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樹大招風,大眾只要一有點什么事兒,就會成為輿論焦點中的焦點。這不,最近大眾因為在美國市場排放檢測中作弊,就引發了無數的關注和討論。有好事者,甚至為其擬定了180億的巨額罰單。
一泡尿引發的慘案?關于大眾作弊10個問題
從文德恩的表態來看,大眾作弊一事本身是板上釘釘,但是由此引發的問題卻不少。本篇中,咱們就目前此事發酵后引發的各種討論和網友關心的問題來做個大梳理,看看此事的來龍去脈及影響到底幾何。
注:以下提到的EPA為“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美國環境保護署”的簡稱,CARB為“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美國加州空氣資源管理委員會”的簡寫,比EPA更加嚴格。
問題一:排放真的能作弊嗎?
經歷過數天的反復發酵,相信多數人對于整個作弊事件的緣由應該略知一二。沒錯,大眾的作弊手段就是“軟件”。說白了,就是在應付測試的時候有一套軟件,日常使用的時候用另一套軟件。
什么軟件?很簡單,就是ECU的控制程序。了解排放測試的人,亦或者是了解發動機工作原理的人,對此應該并不陌生。還記得在一些豪華車上那些駕駛模式選項嗎?換了運動模式車子就立刻變得有勁兒,換了節油模式就會迅速變成小綿羊。這種變化可不單單是調整了換擋點,更多的是采取了不同的ECU控制程序。這種變化,可以在發動機參數不變的情況下,讓整車的動態表現迥然不同。同樣的道理,這種變化不光可以影響動力,同樣可以影響排放。
一泡尿引發的慘案?關于大眾作弊10個問題
圖片引用自網絡
此次大眾作弊的焦點是氮氧化物超標,這其實也是柴油車最頭疼的排放問題之一(另一個是顆粒物)。是因為柴油含氮比汽油高嗎?非也。無論柴油汽油,里面都沒有氮。氮氧化物的產生,其實純粹來自空氣自身——因為壓縮做功行程中的高溫高壓而導致空氣中的氮和氧“自我氧化”使然。那么很好理解,如果能夠調整空燃比,尤其是進氣過程中的進氣量,就可以實現對氮氧化物的調節。這些是可以調整的嗎?對于這個問題,相信每一個發動機工程師都能給出肯定的答案。
問題二:大眾這個作弊到底是什么回事?
首先,我們要從尿素開始說起。
一泡尿引發的慘案?關于大眾作弊10個問題
在2008年,為了滿足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大多數廠家都為柴油車輛加裝了尿素解決方案(SCR系統),這通常被叫做“AdBlue”,目的是降低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一泡尿引發的慘案?關于大眾作弊10個問題
很多中大型車輛、SUV上的較大排量發動機都用了使用這套系統(在卡車上更普遍了),這在奔馳、寶馬、奧迪和大眾以及其他品牌車型上都可以見到,部分非2.0柴油版的帕薩特車型也加裝了該系統。
但是,大眾說2.0四缸柴油發動機不需要尿素噴射系統就能達到要求,實際上大眾只是設置了一個專門欺騙程序而已,于是乎這事兒就被人發現了,于是出現了現在這個局面。這里需要澄清一下,從2015年起銷售的新車型都加裝尿素系統,比如高爾夫7等。
問題三:作弊?其他廠家會這么做么?
外人無法明確知道其他廠商是否也這么做。跟大眾一起做檢測的還有一臺寶馬X5,但是它通過了測試。
一泡尿引發的慘案?關于大眾作弊10個問題
我采訪了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給了我一些啟示,他透露,即使是在歐美國家,擁有兩套標定程序在業內具有一定普遍性,即一套為用于日常駕駛的“正常程序”,一套為逢場作戲的“檢測程序”,這種現象多見于柴油車。其實就是一個動力和排放平衡的問題,要想動力好污染物就大,要想排放小動力就得調低,由于涉及到行業秘密,也會涉及到其他廠商,這位專家不方便透露太多。
問題四:大眾的柴油噴射程序是博世提供的,那么跟博世有無關系?
一泡尿引發的慘案?關于大眾作弊10個問題
博世為大眾提供了發動機控制單元(ECU)以及其他一些關鍵部件,盡管博世對外宣稱這套欺騙程序與自己無關,但業內人士表示其中仍然或許會有些關聯,但現在沒有確切的證據。
問題五:既然大眾有應試程序,那么EPA是怎樣發現作弊的?
