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中有一個叫瓦特的家伙走火入魔到坐在自家的爐子旁看著水壺發呆。
他老娘以為他魔障了,趕緊跟他爸爸說。
但是他老爹這個時候可沒時間管他。
因為他爹這個時候發現自己國家公務員的身份已經罩不住副業造船了。
原本瓦特設想的繼承家業,造出遠洋巨輪的夢想也在這個時候破滅了。
沒辦法,瓦特只好去鐘表店打了一年的醬油。
然后開始自主創業,白手起家開了一個修理店。
一干就是五年。
五年后的一天瓦特突然想起兒時的那個開水壺壺蓋一蹦一蹦的場景。
這個時候一個叫羅賓遜的家伙來店里要取回先前托瓦特修理的手表。
發現瓦特在發呆,手里還拿著自己的手表。
手表被拆的七零八落,羅賓遜當時就不開心了。
非得讓瓦特給個說法。
瓦特老老實話交代了自己發呆的原因。
羅賓遜聽完哈哈大笑,當時就說了一句話:
你小子別干修理店了,跟我混吧。
這一混不打緊,人類第一臺蒸汽機就這樣誕生了。
2
半個世紀后。
一個叫奧托(是不是跟奧拓有點關系?)的德國乖寶寶呱呱落地。
在這個乖寶寶真的還是個寶寶的時候。
他老爹就悄然離世了。
奧托很爭氣,上學的時候最讓小伙伴羨慕媽媽驕傲的,
就是他胸前永遠戴著的大紅花。
就在奧托16歲那年,奧托的媽媽攔住剛起床準備去上學的奧托。
坐在瘸腿椅子上的奧托看著媽媽朦朧的淚眼。
咬牙輟學,發奮賺錢。
奧托一路從小鎮雜貨鋪做到法蘭克福雜貨鋪。
最后做起了推銷員,可謂見廣識多,閱人無數。
從商的路還算好走,至少奧托家再也找不到瘸腿的椅子了。
有一天奧托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準備去談個大單子。
從不看報紙的他破例買了張報紙。
當看到一個叫艾蒂安·勒努瓦的人發明了一種叫“內燃機”的東西的時候。
奧托停住了腳步,反復瀏覽關于這臺內燃機的詳細描述。
讀了整整十遍,奧托越看越生氣。
這尼瑪是個什么鬼玩意,不服,強烈不服。
灑家這推銷員被你們這些人氣的都不想干了。
說不干就不干,奧托棄商從工。
雖然第一臺四沖程內燃機飽含著奧托的各種不服。
但是總算是讓奧托這個乖寶寶露了一次大臉。
可見乖寶寶的能量永遠不可低估。
3
乖寶寶奧托出生后12年。
一個叫本茨的德國火車司機家生下一個男孩。
老本茨當時喜出望外,自己開火車的手藝終于后繼有人了。
小本茨對老本茨的安排也非常向往。
發奮讀書,立志當一個區別于老本茨。
有理想有文化的新時代的火車司機。
除了開火車的夢想,小本茨對自行車也非常感興趣。
尤其是騎著自行車下坡。
但是他有個習慣:每次騎車下坡從不剎車。
他貌似很享受這種不費力車就能走的“懶惰”。
這個時候他萌生了另外一個理想:造一臺有自動力的自行車。
轉眼小本茨大學畢業,理論知識強悍到爆。
然而有理想架不住家里窮。
開火車養活不了全家,騎自行車連自行車都沒有一輛。
擺在他面前的問題是:活下去。
打工、創業,只要能賺錢的事情他都嘗試過。
可是,本茨家還是窮。
他在苦苦支撐建筑材料廠(雖然這個廠的名字叫奔馳)幾年還擺脫不了窮之后,
終于忍不住爆發他的小宇宙:鼓搗發動機。
他想到一個最簡便的辦法:抱大腿。
小本茨順利的抱上了奧托的大腿。
但是他發現自己還是窮,連“奔馳”都快要關門大吉。
幸好本茨夫人變賣所有的首飾支持小本茨。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賢惠的女人)。
小本茨繼續鼓搗,把發動機鼓搗到三輪馬車上。
經歷了不屑、諷刺、挖苦,第一臺三輪汽車還是堅強的出現了。
但是本茨萬萬沒想到的是改變他家里窮的不是汽車。
r
反而是他兒時夢想中的那臺有自動力的自行車(說的那么繞,誰不知道摩托車啊?)。
4
本茨有一位朋友(其實他們并不認識),比他大十歲的戴姆勒。
之所以說他們是朋友。
完全是因為乖寶寶奧托。
本茨抱了奧托的大腿。
戴姆勒卻是奧托的員工。
兩個人對于發動機的研究有一樣的起源。
戴姆勒跟本茨都是德國人,他們之間唯一的區別是戴姆勒家里不窮。
老爸是開面包店的,生意還不錯,至少吃喝不愁。
然而這并沒什么用。
老爹的面包房被哥哥繼承,一毛錢都沒留給他。
怎么辦?
戴姆勒只好自謀生路,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
這位老哥在學手藝之前就對發動機充滿興趣。
最牛的一件事是在他給奧托打工的時候。
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弄出了一臺四沖程發動機。
(咦,好熟悉的名字)
沒有了面包房,戴姆勒靠著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財富。
但這并不是他的終點。
就在戴姆勒43歲的時候,妻子過生日。
當時有錢人過生日跟現在的普通人一樣喜歡送禮物。
作為一個有成就的人,戴姆勒送給老婆的生日禮物必然是與眾不同的。
他送了一輛三輪馬車,但是這輛馬車沒有馬。
戴姆勒夫人看了很不高興。
指著戴姆勒的鼻子指責他不顧多年的夫妻情分戲耍自己。
戴姆勒微笑著走到馬車后面拿出一個奇怪的把手。
啟動馬車的發動機,然后坐到駕駛位。
看到緩緩移動(真的很慢,時速個位數)的馬車。
妻子被震撼到了。
這就是第一臺三輪汽車(跟本茨的三輪汽車幾乎同時),發明者戴姆勒,用途生日禮物。
5
時間推移到十九世紀末。
還是戴姆勒,把發動機裝配在四輪車上。
但是這種四輪汽車并不實用,因為沒法量產。
對于近代汽車貢獻最大的不是戴姆勒,而是另有其人。
1942年,美國,在一個愛爾蘭移民的大農場里。
一個名叫亨利.福特的男孩出生了。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福特將會成為一個出色的農場主。
但是福特的選擇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最大的樂趣是鼓搗機械。
一天,鼓搗了一天機械的福特回到家。
一向開明的老福特擋在農場的大門前。
看到滿身油漬,蓬頭亂發的福特。
老福特眼里露出福特從來沒有見過的嚴厲目光。
這目光透著憐惜和責怪,讓人不敢直視。
父親開出40畝木材地的條件。
要求他放棄機械。
終于,福特在父親的憐愛和威嚴下低下了頭。
那年福特44歲。
在父子達成妥協的第二年。
福特在電燈廠謀到了技術員的職位。
后來還一度當上了總工程師。
時隔十一年,福特終于還是按捺不住自己對機械的癡狂。
重操舊業,但是這次卻是大動作。
大到改變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