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身臨其境,但是這次法蘭克福車展,讓我感覺到了「變革」的味道。
這個感覺一方面來自那些非常有分量的概念車,比如,保時捷破天荒的推出純電轎跑,奧迪展示純電動 SUV 概念車,奔馳用一輛可以變形的概念車展示了未來工業制造的前景,等等……
但是,以上這些,是產品思路和技術層面的進化,在我看來,更能稱得上是「變革」的,應該是汽車廠商對自己角色的重新定義。
法蘭克福是這些德系廠商的主場,作為世界上最頂級的車展之一,怎么在這個場合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他們來說應該是深思熟慮過的事情。
結果是,不管大眾、奔馳還是寶馬,都借此機會,明晰了自己未來的品牌愿景:
寶馬 CEO 克魯格說:「寶馬集團正在從一個豪華汽車制造商不斷進化為一個豪華出行和服務提供商。」
奔馳的全球總裁蔡澈說:「我們正在從一個汽車制造商轉變為一個聯網出行提供商。」
而文德恩給大眾集團的目標是:到 2020 年前,集團所有新車都會變成輪子上的智能手機。
可能這些話有務虛的意味,但是在這么重要的場合下,三家同時說出這種話,真的挺讓人意外的。這足夠顛覆大多數人對他們的傳統印象了。而事實上,他們也都在進行著各種和出行、智能化有關的新嘗試。
用車聯網創業公司飛馳鎂物 CEO 王強的話來說,大眾、奔馳、寶馬的這種表態,對他們自己來說「是巨大的變化」。
那么,「把汽車變成輪子上的智能手機」,「從一個汽車制造商轉變為一個聯網出行提供商」,這話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從這幾家德國車廠自身來說,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品牌,從最開始的汽車機械到后來的汽車電子,再到現在的智能化和新能源化,他們對于市場的跟蹤其實非常清晰明確,這得益于他們強大的市場調研能力。雖然我們總是吐槽德國車的車機系統和人機交互如何如何難用,但是從宏觀層面上,他們都看到了數字化變革對于傳統汽車工業的改變。
三家公司的最高層出面說這個話,既是說給別人聽的,也是說給自己公司的人聽的,這相當于一個「最高指示」類的東西,整個集團誰敢不順應這個趨勢呢?高管對這種東西越重視,其實越有利于車廠把這事情做好。事實上,據業內人士說,寶馬、奔馳的研發負責人,平時對于智能化、出行、服務這些東西都非常關注,理解非常深刻。
另外,大眾提到了「智能化」,奔馳和寶馬提到了「服務提供商」的概念,把這倆結合起來看,其實國內也有持同樣理念的公司,比如飛馳鎂物的「智能汽車即服務」,比如博泰應宜倫「汽車就是智能終端」的概念。在應宜倫看來,互聯網、數字化的用戶體驗是「標準化」的,但是車廠過去各玩各的,這其實和標準化用戶體驗是相悖的。比如 TSP 平臺,車廠之外第三方公司的產品,可能比車廠本身更有能力提供給用戶這種標準化體驗,對于國內的服務商來說,這也是一個機會。
我們都覺得,生產制造、工業 4.0 這種「實體」是德國的優勢,「軟」的東西他們可能并不擅長,宣傳這種「服務」的概念,是不是一種「揚短避長」?實際上,他們比誰都清楚,所謂的工業 4.0,只是工具而已,未來真正帶來價值的恰恰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那些「軟」的東西。看似保守的德國人,能琢磨清楚這個,既是大環境帶來的壓力,同時也有自己內在的動力。
奧迪、大眾、奔馳的表態,在我看來一定會成為一個風向標,在未來,或許全球的汽車廠商,都會把自己當成是移動出行公司了。至于這些德國車廠在那個時候還能不能繼續領先,就看他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