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進口輪胎比國產輪胎好
俗話說,鞋合不合適只有膠知道!對于輪胎來說,質量固然重要,然而是否適合本國的路況更為重要。對于好多進口輪胎只適用于本土化的道路狀況,而針對國內的路況,有可能就不太實用了。只有那些專門針對我們國內特殊路況而設計出的輪胎才能放心使用。比如說輪胎的側面,可能會加上較厚的簾子布。那么能發現胎側面的抗撞擊力就比較強了,也很少會出現鼓包現象。那么現在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純進口的輪胎有時都不如國產或合資品牌更適用!所以在選輪胎這方面大家要謹慎,不是外國的月亮一定比我們圓,其實咱們的國產輪胎也是非常不錯的!
另外補充一下,很多人認為輪胎的氣壓低氣開快車可以防止汽車爆胎,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為輪胎氣壓低會增加胎面與地面接觸面積,從而使運動阻力加大,這樣即費油又費車,所以還是按照汽車規定的標準氣壓來行駛。
誤區二:新蓄電池不用充電
蓄電池在充放電中有兩種情況必須注意
1、過度充電,大于蓄電池可接收的充電電流,會大大縮短電池的壽命。
2、深度放電,在電池使用過程中,電池放出的容量占其額定容量的百分比稱為放電深度。放電深度的高低和電池壽命有很深的關系,當電池的放電深度越深,其充電壽命就越短,會導致電池的使用壽命變短,因此在使用時應盡量避免深度放電。
蓄電池的首次充電稱為初次充電,初次充電對蓄電池的使用壽命有極大的影響。若不充電,即加“水”直接使用,蓄電池的容量不高,壽命將縮短;若直接充電,也會縮短壽命。通常蓄電池的初次充電是在加注完電解液后,用小電流充電大約1小時左右即可安裝使用。
注意:新蓄電池存放久了,長時間不用了要充電,因為時間長了會影響電池的容量,內阻也會變大,充電器充電的效果就不太好了,建議每個月都補充下電。
如果你對電池屬于水電池(能擰開加液孔,能看見電觧液),發現有大量汽泡冒出,手摸電池外殼微熱時表明充電已完成,應該立即停止充電。
如果你對電池屬于密封電池(干電池)時,只要用手摸電池外殼,有微熱感表明充電已完成。
誤區三:水溫越低越好
有相當到的車主認為發動機的水溫不能高,但是水溫低沒事,最后干脆把節溫器給拆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發動機既怕熱又怕冷,如果冷卻水溫度過低,會使燃油燃燒惡化,油耗增加,加劇磨損,機油黏度增加,發動機的功率會降低,特別是冬季時,如果沒有節溫器,直接就是大循環,會造成發動機冷啟動困難,暖機時間長等問題。發動機最喜歡的正常水溫是80到95度左右。
試驗表明,汽車行駛時冷卻水溫度為40-50攝氏度時,發動機磨損增加60%-80%,功率降低25%,油耗增多8%-10%。
誤區四:空調盡量不要開最大風量
空調在長時間使用過程中會在空調風道、蒸發器等表面上產生一定量的灰塵,時間長了就形成污垢再加上潮濕會使細菌大量滋生,出現駕駛艙里有難聞的氣味。如果長時間以小量風為主,就很難將沉積在空調里的污垢吹出去,所以那要不定期的使用一下大風量,可以把那些塵土吹出去,這樣對空調、對乘客都是有好處的。
誤區五:停車發動機怠速開空調睡覺
由于停車,空調開內循環使得車內空氣不能流通,發動機尾氣排出的一氧化碳會有一部分漏進車內,然后逐漸積聚而使其濃度升高,從而發生中毒。建議車主,如果在車里睡覺盡量關閉汽車空調內循環,切換成外循環,這樣才能保證有新鮮空氣流入。所以停車時開空調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長時間的停車時,最好不要一直開著空調。
誤區六:機油可以加多不可以加少
好多車主都認為機油不能少,因為機油不足發動機的軸承與軸頸等摩擦會因機油的量少而潤滑不良,加劇磨損程度,甚至引發燒瓦軸事故,而且還有油耗、發動機的部件壽命縮短、發動機的功率降低等一系列后果。但是,如果機油太多,發動機在工作時曲軸柄、連桿大端會產生劇烈的攪動,不僅增加了發動機內部功率損失,而且還會使濺到缸壁上的機油增多,產生燒排機油故障,尾氣冒藍煙。發動機內部積碳增多,甚至導致早燃、爆震、拉缸,反而損害了發動機,而且會降低發動機輸出功率、導致活塞環咬死、噴油嘴堵塞,更為嚴重的是容易導致曲軸箱爆炸。因此,發動機的機油應控制在機油尺的上、下刻線之間為好。在檢查機油量時,機油尺一定不要沾染污物,工作完畢后,在放回機油尺前要把機油尺和油尺孔都擦干凈。
誤區七:為了防止生銹,螺栓螺母涂潤滑油
好多車主為了防止車輪上螺栓螺母生銹,就將螺栓螺母都涂上了潤滑油,看上去這種做法很對,但實際上這種做法不僅是錯誤的還會給行車安全帶來很大的隱患。因為螺栓螺母涂上潤滑油后摩擦力下降,在汽車高速行駛時,螺栓螺母很容易松動乃至脫離,從而引發行車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