在臺架測試中,結果明明顯示大眾的柴油排放非常干凈。
海外媒體做了個簡明闡述:清潔交通國際理事會一個關于空氣清潔的NGO(非營利組織)注意到,在歐洲大眾柴油車的排放測試結果跟標定不符,于是去年他們從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借用了設備在美國來測試實際工況中的排放。
剛開始他們并不是懷疑大眾,而是希望看到這樣的小排量柴油機可以清潔地工作,“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德國、美國聯合委員會的國際清潔的交通工具,我們認為排放會很干凈”,他們在海外的一次采訪中說。
大眾通過了CARB的測試(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美國加州空氣資源管理委員會,比EPA更嚴格),但在實際測試中落敗了。也就是說,這次測試并不是官方機構進行的。
問題六:為什么EPA此前沒有發現排放超標問題?
EPA不會測試每年不會測試每輛車的排放,相反,制造商會“自查”并提供數據給EPA,EPA機構每年測試大約15%上市的新車,但它根本沒有員工或基金來測試每一輛新車。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現代和起亞的燃油效率評級降低,然后由福特(兩次),美國環保署已表示將加強驗證和可能需要廠家確認他們的實驗室結果與行車測試。
問題七:軟件如何作弊?
大眾的工程師具體是如何做的,也就是作弊軟件的程序到底是怎么寫的,目前還沒有第一手材料,但可以肯定這個可以做到,且實現起來并不難。舉個極端的例子(注:不代表大眾就是這么做的),如果在加速過程中減小渦輪增壓甚至斷開渦輪增壓,氮氧化物就會大幅度下降,不是嗎?
很多人對此并不疑惑,真正疑惑的是大眾如何做到對“是否正在檢測”做出判斷。這就是針對檢測設備專門制作的特殊程序,比如檢測到在臺架上正在與檢測設備進行通訊,那么就會啟動專門“應試程序”,不管怎么說,大眾做到了,也或者其他廠商正在做,而且的確是有點“魔高一尺”的味道。
問題八:大眾為何這么做?作弊是因為降低成本嗎?
終于提到成本問題了,這也是網間對于大眾詬病最多的焦點,即大眾是為了省錢而選擇作弊。大眾作弊的確是為了成本,在美國,柴油車經常會比汽油車更貴,主要是因為增加了一些降低排放的硬件成本,比如剛才提到的AdBlue系統,大眾或許想通過節省這塊費用來降低車輛的售價,對消費者來說是“好”的。
一泡尿引發的慘案?關于大眾作弊10個問題
另一方面,大眾可以通過這種旁門左道來推廣它的TDI,因為它的確很省油。大眾在北美市場一直混得不好,汽油車根本就競爭不過豐田本田通用福特等等,于是大眾一直想另辟蹊徑,在它所擅長的柴油車方面做文章。畢竟,柴油車的油耗低是實打實的,而且TDI的實際表現也確實不錯。事實上大眾在這方面也獲得了不錯的效果——此次涉事車輛就有近50萬輛,是7年的累計數。從柴油乘用車的角度看,這個成績已算是可觀了。
一泡尿引發的慘案?關于大眾作弊10個問題
大眾要想推廣它的TDI,攔在前面的最大問題就是環保法規。之前的TDI肯定是針對歐洲市場開發的,排放的目標也遵從歐洲標準。這意味著大眾TDI要想進入美國市場,不經過特殊改造是不可能的。怎么辦?眾所周知,如果經過簡單改造、不增加太多成本,就能把氮氧化物降到43mg/km,那歐洲排放法規就不可能對氮氧化物的限制如此寬泛。換句話說,如果要實打實的滿足美國排放法規,大眾要么得重新研發“美版TDI”,要么就得花大價錢來降低氮氧化物。
看似有兩條路,但無論走那條路,最后的結果都是TDI在美國市場會毫無競爭力可言。然而大眾又不想放棄它推廣TDI的計劃,怎么辦?大眾最終愚蠢地選擇了鋌而走險,采取了如此下三濫的手段。
問題九:為何歐美兩地對氮氧化物的容忍度差異如此之大?
