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坐豪車,坐的就是奔馳S級的虎頭奔,至此我就覺得奔馳比寶馬好,但這當然只是片面的想法。作為汽車從業者,對奔馳寶馬的認知不少,兩個品牌近幾年來的產品線也都試駕了個遍,稱不上對它們知根知底,但跟朋友們聊起來奔馳寶馬,那也算是輕車熟路。
開寶馬坐奔馳 年齡決定喜好
現款在售的寶馬1/3/5/7系都已經開了個遍,不得不說寶馬的底盤真是讓人覺得美妙。寶馬尤其出彩的是,即使是它最入門版本的1系,在底盤方面仍有3系的影子,操控感受依舊稱的上一流。全新一代的5系就更棒了,太玄妙的詞也說不上,總之新5系的底盤給人感到輕盈、快速、干凈,例如開它碾過井蓋,能明顯感到輪胎快速的上下運動,同時車內能感到的震動小之又小,就好像輕易一描,就把外界力量給化解掉了。這種感覺在賽道上,所呈現的干脆利落更是能讓你有充足的信心去劈彎,總之寶馬是讓人很樂意去開的車子。
奔馳就大不一樣了,從C級到S級所表現的都是淡定從容的愜意感,所以說“坐奔馳”是有道理的。不過全新一代的奔馳產品在底盤方面需要吐槽,它的進步明顯不如寶馬,尤其是E級在面對復雜路面的瑣碎回饋,對于奔馳而言,有些多了。
從兩個品牌在底盤上的研發方向也可以看出來,奔馳幾年前在新S級身上搞的“飛毯底盤”,都夠自適應路面狀況,自動調節懸架高低軟硬,保證車廂乘客的平穩性,這就說明奔馳追求舒適已經到了極限。而寶馬在新7系上的后輪轉向則與S級背道而馳,寶馬為了不讓7系這個龐大的車身成為累贅,搞了后輪轉向,讓7系在入彎時,竟能表現出靈巧的姿態,厲害厲害。
寶馬在走舒適 奔馳在走年輕
寶馬在國內走舒適性路線已經見怪不怪了,從現款3系、5系身上都能明顯察覺到。3系還好,畢竟車身就那么大,姿態也放的很低,雖然向舒適性妥協了,但操控性能依舊一流。而5系就不一樣了,全新一代5系能夠明顯感覺到懸架變軟,如果繼承以前寶馬那般硬氣的風格,以現在5系的底盤素質,絕對能調校出另一番風味的牛X底盤。倒也不是說寶馬就沒了運動特質,畢竟人家底子在那里,在家用轎車市場中,同級別再怎么樣也是比奔馳運動的。所以寶馬妥協舒適,不如看成是融合舒適,只有把運動和舒適兼顧一體,才能適應更多的消費者。但這在我眼里所呈現的,就是不純粹。
奔馳為了適應當代消費者也有自己的套路,在國內奔馳一直以來都給人商務、大氣的老派豪華感,這就讓很多年輕人對其唾之以鼻,而當下正是年輕人的市場。所以奔馳新的產品線都開始走年輕、時尚化,最有代表的動作就是C級、E級均推出了運動版本。同時奔馳的設計語言也在發生改變,不再無腦追求規矩方圓、端莊氣派,而是更多的呈現優雅。
喜歡奔馳并非認為寶馬丑陋,而是奔馳所散發的優雅甚至能影響到我個人的氣質。
奔馳細節設計做工出彩
寶馬的內飾做工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了,就現款3系那水平,真不如一些B級車,整個車廂看上去的品質感就不高級,同等級的奔馳C級說吊打3系也不為過了。全新5系在內飾質感上的提升還是蠻高的,但對比起小S級之稱的E級,那又不是一個檔次的視覺觀感了。至于S跟7的差距就更大了,寶馬搞來搞去就是這個內飾輪廓,而新S的內飾地位可以說是奠定了D級豪華車的標桿。
上面說的都是車廂內飾的大設計方向,說到細節,奔馳就更有優勢了。寶馬的雞腿電子擋桿談不上LOW,但也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二線品牌的捷豹路虎旋鈕式電子擋桿做的就比寶馬成功,而奔馳的懷擋設計就更具經典了,實際用起來的順手程度也是人見人愛的。此外奔馳還有很多經典元素,例如車載系統的“鼠標”,整個質感猶如一個工藝品,而寶馬則是俗套的圓圈旋鈕。還有電動座椅調節的按鍵排布方式,設置在門板處的經典奔馳元素,給人的品牌個性感很強。再例如奔馳獨到的氛圍燈設計、翻毛皮頭枕等等優秀的細節設計,只有奔馳車主才能真正體驗到它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