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無懈可擊!
成功。可以復制!
紀實電影《愿望軌跡》講述的是一個家庭與高爾夫相伴成長的故事。
許多中國家庭在培養孩子某項運動技能時,往往以犧牲學習為代價,體育運動和學習成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澳門有這樣一家人,父母不僅要孩子的高爾夫打出專業水準,學習成績也要達到國際知名大學錄取資格,這個高懸的愿望能否實現呢?
這個由真人出演的真實故事的男主叫甯自衡,他是一名國家級標槍運動員,是2009年澳門政府從內地引進的優秀體育人才,如今他是澳門理工大學運動心理學教授,在澳門娶妻生子,兩個兒子老大叫甯愿,老二叫甯望。甯自衡在美國進行運動心理學博士后學習期間,專程拜訪了世界專長發展研究權威艾力克森教授,對他的“刻意訓練法”有較深的研究,這個理論認為運動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過刻意訓練實現的。
甯自衡教授決定在兩個兒子身上實施“刻意訓練法”,并把這個計劃定為“高爾夫造星計劃”。
這個具有冒險性的教育計劃,大多家庭認為孩子在體育運動和學習中會顧此失彼,而甯自衡夫婦的要求更高:既要高爾夫打得好,也需要學習成績優異。這個“愿望”的標準又超出了“刻意訓練法”的運動天才培養要求,沒有誰知道結果會怎樣。
夫唱婦隨,從造星計劃開始實施,兩個孩子從4歲開始培養他們對高爾夫的興趣,從7歲開始下場打球,說到做到是真本事!
隨著時間推移,表象看似一切順利,背后卻暗流涌動。
在一次訓練中,小兒子甯望不小心被撞掉門牙,急救車開進了高爾夫球場,一家人緊張忙亂。大兒子甯愿在一次練習中也扭傷腰,受傷的事情發生,成為考驗家長和孩子的意志的好時機。
還有一個面對的問題是時間,愿望兄弟倆再勤奮,一天給他們的也只有24小時。隨著從小學到初中學業的加劇,打高爾夫的時間與學習沖突起來。每天家、學校、高爾夫球場,三點一線連軸轉,這是持久戰一做就是十多年。
有時候甯自衡暗自焦灼,甚至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遇到問題那就想辦法解決問題。
夫婦倆達成共識,制定了一個明確的家規和計劃:“學習第一,訓練第二“,兩項都不拉下。
“高爾夫造星計劃”初見成效,愿望兄弟學習成績始終保持優秀,兩人也開始在青少年高爾夫比賽中嶄露頭角。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愿望開始有了青春期的自我意識,有了更高的價值追問。
“高爾夫,每天都是高爾夫,我痛恨高爾夫!”孩子們反叛了,喊出了自己的心聲。
甯自衡知道,這已經超出了“刻意訓練”所能支撐的范圍,他要從更深層面與孩子們建立價值認同,幫助他們成為自己,而不是實現一個父親要的成功。
運動是一種堅實又綜合的磨礪,在磨礪中“愿望”的品格獲得了提升,他們終于突破了“刻意訓練”帶來的厭倦和逆反,向更高的境界邁進。
競技體育總是殘酷的。高爾夫比賽是一項對心理素質要求極高的運動,同樣是揮桿一擊,球會飛向果嶺,也會飛進水塘和沙坑,高球高手,不在一桿得失,而許多人就是輸在一桿打壞,桿桿挫敗。
愿望急躁了,懷疑自我了,甯自衡的教育理論也要隨之調整和升華,他將太極拳里虛實轉換,四兩撥千斤的古老智慧,運用在高爾夫運動中,他的“太極揮桿法”既是一種巧妙的擊球方法,也是穩定心理的智慧,在打球中,愿望的心理成熟度獲得了提升,努力做到寵辱不驚,穩定發揮,成績越來越穩定。
經過近十年的練習和比賽,愿望兄弟開始在澳門和全國及亞太地區比賽中獲獎,2018年,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高球比賽美國颶風杯青少年巡回賽中分別取得了第二和第五名的好成績。
而另外一個喜訊,終于印證了甯自衡“高爾夫造星計劃”的另一半內涵:兩個兒子的成績在澳門國際學校出類拔萃。已經進入大學入學年齡的甯愿,2019年有多所世界排名前20 的大學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一方面是他絕對優異的SAT成績,另一方面他還是一名卓越的高爾夫球手。
成功的喜悅,是背后3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訓練和砥礪。甯自衡教授通過兩個兒子的實驗,證明了他的“運動天才”培養計劃非常成功,他為此記錄了近200多萬字的日記,錄制了100G的影像資料。他和家人,用科學的方法,不懈的努力,抒寫了澳門一家人的傳奇。他們的訓練方法,值得每個立志讓孩子在體育和學習上雙豐收的家庭借鑒。
2020年1月19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