很多人可能已經注意到一個很有趣,但卻有不太好理解的現象:歐美兩地對于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是有差異的,并且差異還非常大。
歐洲標準對于柴油車氮氧化物的排放一直報以比較寬容態度。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歐V,氮氧化物可以到180mg/km。2014年剛實行的、堪稱嚴苛的歐VI 標準,允許值也在80mg/km。而美國呢?早就開始實行43mg/km了。歐洲環保部門難道不知道氮氧化物的危害嗎?當然不是。這種政策差異顯示出兩地 政府對于排放的側重點:相比而言,歐洲更看重碳排放。
一泡尿引發的慘案?關于大眾作弊10個問題
怎么又扯到碳排放了?嗯,因為它與氮氧化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我們都知道,歐洲廠 商在設計發動機時熱衷于稀薄燃燒,因為這樣可以獲得更大的空燃比,提升壓縮比,從而實現碳排放的降低。這其實也是歐洲更為嚴苛的碳排放法規政策使然。然而 稀薄燃燒必然會帶來一個問題,即氮氧化物的增加。歐洲目前最時髦的直噴增壓,其實就明顯體現出這樣的特性。這也是為何即便到了歐VI標準,汽油車的氮氧化 物允許值也高達60mg/km(比美國的柴油車標準還高)的主要原因。汽油尚且如此,壓縮比高得多的柴油車還用說嗎?
正是因為這種政策的引導性,導致了歐洲廠商大都熱衷于柴油發動機,也導致歐洲柴油車比例高達60%。相應的,在這樣的政策影響下,歐洲的柴油工程師會將更多的研發精力放在降低碳排放上,由此也就自然會影響到氮氧化物的排放。
然后我們再來看美國法規這個43mg/km的數值。終于知道為什么之前美系發動機別說增壓的少,連高壓縮比的都不多了吧?那么這個數值對應到柴油發動機,嚴 苛程度可想而知——幾乎可以徹底扼殺柴油乘用車的發展。難道說43mg/km這個標準就肯定達不到嗎?難道說所有在美國銷售的柴油乘用車都是作弊來的?當 然不是。氮氧化物是可以通過催化還原來轉換成氮和氧,但這需要更多的貴金屬來作為“三元催化”,這會增加整車成本,最終影響到柴油乘用車的競爭力。
問題十:2008年開始,為什么這么久才發現?
還有一個被問及較多的問題:大眾的作弊從2008年就開始了,為何現在才被發現?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如果手段不夠高明,很容易被發現,大眾也絕不敢在西方最避諱的誠信問題上犯如此大忌。
無論大眾是如何做到的,其最終結果是大眾的確有效的規避掉了各種檢測,并且都是自動規避的,無需車主或者“車蟲”做什么手腳。那么要想發現其中的問題,必須 是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并以日常駕駛的方式來對尾氣進行檢測。正常情況下,誰會這么做呢?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大眾樹大招風,而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企業,估計 永遠都不會“東窗事發”。
至于這件事背后是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涉及美歐貿易摩擦,這種類似陰謀論的話題,咱們在這里就不討論了。這個測試的過程很長、很嚴謹,以至于可以獲得充分的證據給予大眾致命一擊。
總結:問題仍沒有結束
雖然連續十問,但相信大家心中的問題還遠沒結束。例如大眾是只在美國作弊嗎?作弊的廠商就只有大眾嗎?會不會其他歐洲廠商也會有類似的做法?日美廠商就一定清白嗎?作弊事件最終的影響會有多大?
一泡尿引發的慘案?關于大眾作弊10個問題
以上這些問題,即便是我們給出的答案也沒有人信,因此不妨靜觀事態的發展吧。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做個預判:此事對于大眾在美國的柴油車戰略打擊應該是致命的,TDI下一步估計在美國市場是沒法混了。至于會不會影響到歐洲市場,以及未來在其他地區的推廣和銷售,就要看大眾是不是把同樣的伎倆用來應對歐洲VI。從80mg/km相比43mg/km的寬容度來看,貌似沒必要,但要從180mg/km降到80mg/km的幅度來看,也不是沒有可能。不猜了,最近德國已經開始對此進行調查,不妨等等調查結果再說吧!
不夸張地說,大眾把相當多的美國聲譽,品牌標識和銷售未來在他們所謂的“清潔柴油發動機?,F在,我們發現它們不干凈,這對公司及其品牌是一個巨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