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汽車內的按鍵均為英文標注,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么?如果用中文進行標注又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下面先來回答“按鍵為何用英文標注”
首先涉及到語言表達。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于把某個東西稱為什么的表達。為了翻譯而違背這種習慣是不可取的。
英文有很多縮寫,縮寫能表達的含義往往很豐富,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更已經習慣于用幾個字母來稱呼某個東西了。比如NBA,可以簡稱為“美職籃”,可是大家都不習慣啊。
而且很多東西就沒有全面的中文表達或者中文表達基本超出一般常識了,比如"小型鐳射盤"、“通用串行總線”等。按照這種思路,國產BMW后面應該來個華晨·巴伐利亞機械制造廠(說實話這么一看還挺不明覺厲的),至于叫“寶馬”,那也只是BMW有一個好的、受歡迎的、官方認證的中文名。可是車里那么多東西,簡稱如何面面俱到?……比如GPS,集定位、導航、地圖于一體,如何用三四個字就簡單表達呢?不太容易。再論論如何用少于三個字來翻譯“ESP”?
另外,完全的去英文化本來就是一種偏激。生活中到處都是英文名字的東西,iPhone也沒聽說過一定要起一個“愛電話”之類的中文名。三星Galaxy系列手機有“蓋樂世”的中文名,但幾乎沒在生活中聽誰講過,我們還是習慣就叫S5 S6;S6 Edge又如何翻譯呢?
生硬的翻譯,為了翻譯而翻譯就會鬧出笑話。Ferrari 360 Spider在當初被多少人翻譯成“法拉利 360 蜘蛛”……
當年HTC(或者叫宏達電子…呵)推出了一些列名字很棒的手機,G7 Desire渴望,G8 Wildfire野火,G14 Sensation靈感。不得不說HTC給這些手機起的英文名字很棒,中文名字簡直沒法更贊。一聽就很想買啊有木有……然而哪怕是這樣好的翻譯,你去手機賣場轉一圈還是聽G幾的這種叫法更多。名字好聽,但是復雜,遠沒有字母加數字來的簡單。
假如奔馳給現在的ABCES級都各給個好聽的中文名,大家也是會吐血的。
從字符結構上說,中文字體在設計角度上講比英文字體要難排版很多——這是次要的;在一般來講長方形的按鍵上中文字可能就兩個字,英文可以寫一小串,占的也滿一些。
對比一下:[ 空 調 ]&[ A/C ]、[ 廣 播 ]&[ BAND ],再者中文字和上面提到的不好用中文表達的英文字體放在一起的時候就更不好搭配了。
英文是一種符號化的語言,+-“快進” “快退”這些都是英文符號,從根源上講也是和英文匹配的。很多空調、巡航這種圖形符號本來就是外國發明的,從本質上講也和英文更匹配。
上面有英文按鍵,中文按鍵,符號加英文,符號,符號加中文。可以明顯的看到符號加中文的按鍵顯得很不搭。esp符號化了,下面還來個OFF,而沒用“關”……至少從目前現有的中英文符號的組合看,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廠家都做過嘗試,可能也沒有做出非常滿意的效果。
而哪怕很多朋友提到過的比亞迪和謳歌,帶有中文的按鍵比例也并不大。AUX還是AUX,USB還是USB……
中文字筆畫太多,在需要發光的按鍵上作出鏤空的發光字難度要遠比英文字母高得多。BAND的所有筆畫加起來還沒“播”多。當然,肯下成本這個問題并不算大。
至于應該用中文還是英文或者阿拉伯文……符合 簡明、實用、美觀 就好啊,到底是什么語又能怎么樣呢。開個車不要那么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