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12-12 22:08 作者:張宏利 瀏覽次數:6333
車網中國 綜合新聞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充滿了戲劇性,從巨額財政補貼到騙補事件暴露。不得不說財政補貼不僅降低了開發初期的成本更是開啟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現如今的財政補貼也是力求規避漏洞,引導行業正向發展。那么風雨過后,如今的補貼與風向又是怎么樣的情況呢?
新能源汽車處于快速成長期
財政政策呵護下的我國新能源汽車萌芽期已過,正切換到快速成長期,兩級財政補貼逐步“退坡”已成必然。今后政府財政補助將向規模化、差異性和技術性顯著轉向。可以預測,隨著財政補貼更為精準的發力,我國新能源汽車將步入提高品質、注重技術創新及創新商業模式的內涵型增長軌道。
依據工信部、財政部等四部委歷經長達半年的調查,包括蘇州吉姆西客車、金龍聯合汽車等在內的五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在2013年至2015年共計騙取財政補貼資金10.1億。由此,除了要求如數交回財政補助資金,五家企業還分別受到了吊銷整車生產資質、取消財政補貼資格及罰款等重罰。當然,曝光的這五家企業只是“冰山一角”,相關企業在沒有被公開通報的前提下也遭到了罰款或將問題車型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中剔除的處理。
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國
慷慨與豐厚的財政補貼刺激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井噴式增長。過去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從500輛分別突飛猛進至去年的49.7萬輛和44萬輛,其中去年就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7.9萬輛,同比增長400%。而今年前7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再度分別增加21.5萬輛和20.7萬輛,同比增長119.8%和122.8%。短短幾年,我國就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國。
然而,市場繁華背后隱藏著那么幾只臟手。調查發現,企業騙取國家財政補助的手段花樣別出,如在車輛未達推廣標準甚至未生產就違規取得牌照騙取補貼,將符合規定的車輛賣給關聯企業而非終端用戶,未達到補貼條件卻提前謀取補貼;將技術含量不高的電池整裝在不會投入生產運營的車輛上以套取財政補貼,將車輛賣給終端用戶但在獲取補貼后大量閑置,造成財政資金嚴重浪費;還有的企業在獲取車輛補貼后,干脆將所購車輛電池、電機等關鍵部件拆解倒賣獲利,或將車輛改裝成傳統燃油車后銷往農村市場等。國家財政補貼資金竟成了任人戲弄與宰割的肥肉。
新能源汽車的兩大決定因素是牌照優惠和政府補貼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采取特殊鼓勵與財政補貼,并非出于商業目的,而是指向明確的社會公益方向,但是據新華信公司對新能源購買者的調查,近八成購車者選擇新能源汽車的前兩大決定因素是牌照優惠和政府補貼,節能環保這一核心訴求被排在了末尾。調查還顯示,在選擇新能源車品牌和車型的決定因素中,補貼數額排在首位,至于每百公里耗電量,消費者普遍都并不在意。看來,財政補貼所隱含的公益性訴求并沒有被消費者所接受,一旦購買力度“退坡”,就很難保證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持續以及對環保的減壓功用了。
的確,財政補貼減輕了新能源汽車初期的產品技術成熟度不足和生產開發成本高昂的壓力,并有效啟動了銷售市場。但是,財政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企業的依賴性并誘致市場畸形發育,而且企業的趨利性扭曲了財政補貼的技術路線,兩方面的力量使政策所期望的綜合市場效果大打折扣。
4 月 7 日消息,比亞迪聯合當地合作伙伴 GS 公司近期召...
11 月 4 日消息,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將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合作...
11月2日,電動汽車初創公司Fisker表示,該公司將按計劃...
天眼查App顯示,10月31日,美團打車運營主體上海路團科技...
11月1日,北京新誠軟科技有限公司與路德思汽車銷售服務(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