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上最刺激的探險項目之一,尤其是在肯尼亞的動物保護區內乘熱氣球探險,在馬賽馬拉野生動物的頭頂體驗乘坐熱氣球飛行,鳥瞰動物遷徙,必定別有一番滋味。凌晨3:30,我們準時從酒店出發,乘坐由熱氣球公司為我們提供的吉普車前往基地,車上還有一隊美國男女,依舊在沒有路的道上行駛,風和著塵土會貫到車子里,凌晨的氣溫很低,戶外服裝發揮著作用。在淡光下,不時有動物大搖大擺走過車轍壓出來簡易的公路,熒熒的動物眼睛,好像小夜光燈一樣晃來晃去,這是動物的天堂,我們的造次有時真的會打擾它們的生活。
肯尼亞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卻是動物的樂園。在肯尼亞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4的土地被劃入了各種動物保護區域。在這片原始的土地上,動物與人的關系回到了史前時代,某種意義上說,是人類有意把這片土地的主人讓給了動物。乘熱氣球對氣候有較高的要求,如果在平靜的氣候下飛行不會有什么危險,但是萬一發生什么意外,氣球會落于荒野之中。你不難想象四周各種動物,包括食肉的獅子、豹子等是不是會來襲,真是一件玄事。2個小時后我們來到SHACHAR GELBART熱氣球營地。太陽還沒有出來,三只巨大的彩色熱氣球,正斜倚在地上被吹風機吹入空氣,等到球體基本展開后,再用火加熱。巨大的火焰向著容積有數千立方的氣球內噴射,氣球在朝陽和微風下挺立起來。熱氣球下用吊環吊起可以裝十五個人的藤籃,正中間是駕駛員的位置,兩邊站的人重量平衡。今天共有三支團隊飛行,我們這個籃子有一隊美國青年,再就是我們三人,為我們駕乘的SKY SHIP CO.LTD先生是俱樂部的經理,這是一位風度翩翩的英國紳士。
微風起
氣球飄
我們看著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我們的熱氣球也開始輕盈起來,在無垠的草原上熱氣球在緩緩升起、移動,熱氣球在太陽前形成美麗的剪影,大地一點一點變小,草原被染成了金黃色。動物和熱氣球在非洲的草原上組成一幅壯美的油畫。這是動物的王國和樂園,它們是這里的主人。駕駛員不慌不忙游刃有余地操控火焰噴頭,蒸騰而上時火焰與熱氣會將氣球升得更高;平滑略過時,一種漂浮滑過的感覺油然而生。此時,太陽完全升起來了,草原壯美,天人合一,流連四顧,令人心醉。當你浮動在金色的陽光之下,掠過你平時不可能輕易跨過的河流山丘,一群群名貴的動物在草原上奔跑,這是多么愜意和浪漫的經歷!
籃子里的美國人在用望遠鏡搜尋著什么?我們動用了所有攝影攝像設備,此時申丹叫了起來:“看,大象!”果然,幾頭黑色的非洲大象,踏著方步在熱氣球下方不遠處出現,向它招手也不為所動。過了一會兒,壯觀的角馬、斑馬組成的群落出現在眼前,它們分成數路縱隊,在草原上向著一個方向前進。什么叫千軍萬馬,什么叫百萬雄師?尤其在熱氣球上觀看斑馬遷移的場面,只有高處才可以得到這樣的感受。熱氣球飄過蜿蜒的馬拉河時我們看見成群的角馬出現在岸邊,它們好像在等待著什么?當氣球超低飛過馬拉河時,認真一看,天那,是條鱷魚就匍匐在河岸上,扭動著土黃色身軀,也在等待角馬過河的時刻。不過它與我們不同的是要獵殺角馬。鱷魚毫不理會頭上的熱氣球,不一會跳入水中。聰明的角馬也發現了危險,它們沒有馬上過河,沒有親歷角馬過河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遺憾,但是熱氣球不能停留,這種畫面就像流星雨,心里收藏。
