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程雖然是沖著黃河的話題而來,但是我們的第一站卻位于華山腳下,在這里的集結,更像是一次有儀式感的相約。都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因此,我們將這里作為對陜西段沿黃觀光路探訪的起點。
在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秦嶺北麓由渭河沖積出的平原,而這片肥沃的土地,收納了祖國大好河山中最精彩的一次交輝——秦嶺與黃河對話! 在紀錄片《中華文明》的第一集“曙光初照”中,即講述了華夏的首領黃帝和炎帝的部落均起源于渭水流域的傳說,這又一次推論了位于秦嶺山脈的西岳華山名稱中的“華”字與“華夏”相關聯的可能。有學者認為,以華山為中心的方圓500 公里范圍,是孕育中華民族的核心區域,而滔滔黃河無疑是這個范圍內生生不息節奏的代表。
張建民是我有幸遇到的第二位老腔藝術傳承人,他現任華旅集團華山文化公司老腔班組中的“說戲”,即主唱一職。五年前,在老腔唯一的發祥和傳承地——華陰雙泉村,我曾拜訪過他的堂哥張軍民,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憑著一副好嗓子,吼出了民樂經典的孤本。我們到達的這天清晨,是張建民所在的老腔藝術團正在排練新曲目的時段,《勸孝歌》中啟用了90 后的小姑娘為主角,《船工號子》則將老腔的韻律與舞蹈相結合。在老腔世家,不知道子承父業的慣例還能沿襲多久,好在師傅帶徒弟的情況正在緩解著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面臨的傳承危機?,F在的藝術團中,無論是學唱還是學奏,用的都是簡譜,而傳統老腔戲班子里用的工尺譜已經失傳,即便張建民說家里還珍藏著一些,但到他這代也已經沒有人能看得懂了。
自從老腔這種藝術形式被加工并搬上“春晚”后,越來越多的人到華陰,除了登華山外,更想聽一段現場版的《關中古歌》“女媧娘娘補了天,剩塊石頭成華山。鳥兒背著太陽飛,東岸邊飛到西岸邊。天黑了,天亮了。人睡了,又醒了。太上老君犁了地,鉤條渠渠成黃河……”從這最真實、最古老的中國“搖滾樂”中,時時刻刻都能發現華山與黃河的密切關系,可見,我們決定從華山腳下出發去探訪黃河,這個思路不會錯。
自從開通了第二條索道后,華山真正成了國內為數不多的全天候景區——全年365 天,全天24 小時均可實時游覽的景區。華山四季景色神奇多變,不同的季節可以欣賞到“云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但多數游客在游覽過華山后,通常會忽略了一處相當重要的看點——西岳廟,它并非在主景區內,而是在離華山高鐵站約一公里的位置。對于自駕游的朋友來說,西岳廟離華山主景區停車場僅5 公里,差不多一腳油的功夫就到了。
既有雄才大略亦好神仙之術的漢武帝,集古代祭祀制度之大成,在華山腳下創建了祭祀西岳神的第一座廟宇――集靈宮。也就是說,當時在這里登山的程序應該是:先祭祀山神,再登華山。東漢王朝建立后,人們仍未忘記祖宗成法,繼續奉祀西岳之神。只是由于“集靈宮”離華山較近,又是在山下,難以完全體現“望”祭的要求,也不能達到祀神的目的,加上道路崎嶇難行,封建帝王及達官顯貴自然也不愿受此辛苦上山,故也不管“西岳神”享受香火時需走的道路要比以前多,便將這一座神廟遷到了靠近長安通往洛陽大路的今址。
如果天氣好,立在西岳廟最后方的萬壽閣,便能直望華山主峰,而峰頂與萬壽閣的連接線則與西岳廟的中軸線相吻合。因此,不得不相信西岳廟是華山景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萬壽閣同時又是西岳廟的制高點,閣分三層,緣梯登樓頂也可遙望黃河,故又稱望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