屜內,用旺火蒸一刻鐘后取出,盛入盤內,澆鹵芡,淋香油,撒蔥花即成。做粉蒸排骨要挑選七孔藕,就是切開有七個大孔,小孔不算。七孔藕糯而不脆,適合蒸煮,煲湯。九孔藕水分多,脆嫩多汁,適合涼拌和清炒。從外形上,七孔藕外皮為褐黃色,體形又短又粗;九孔藕外皮光滑,呈銀白色,體形細而長。下面的圖片就是咱們今天所要用到的七孔藕。
二、散燴八寶飯
江陵散燴八寶亦稱八寶飯,是荊州地區漢族傳統名點,色澤光亮,香甜滋潤,油而不膩,甜而不厭。清朝末年宮廷廚師肖代制作的專供慈禧太后食用。后來,因肖代流落在江陵的聚珍園餐館制作八寶飯而聞名。江陵散燴八寶是用糯米、紅棗、蓮子仁、桂元肉、密櫻桃、瓜子仁、糖桂花、密冬瓜、等蒸熟制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它色澤光亮,香甜滋潤,油而不膩,甜而不厭,有“淺盞小酌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成語。散燴八寶亦稱八寶飯,是一道湖北的傳統名點。清朝末年宮庭廚師肖代制作的專供慈禧太后食用。后來,因肖代流落在江陵的聚珍園餐館制作八寶飯而聞名。江陵散燴八寶是用糯米、紅棗、蓮子仁、桂元肉、密櫻桃、瓜子仁、糖桂花、密冬瓜、薏仁米等蒸熟制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它色澤光亮,香甜滋潤,油而不膩,甜而不厭,有“淺盞小酌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成語。
三、生爆鴨片
生爆鴨片是湖北洪湖地區的特色傳統名肴。當地有句名謠:九雁十八鴨,比不上青頭鴨。青頭鴨又叫對鴨,可算野鴨之王,每對重5斤左右。這里介紹的生爆鴨片,主料就只取青頭鴨脯肉。將鴨脯肉去皮去筋,正批切成一寸寬、一寸半長的薄片,加入雞蛋一個,精鹽適量攪拌后,加入干淀粉上漿;炒鍋置旺火上,放入豬油半斤(約耗一兩),燒六成熱,倒入拌好的鴨片,待鴨片全部受熱后起鍋瀝油;原鍋置中火,放入高湯、白糖、味精、醬油、精鹽、蒜苗段、姜汁、料酒、冬菇片、冬筍片,等燒沸后,用濕淀粉勾玻璃芡,然后快速倒入爆的鴨片,送鍋拌勻,裝盤即成。
四、洪湖御膳藕丸
洪湖御膳藕丸,以藕為主要原料,用油炸而成。說起御膳藕丸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哩。那是乾隆皇帝三下江南途經洪湖的時候,當時的州官老爺為了敬奉當朝天 子,召集了全州的廚師,要他們拿出絕藝,讓天子吃魚不見魚,吃藕不見藕。廚師們聽了,自然搜腸刮肚,尋思各自的拿手好戲。其 中一個廚師,想起自己在饑荒之年,以藕當飯,吃厭了想出法子,把藕做成藕丸吃的事,于是五味調合,精烹細作,做出了藕丸。乾隆皇帝吃了藕丸后,龍顏欣開,據說回京后,把藕丸定為了御膳。蓮藕在我國分布十分廣闊,資源豐富,從東北大地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西藏高原都有它的蹤跡,栽培主產區在長江流域和黃淮流域。
五、花糕
重陽糕亦稱“花糕”,傳統重陽節食品。常見于江浙滬地區,全國各地區不怎么流行。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制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重陽糕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南朝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并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亦稱“花糕”、“菊糕”、“發糕”等。為重陽節的傳統食品。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至宋代,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為普遍的習俗。糕的制作,品種各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極受兒童的喜愛。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淵鑒類函.歲時.九月九日》引隋杜臺卿《玉燭寶典》:“九日餐餌,其時黍秫并收,因此粘米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