非洲草原上只生長兩種高大的植物,一種是平頂如華蓋的合歡樹,另一種是高大的仙人掌。突然,合歡樹尖子里探出了長頸鹿的身影。那花紋美麗的長頸鹿頭,在綠色的樹葉間扭動,悠閑地啃樹葉。不時,體態輕盈的羚羊、丑怪的野豬、雄壯的野牛在氣球下一一出現。經過50分鐘的飛行,駕駛員決定要降落了。他神色嚴肅地要求所有的乘客:“放下相機,一律坐下”!他手腳不停地扯動一根繩子,熱氣球頂上突然打開一個大洞,巨大的球體順風向草原滑降。藤籃在滑行中經過三級跳起伏落定,一點沒有感覺到害怕,地面工作人員一擁而上,碩大的氣球一下了蔫了下來,我們爬出吊籃時十分幽默的駕駛員說:“今天大家共同探險,活著回到地面,實在是有意義,所以要發給大家每人頒發一份證書”。隨后我們來到草原上的早餐營地,依山而伴,在一棵金合歡樹下,氣球工作人員已經準備好了早餐,在戶外享用廚師精心準備的美味、香檳酒等,俱樂部經理在一張張寫著乘客名字證書上簽字,然后逐一頒發留念。告別時還在《車網中國》的車牌前合影留念,并希望我們把車牌留給他紀念。體驗熱氣球飛翔每個人的花費是450美元。
在約定地點再一次與導游吳晶會合,接下來是在地面與動物的親密接觸。電臺中不時傳來純粹的馬賽語,我說這是噪音,一句都聽不懂,司機卻可以根據提供的信息快速找到那里有獅子,那里有獵豹。今天可以說是滿載而歸,天上地下鏡頭中攝入了不少精彩的畫面。出乎我們預料的是非洲這幾天雨水一直伴隨著我們的行程,就在返回酒店的路上,雨幕中走來一隊身披紅色披風、手持木棍的馬賽人。他們是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一道靚麗的風景。
非洲部落 馬賽部落

無數游客不遠萬里來到這里,在欣賞東非草原美景的同時,也被生活在這里的馬賽人所吸引。作為肯尼亞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馬賽人一直延續著游牧傳統。數百年來,他們生息在非洲遼闊的大地上,逐水牧草,圍獵而生,過著游牧民族的本色生活。近年來隨著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馬賽人開始穿梭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映入眼簾的馬賽人的獨特村落,由枯樹枝圍起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小院,住所也是由樹枝、牛糞和泥巴堆起的小屋,屋頂用草芥搭建成一個像尖尖草帽似的樣子。男人們裹著被稱為“束卡”的紅色披風,手持一頭細一頭粗、用來趕走野生動物的馬賽木棍。女人們穿著色彩絢麗的“坎噶”裙裝,戴著精細彩珠串成的頭飾和項圈。馬賽男人的披風之所以選擇紅色,是為了趕走獅子等野生動物,保護他們賴以生存的牛群。他們保持著馬賽男子的身體標志:缺少一顆下門牙和長可及肩的大耳洞。牛在馬賽人的傳統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不吃蔬菜,只喝牛奶、牛血,吃牛肉。每天晚上,村民們會把村子的大門用枯樹枝堵嚴,讓牛群聚集在村子中央。他們自己在窄小的泥屋里守著小牛,睡在牛皮上。這里的男人可以娶4、5個女子為妻,生多少個孩子都不設限制。在這里我采訪了一位21歲的放牛人:“你為什么放牛?放牛掙錢。掙錢做什么?掙錢養家,娶妻子改善生活。娶妻后做什么?我就會選擇離開這里,到更遠的地方去生活。那你的妻子孩子怎么辦?她們有我留下的牛羊,這些足夠養活她們。”這個聊天聽起來與我1992年與中國放羊娃說的差不多。不同的是,中國式放羊娃生活在重復的生活中,而東非的放牛娃是要走出去!在這里,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獨特的原始文化,馬賽人依然保存著非常純樸的生活方式馬賽人流傳著一個古老說法:“我們右手持長矛,左手持圓棍,就不能再拿書本了。”但隨著時代變遷,很多馬賽人的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大多數馬賽人的孩子都去附近的學校上學讀書。在肯尼亞政府大力推進保護野生動物的過程中,馬賽男子的成人禮也不再是殺死一頭獅子,而是盡可能多地養牛。每養10頭牛,才能娶一個妻子(馬賽人實行一夫多妻制)。與此同時,成年人也開始融入現代社會。放牧不再是他們謀生的唯一手段。一些人到附近的山上開墾土地、種植蔬菜。他們不再居住在小小的泥屋中,而是和附近居民一樣生活在鐵皮房里。