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由高田氣囊引發的召回此起彼伏,這家氣囊公司成為令汽車界談之色變的話題。由于涉及的車輛非常多且批次復雜,更換有隱患的高田氣囊并不像其他部件召回那么容易。當然了,對于世界第一大新車市場來說,日系車企在高田氣囊召回事件中的表現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

這不,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召回計劃,召回2007-2015款的部分進口謳歌汽車。其涉及產品涵蓋TL/RL/RDX/ILX/ZDX車型,生產日期為2005年12月21日至2015年03月21日。
這還沒完,東風本田最新宣布將召回53萬輛CR-V。原因是部分車輛駕駛席前氣囊在展開時,氣體發生器容器可能發生損壞,導致碎片飛出,可能傷及車內人員,存在安全隱患。
還沒完,廣汽本田將召回2012年1月4日至2015年6月27日期間生產的部分2012-2014款飛度(Fit)牌轎車、2012-2014款鋒范(City)牌轎車以及2011-2013款理念S1(EVERUS)牌轎車,共計382090輛,原因與東本相同。
從本田中國到東本再到廣本,本田和它的在華伙伴們都打算從2016年7月31日開始開展氣囊召回程序,涉及車型之廣,數量之眾是其在華這許多年里很難碰到的現象。
耐人尋味的是,本田打算在半年后才開啟召回程序,說明這個事情本身是比較棘手的。尤其在高田公司已毫無發展愿景的情況下,無論讓其補救符合安全規范的氣囊還是本田公司另籍他手以獲取符合廠家標準的配件,都說明一個問題——解決起來需要時間。
況且,氣囊問題并非只有高田公司一家出了問題。
本月初,隸屬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大陸集團的大陸汽車系統向美國交管局(NHTSA)報告稱,其2006年至2010年提供給本田、菲亞特-克萊斯特、梅德賽斯-奔馳、沃爾沃北美卡車公司、馬自達公司和部分大眾品牌產品的安全氣囊存在缺陷。其表現特征為氣囊可能在撞擊時無法正常展開,或者在無預警情況下意外彈開,這一次可能涉及500萬輛。
相關報道指出,因為同樣也涉及到更換部件的生產周期等問題,美國消費者可能要等的更久了。
從高田氣囊到大陸氣囊,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化時代,卷涉其中的企業不僅僅是日系品牌,也包括歐美系和中國品牌。但是相比來說,日系品牌在響應速度和效率方面比歐美品牌快很多。其原因可能與日系品牌在供應鏈的管理效率有關,同時說明歐美品牌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嚴謹可靠。
同樣是因為氣囊問題上,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在去年因推遲處理美國地區汽車的安全缺陷問題而被處以1.05億美元的罰金,由此帶來6.9%的股票跌幅。湯姆大棒高懸,菲亞特-克萊斯勒不得不再花掉數十億美金來回購汽車以及為車主提供以舊換新服務。
當然,這樣的好事情中國消費者就不要去想了。
在這個世界第最大的新車市場,并不是所有安全隱患都如氣囊那么隱蔽和不好解決,但如果事情非常的明顯呢?比如說某品牌車型斷軸頻發,甚或已到幾無車型可以幸免的地步,廠家應該持什么態度?
事實上,這個頭頂中國社會責任特別貢獻獎的品牌在處理方式上真十分特別。一句話,能拖就拖,能私下處理就私下處理,能刪投訴則刪投訴,直到事情鬧大之后才肯啟動一點兒召回程序。事情會因此圓滿解決嗎。未在召回之列的軸就不會再斷裂了嗎?
現實狀態下,從日系、韓系、歐美以及正在正在崛起的中國品牌,不同類型企業在執行標準和溝通效率等方面確實是不一樣的。
從車質網4-12月的數據來看,歐美車企對于中國用戶的質量投訴表現十分消極。忝列榜單前十的歐美品牌就已完勝行末端的116個品牌總和(進口車算單獨的品牌,不含投訴量為0的品牌)。僅長安福特一家收到的投訴量就已完勝排行靠后75.8%的上榜品牌總和。是什么樣的畫風導致車企如此恣意妄為的踐踏消費者的利益?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太缺乏湯姆大棒式的管理了。
以前,我們需要引進資金、技術以拉動經濟,實現就業。
現在不一樣了,在這個被稱之為新常態的時代,中國車市正面臨著產能激增但市場需求已近飽和的狀況。在筆者之前的幾篇文章中,筆者認為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花滿則謝,會成為中國車市在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這個過程中車企不僅有貢獻企業社會公民的責任,更有呵護消費者安全的義務,尤其當車輛出現安全隱患之后,如何確保消費者平安度過從發現隱患到解決隱患的時光,是一個有良知的企業應盡義務。如果只有愿景而缺乏管理,則出現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至于欺凌消費者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老話說,響鼓不用重錘,在中國品牌崛起之際,是該效法一下湯姆大叔,以棍棒高懸的方式去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