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1-05 18:41 作者:張宏利 瀏覽次數:6813
車網中國 綜合新聞 新能源概念作為未來重要發展方向,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然而政策在落地過程中總會出現很多困難需要克服,現階段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到了怎樣的狀態呢?在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又存在哪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呢?在牛車網、汽車智能舉辦的第七期汽車智能沙龍——搶灘未來新能源上,電車人聯合會會長寧國寶發表了演講。
以下是汽車智能為您帶來的演講實錄(內容已經過發言者確認):
寧國寶:大家好,今天我想結合自己之前一些工作,談一下我對新能源汽車的認識。
新能源汽車發展太快了,快到一個我們沒有時間把這些信息及時匯總更新。總體上,新能源汽車發展回歸理性,大家基本上都能看明白,在整個大的博弈過程中,發展主線越來越明晰。
節能、環保、安全傳統的三大發展主題沒有變,國家能源安全、環境污染國家戰略需求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汽車工業本身轉型升級也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新趨勢,這個是或多或少看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到今天,包括我們沙龍的主題也提到智能化,智能化怎么變化?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到汽車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不再是消費者所有的,剛才嘉賓也提到汽車共享的概念,而且在汽車安全上,為什么智能化提升得非常快?
在交通安全這一塊,我們的交通事故死亡率連續10年全球最高,也決定我們在交通安全要發力。怎么發力?一方面是法規的落實,像最近在上海,過馬路都要小心一點,因為在馬路上發現有時候警察比行人還多,其實就是在整治,把法規落地;另一方面是如何通過技術產品本身,能夠讓整個交通系統再上一個臺階。通過交通安全、交通規范等,把大家出行效率提高。在北京、上海,汽車平均車速也就是十幾公里每小時,這樣的水平如何提升,是我們要做的。
新能源發展的三個十年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準確的說第一波是從1991年開始,我一直給它歸結為起步預演的10年。這10年我們培育了一批人,同時開發出功能型電動汽車。
真正發展是到2000年之后,十五、十一五期間,我們掌握了新能源汽車一些核心關鍵技術,在一些新技術上也有突破,如燃料電池,我們摒棄了當時在國際上以燃料電池為主的技術方案,提出了現在被大家認可的燃料電池相對恒功率,而電池作為動態功率調節的方案。這是我們企業取得很大成果的十年。
這十年之后,也就決定2010年新能源汽車作為唯一的具體行業,列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里面去。現在大家所處的就是在產業培育的2011到2020年的階段,我們走過5年,上到50萬的臺階,還有大的臺階——2020年如何做到500萬。
如何培育新能源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須讓大市場充分釋放開來。大家可以看到,在2009年到2012年,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主要圍繞城市公交展開。到2012年底的時候,示范推廣的新能源汽車,公交就占到了一半以上。當前,包括環衛、物流、出租等領域市場都全面啟動。
政策體系上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從技術到產品到市場整個體系,大家都是在做充分的努力。政策的引導,全方面的推進,是非常的快。當然,我們說政策的推進也有它的缺陷,比如去年的某些車型,補貼的額度超過車輛的成本,然后導致車輛的畸形成長。
我們說政策本身,政府是希望把政策足夠發揮作用,但是有時候政策本身的連貫性、科學性、系統性更重要。如果政策全部放開,那么有可能就會出現新的一輪無序的競爭狀態,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怎么把政策制定得再合理一點,避免今天這樣的情況出現,現有的補貼方案,哪怕是即將發布的新的補貼政策,還會有政策的空子可以鉆,現在很多企業去研究政策做產品,產品不是完全以市場為導向,而是以國家補貼為導向去做。
新興企業與新的變化
我們再看看新興企業,像特斯拉、樂視。現在,大家一提就提到產業鏈的整合,產業鏈整合比如說希望把產業鏈的價值做起來,通過產業鏈的部署,增加公司的來源,變成上下游的企業。有很多企業也都在向上向下拓展,還有一些新生力量快速的進入。
整個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大家可以看到,技術發展是最大的驅動因素,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現在可持續發展在整個汽車行業的推動方面,它的突出作用是越來越大。
新的一些變化也在出現,比如說在5年之前,基本上大家開始把燃料電池汽車的口子收緊,大家認為燃料電池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方向,在2011年之后,燃料電池汽車慢慢往下走,后來有一些新生的力量推動,燃料電池汽車,十三五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里面,燃料電池在2020年朝著產業化目標來做,十二五戰略規劃,燃料電池是作為技術突破來定的,到十三五規劃里,到2020年希望以產業化的結構出現。
對應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我覺得比過去2到3年要明晰的多,大家知道要干什么,以什么樣的節奏來做。
再有就是市場的變化,應該說純電動汽車以后一定是小型的,就是說A0、A00,并不是全功能的汽車,并不是滿足你通勤、出游或者遠出等等這些事。這些車的市場在哪兒?短途、上下班的代步車,還有家庭第二輛車,以及共享租賃。基本上就一兩個人的空間,而且純電動在里程上相對小一點。
早期的電動汽車,到今天為止,國內開發沒有幾輛,如果純電動或者說混合電力,電回收的效率非常非常低,因為對TSC,ESP等等這個穩定性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實際上還是持續的評定過程中,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為了追求車的性能,看到大部分的企業已經實現了電機行駛輔助等等。
大家經常在談電動汽車,行駛里程要達到多少用戶才可以接受,這個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其實在細分市場,每一次的使用,它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把細分市場找準,比如說租賃,或者說家庭用車,這個里程并不是需要特別高。四五十公里到一百公里足夠了,所以續航里程并不是核心問題。而把車的節能、環保、安全做到位,比如說影響規模應用的主要因素:電池,標準化,包括電池的著火燃燒的研究,很多的高校在做研究,也有一些相應的成就。
總結
新能源汽車大發展的時間點,可能會是在2018年之后。現在大家看到新能源汽車企業,今天賣了幾萬輛可能明天就不存在,有一些大的車企回歸到整個汽車產業生態圈來,那么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2018、2019年是新能源汽車發展規模化元年,典型的標志是主流車廠回歸,像上汽會推出新的品牌的汽車,還有外資品牌進入,再一個是大家逐漸的對市場有理性的思考。
汽車發展到今天,我一直認為就是對汽車的功能在重新定義,把汽車放到交通系統里來做,把汽車加傳感器做好。但是現在因為是大的交通,移動節點,這個時候就應該系統來做,在系統中,原來我們做車是人車路閉環系統,未來是云點流三個方面。
4 月 7 日消息,比亞迪聯合當地合作伙伴 GS 公司近期召...
11 月 4 日消息,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將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合作...
11月2日,電動汽車初創公司Fisker表示,該公司將按計劃...
天眼查App顯示,10月31日,美團打車運營主體上海路團科技...
11月1日,北京新誠軟科技有限公司與路德思汽車銷售服務(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