還有一些人走出馬賽村,到首都內羅畢等地去謀生。馬賽村里的人越來越少。留在馬賽馬拉地區的人,也學會了利用本土自然保護區的“地利”條件,加入到旅游服務業中,開放自己的部落,收費每人20美金,經營旅游紀念品商店中,用非洲黒木雕刻成獅子、大象、長頸鹿擺放各家做的手工藝品,包括木雕、馬賽木棍和馬賽項鏈等。村民們都游刃有余地掌握了推銷各類商品的技巧向游人兜售,經常可以看到特點鮮明的馬賽服務生。對于來往參觀的車輛和外國人,馬賽孩子已經習以為常。他們的眼中,呈現的是一個交織馬賽族游牧傳統和現代商業生活的世界。他們可以輕松辨別出你是中國人來,甚至可以說出:“清涼油、風油精”。每當此時,我總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分發給他們,每當汽車駛過,他們都會伸出黝黑而餿干的手向你揮手。

非洲的草原日出、日落猶如仙境般美妙,這也是我一直期待的時刻,可以使久居都市的現代人忘記一切壓力與心事,完全融入到奇妙的大自然中,感受到一種回歸的輕松與快樂。在這里,隨處可見羚羊、斑馬、角馬、河馬、鴕鳥、長頸鹿等等大型動物。尤其是成千上萬的角馬與斑馬為生命而狂奔—角馬大遷徙。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動物保護區,是千百萬野生動物的樂園里,我們有幸親眼目著這生命的奇觀,記錄下許多場面令我們激動的場景,和我們一起來欣賞到這部非洲原野的史詩,你會覺得你自己也身在其中。有些畫面可能令我們或悲或喜,有些場景記載著角馬群是如何為了生存而迎接挑戰。
遷徙活動,要經過兩個東非國家的領土,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在暴雨來臨的時候,遷徙的大軍,將告別肯尼亞的馬賽馬拉,進入了坦桑尼亞的塞倫蓋提國家保護區,遷徙的路線,沿途經過的區域面積,超過46000平方公里。角馬群穿越這個地區,要跋涉800公里才能到達目的地。廣袤的大草原和叢林,更適合角馬的生存。在這里有足夠的空間,供各種動物共同繁衍生息,然而低矮稀疏的樹木間,潛伏著許多食肉動物。對于小角馬來說,最危險的敵人是鬣狗。遷途中,鬣狗總是不離其左右,這種陪伴無疑是一種“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角馬可以活到25歲,但無論是年輕的還是衰老的,強健的還是多病的,都免不了相同的歸宿,當它們最終告別世界的時候,食腐動物會一哄而上,爭搶著為它們送行。收尸者就靠死去的動物維持生命,大地上留下的遺骨和殘骸就是自然生態的佐證。

馬遷途不是溫情脈脈的旅行,相反更是一曲弱勢者的挽歌,如果不想在草場枯萎時餓死,角馬們必須在短促的時間內奔赴馬拉河,渡過水流湍急的大河抵達另一片豐茂草地獲得生命救贖,然而,由于這種現象長期有規律地出現,所以殺戮者終會如期而至,那是上千只獅子、獵豹、鬣狗和禿鷲,以及從馬拉河上游趕來的鱷魚。馬拉河危機四伏,隱藏在大河中的強盜就是鱷魚。視野的盡頭,東非平原上,角馬已經聚集成幾大群體,它們聚合在一起是為了參加地球陸地上最大規模的野生動物大遷徙。它們必須由肯尼亞向南遷移,天上下著連綿不斷的大雨,大地變得泥濘不堪。超過150萬頭的角馬,為了尋求更好的草場,已經開始了一次漫長而危險的旅行。其中許多成員,已經不止一次地參加過這樣的“長征”,這種跋涉,對于那些新生命來說是一次旅行,但對于老弱病殘者來說這將是許多角馬生命的終結。過河,是前途中最大的一個挑戰,令人錯愕的是殺戮者饑腸轆轆卻不急于動手,而是耐心等待渡河大戲的上演,仿佛預知了故事的情節,航拍俯視下黑麻麻的角馬群從四周分線路匯聚在了河畔,只是稍作休整,當河邊第一只角馬擠得無法站穩被逼縱身一躍時,渡河開始,百萬角馬像泄閘洪水一樣涌下河去。接下來是混亂、擁擠、哀嚎、掙扎和踐踏,殺戮開始,失散的小角馬被野獸輕易就撕成幾片,脫群的殘弱角馬被幾只獅子同時動手活生生按倒在地,河中的角馬只要沒走在隊伍中間就會被一條、兩條甚至更多鱷魚扯入水中,勉強把頭露出一兩下就徹底淹沒,尚存氣息的傷者身上則停下了幾只迫不及待在傷口上舐血的禿鷲…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角馬葬身在通向對岸的路上。