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5-07-21 20:46 瀏覽次數:967
車網中國 綜合新聞 2015年正值中國加入《保護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公約》30周年,也是“福特汽車環保獎”15周年。6月3~4日,福特中國和世界遺產雜志社帶領專家和媒體團隊回訪了2013年“福特汽車環保獎”先鋒獎得主——以個人之力守護麗江老君山滇金絲猴群達20余年的草根公益者張志明。
滇金絲猴,由于生活在滇藏接合部橫斷山區的秘境,行蹤一直不為外人所知,始見于1871年法國探險家的披露,1897年才正式科學命名,之后多年無消息,故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
與其他物種研究不同的是,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類自身進化的路徑:我們從哪里來,將要去到哪里?因為人類起源始終是科學史上的懸案之一。
一個個科學未解之謎,促使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任職的龍勇誠(現為中國靈長類專家組組長)走向大山,開始踏上了尋找滇金絲猴之路。在山里,龍勇誠有幸遇到了僳族農民張志明,這個獵人熟悉老君山的一草一木,山里那些給動物下的套子他都知道是用來逮什么動物的,也知道來自哪個村子。
老君山當地山民幾百年來以狩獵為生,苦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哪怕是時光到了2015年,依然指著陡坡上的薄田和放牧為生,月收入僅千元。
因為有狩獵傳統,沒有人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概念。村民有啥獵啥,一只成年雄性“大青猴”有40多公斤,拉回來能吃上好幾天,猴皮做成背小孩子的襁褓不怕尿也不會壞,骨架能當藥材賣,是山民的生活來源,這個村民眼中的“大青猴”其實就是滇金絲猴。當山里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少,張志明已然意識到不能再以此為生了。
整整五個月,龍勇誠和張志明在山上同吃同住,基本摸清了老君山地區滇金絲猴群的種群數量和活動范圍,當時只剩下最后兩群,共一百多只。從那時起,張志明放下獵槍,自愿成為滇金絲猴的守護神,這一守便是20余年。
在老張的守護下,老君山如今出現兩支種群,數量達到300余只,占到全球滇金絲猴種群數量的約十分之一。每年種群增長量穩定在5%~10%之間,幼猴的存活率很高,很好地保護了這一基因庫。
2013年,張志明以草根公益者身份獲得“福特汽車環保獎—自然環境保護先鋒獎”一等獎。他在接受頒獎時的那份靦腆沒有擋住人們對他的好奇。究竟是怎樣的熱情和耐心讓他在大山中與猴為伴20余載,獲獎后,福特公司也希望進一步跟進獲獎者的工作,以期建立一個長效的幫扶機制。
回訪老君山
2015年6月3日,福特汽車“守望靈長家園”公益環保啟動儀式在麗江舉行,是夜由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傳播及公共事務副總裁李英帶隊,一行12人趕赴老君山,回訪張志明獲獎后的金絲猴保護工作進展。
從麗江出發到老君山金絲廠有三個多小時的車程。約摸過了一半的車程,高速路被土石路替代。越野車一路顛簸,揚起漫天塵土,終于在一個多小時的折磨之后,車停穩在一個坡道旁。張志明的家就建在山坡上。他的家是個四面合圍的簡單庭院,這個家除了床、凳子、灶頭,最奢侈的可能就算是太陽能熱水器了。
張志明的家海拔約為2600米,利苴滇金絲猴保護站海拔約3200米,中間要走14公里左右的山路。一行人沿著多年前林場開辟的土路上山,大約走了小半路程,就開始進入無路的原始森林。這里所謂的山路似乎都是人走出來的,最窄的路只有四五十公分寬,旁邊都是溪谷。在崖壁處,只能一個個排隊貼壁前行。張志明在守護猴子的20多年間,每個月要上山15天左右,每天行走二三十公里的山路,還要背著幾十斤重的補給。
與回訪隊同行的還有老張新招來的巡護隊員。小伙子今年18歲,在村里的學校讀到初中畢業后,有幸被招來做巡護員,進山一天林業局補貼一百元,這在當地已經是份不錯的收入。他的同齡人因為在山里沒有就業機會,都紛紛外出打工。
山間多溪谷,老張患有風濕病,要盡量避開涉水。進山的時候身上背著大簍裝著補給,這成了涉溪的負擔。龍勇誠在的時候,他會把大簍背在自己身上涉溪而過,讓老張去別處找有卵石墊腳的地方跳過來。如今好幾處溪流之上都建起了簡易的木橋,老張說,那是用福特獎的經費請人來建的。山里人唯一的交通工具——摩托車也能在上面通過,方便運輸物資。
找猴子也是個技巧活。一般金絲猴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根據不同的時間也會有調整。冬季由于高海拔處日照充足,猴群反而會向山勢更高處遷徙。老張一般會看林木中最高的樹,猴子常常會待在那兒,還有就是看地上的糞便,通常當猴群遷徙時,糞便的排列方向能明確指向它們的目的地。
差不多徒步四個小時后,一行人才到達觀測站。這是老張在山里搭起的簡易小木屋,屋里有地坑用來燒柴做飯,清洗用的水源便是不遠處的山泉。
觀測站的邊上新搭了一排小木屋,左右隔出八間。這是老張用福特獎的基金建成的,差不多花了十萬。年輕的巡護隊員們終于有了一張可以睡覺的床。窗戶是拿塑料布糊的。屋頂異常簡陋,木板之間有縫隙,可以看得到天空,如果遇上下大雨,屋內一定也是小雨。老張又跟林業局申請了兩千元給屋頂蓋上了塑料布,這才有了遮風避雨之所。
屋子里的電是不遠處老張自建的“水電站”發來,但是只要看了電視,余下的電量便讓燈泡微若燭火。
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是,就為了幾只茫茫山野中的猴子,為什么需要投入如此多的精力。龍勇誠給出的解釋是,有兩個物種很重要,一類是旗艦種,這一物種的生態學作用不敏感,但是能吸引眼球,大熊貓即屬此類。另一類是關鍵物種,在生態系統中起到關鍵作用,滇金絲猴便屬此類。一旦這些物種吸引公眾眼球,引起重視,科學家們最真實的意圖便是要保住這些物種居住的原始森林。如今滇金絲猴生活的老君山這一地區只剩下最后的一百萬畝左右的原始森林,人類的活動還在不斷破壞原始森林之間的走廊,猴群之間一旦割斷聯系不能“通婚”,近親繁育會導致種群退化。保護滇金絲猴也是為了保護原始森林,更是為了保住人類最后的家園。
建立長效機制
龍勇誠從30歲那年進山找猴,今年已經是60歲,陪伴他一路的張志明也已六旬,漸漸地兩位老伙伴不能再日日上山了。如今的觀測站補充了12個巡護隊員,平均年齡31歲,他們有不少是當地獵人的后代。觀念的轉變讓年輕人開始成為這片原始森林的保護者,因為這里除了有滇金絲猴,還有不少瀕危物種,但是他們的收入遠比不過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而如何解決這些環保組織自身的造血能力也成為回訪中的一個焦點話題—如何讓草根環保組織和當地山民都能從守護山林中獲益,不再背井離鄉。
2000年,福特初進中國時,在尚無一輛車銷售的情況下設立“福特汽車環保獎”,這也是中國第一家由企業設立的環保獎,用于支持草根公益環保組織的發展,一做便是15年,資助了354個團體和個人,發放獎金人民幣1810萬。百年前,創始人老福特先生的宿愿是“為了更美好的世界”,他的曾孫,福特公司執行董事長比爾·福特先生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在全球倡導環保,福特在中國的環保獎亦是其全球環保實踐的一部分。
起初福特中國以一已之力做獎項的征集評選工作,但是多年下來,發現民間環保組織也就幾百家,沒見這一群體迅猛發展。獲獎組織在得到資金支持,贏得聲譽后也沒有太多的壯大。環保是一個科學、系統、專業的工作,從愛心出發還得走向專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斷層,引起了福特的重視。
2012年,福特委托NGO組織恩派對在冊的環保組織的能力建設培訓進行調研,了解需求。根據調研情況,雙方開始啟動綠色晉級的能力建設工作,由福特提供資源和資金,恩派提供NGO組織平臺資源,針對環保組織發展的需求分階段、分級培訓。
初創期的環保組織給予小額資助和辦公設施的幫助。需要進一步發展的組織則進入“綠色晉級”訓練營,進行為期三天的封閉式培訓。培訓方式也不是老師在課堂上授課,而是激發靈感、改變意識。在北京訓練營的項目中,學員的實踐課之一是用半天的時間到大街上尋找公益導師,陳述企業發展困難,說服導師到訓練營現場參加活動。
這些培訓課在一二三線城市都將開辦,甚至還會下鄉,通過這一機會把草根組織聚集起來,交流成長心得。
除培訓外,福特還設計了“導師計劃”,在社會上征集公益領域的資深人士加入導師資源庫,與NGO組織進行配對,給予4~6個月不等的輔導,或郵件或電話或面談,陪伴式成長。這些導師不僅會帶給他們商業知識,還會將廣泛的人脈資源與其對接,幫助公益組織打開思路。
福特有很多員工都是各領域的專才,他們會根據自己所長加入導師資源庫。同時福特也在調動供應商資源和廣大的福特車主共同參與。李英便是其中的一員,向公益組織分享如何做大眾傳播。
導師和專家資源的引入對于草根組織科學發展很重要。在老君山項目回訪后,擔任了13年“福特汽車環保獎”專家評委的北京師范大學張立博士,決定將此前在西雙版納做大象保護的經驗系統地傳授給老君山滇金絲猴巡護隊。
龍勇誠也計劃在當地利用已有的田地開展滇牡丹種苗種植,解決當地農民的收入來源。他有意請老伙伴張志明帶頭做試點。牡丹籽可榨油,牡丹籽的外皮含有花青素,這些都是寶,一旦這些想法成立,當地農民就會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山上的野生動植物也將獲得休養生息。
雖然各個公益組織所處的環境和條件不同,每一家組織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同,造血方法也不同,但是一個試點成功之后便可以成為其他人學習借鑒的思路。
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創始人呂朝曾這樣說,公益組織的事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媒體和公民這五要素合力來解決,可能每一方都有氣血不足的地方,但是合起來做最擅長的事便能顯現實力。
“福特汽車每個部門都有三大目標,精良的產品,強勁的業務還有更美好的世界。”李英說,“每次開會我們都要想想為了理想我們還要做哪些突破。”
周冠宇是F1的第一位中國車手,是今年唯一一位參加比賽的新秀車...
我們眼里看到的,我們口里所說的,其實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反應,...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有人說:“教育學就是關系學“。我認為...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在思維影響人生一書中說:“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當你遇到困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