那些僥幸活下來的,仍然要頑強求生,因為前面的路,還很長。干渴的角馬群已經無所顧忌了,它們必須從這里渡過河到北岸去。終于有一只角馬忍耐不住向河對岸沖了過去,緊接著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肥沃的馬拉草原就在北方,在河的對岸。面對角馬群勇敢的冒險行動,鱷魚甚至沒有來得及發動進攻。經歷了9個月的奔波之后,角馬群的目的地,已經指日可及了。它們穿過林地,穿過灌木叢,高高的馬賽伊長頸鹿,凝視著這些遠方來客。經歷了一段長途跋涉之后,角馬在金合歡樹叢中,找到了樂趣。現在整個角馬群已經累得疲憊不堪了。
混亂,一片混亂,混亂常常會給角馬群造成很大的損失,如此龐大沉重的動物,跑起來的時候,連大地都會跟著震動,地上的草也被踩得一片狼藉,小角馬會與媽媽走散,尋找失散的孩子常常不是件容易的事。后的沖刺中,還會有很多角馬受傷,甚至死亡。它們爭先恐后地跑下河,又相互踐踏著往岸上爬,其中有些角馬,恐怕永遠也爬不上岸了,傷痕累累的尸體,鋪滿了河床,被活下來的角馬遺棄在那兒。但那些幸運的強壯的,終于到達了目的地,角馬的樂園。
在這里,這一個偉大的動物家族,按照大自然的規律,完成它們的遷徙活動,我帶著對它們的驚奇和敬畏,靜靜地看著它們在我們的視線中消失。 這是動物的伊甸園,馬拉河終年不斷地流過,它經歷過角馬群一次又一次地遷徙。但是就在這個樂園中,生存著角馬可怕的天敵。巨大的鱷魚把這條河據為己有,長年在這里安居。而對于角馬群來說,它們不僅要在這里飲水,更重要的是,必須趟過河到對岸去。這段河流中,生活著數百條尼羅河鱷魚,其中有些非常巨大,有6米之長,個子小的鱷魚也有2米,就算這樣,角馬群仍然冒著危險,到河邊飲水,角馬已經發現了一雙不懷好意的眼睛,這是兇惡的敵人,一旦被這只巨大的動物咬住,它就會被托到深水中。鱷魚也早已知道了此地是角馬群遷徙時的必經之地,所以常常盤踞在這里就是為了等待送上門的美餐。
為了生存,斑馬也會混雜在角馬群中遷徙,但是斑馬的食物是那些比較粗的草梗,而角馬不喜歡吃草梗。角馬群不辭勞苦地長途跋涉,重復著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仿佛一直要走到天邊。鬣狗尾隨著角馬群遷徙,常常會尋找時機襲擊角馬,而它們自己,也難免被更強壯的大型食肉動物吃掉。龐大的角馬在通過獅子領地的時候常常會成為隱藏在草叢中的獅子捕獲,遷徙中的角馬是送到獅子嘴邊的禮物。附近又出現了一張可怕的面孔,這是統治者的領地,因為母獅子要有豐盛的美餐,角馬、斑馬常常成為獅子的獵物。獅子早已經在夜里飽餐過了。可是豹子往往要等到黎明時分才外出獵食。母豹進攻食草動物,是很難幸免于難。這只不幸的角馬,現在要跑已經來不及了。豹子會把獵物叼到高高的樹枝上才放心。在馬賽馬拉到底有多少頭獅子我們無法探考,在有限的2天里,我們最多時一次見到9只獅子在一起。
大象也在為了尋找食物和水源而遷徙,但它們很少理會和它們同路的角馬群。在馬拉河中還隱藏著河馬,在水甘藍的下面有時會把臉露出了水面。這群河馬也是馬拉河的占有者,它們整天泡在水里,這樣可以避免它們敏感的皮膚,在酷熱的陽光下被曬化,只有到了夜間,它們才上岸去找食吃。在它們中間,常常會為了爭奪統治權而發生殘酷的爭斗。 留在馬賽馬拉最后的紀念是9只獅子與我們的告別,母獅帶著幾只幼獅嬉戲在落日中的情景很讓我們感動,世界上沒有一種關系能夠勝過母獅和幼獅之間的關系,母獅會教會幼獅如何捕獲獵物,還要精心培養小獅子成長,雄獅子的吼叫捍衛著如何統領屬于它的領地,它們會把所有的經驗傳授給孩子們,盡管困難重重。它們有時會在爭斗中受到傷害,如果感覺到身體已經到了最后的時候,它會找尋到一塊比較安靜的地方撒手人寰。但是廣袤的非洲大地養育了世界上最強悍的動物,日益增長的技能與生存的機會不會徒勞,落日下,母愛的力量讓整個大地充滿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