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邵華
2021年9月15-17日,“第三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WNEVC 2021)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盛大召開,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能源局共同主辦。本次大會以“全面推進市場化、加速跨產業融合,攜手實現碳中和”為主題,邀請全球各國政產學研各界代表展開研討。
在9月16日下午舉辦的 “碳中和愿景下的新能源汽車與能源協同發展” 主論壇上,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發表精彩演講。
李斌主要觀點如下:
1、實現碳中和是整個產業的事情,全產業鏈都要行動起來,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
2、車企在汽車產業鏈中處于中間位置,要在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3、在使用環節進行碳減排,不只要和能源公司合作,也要把用戶充分調動起來,讓環保意識、減碳意識深入到用戶心中去。
4、李斌提出三點呼吁:第一希望產業部門推動達成產業共識,確定清晰的產業鏈減排目標;第二希望形成合作聯盟,共同推動綠色產業鏈;第三希望國家政策支持產業鏈碳中和。
現場演講實錄:
尊敬的萬主席,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和大家分享蔚來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實踐和一些思考,簡單和大家匯報一下我們的進展。到今年8月底,我們的三款量產車型已經累計交付超過13萬臺,這是中國的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的小的里程碑。我們的車平均售價超過43萬人民幣,我們是不降價的,一直挺著這個價格,8月份受芯片短缺影響,交付沒有那么多,但是8月份的訂單創造了歷史新高。現在確實是到了用戶驅動的階段,我們非常高興可以分享時代帶來的機遇。
我們所有的用戶加起來,總行駛里程已經超過了28億公里,所以我們的車跑的非常多,按照行業通行的計算標準,我們已經累計減少了18.42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因為我們的名字就是“Blue Sky is Coming”,所以我們確確實實天生的使命就是參與碳中和愿景。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實現碳中和事實上是非常艱巨的,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情,是整個產業的事情,全產業鏈都要行動起來,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但毫無疑問,汽車企業在中間的位置上,不管是上游供應鏈的合作伙伴,還是原材料的合作伙伴,還是下游的用戶,汽車公司是在中間的位置,所以汽車企業確實要在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的過程中,發揮主導的作用,但確實是非常艱巨的。我們在這兩年梳理了全產業鏈碳中和的戰略,也愿意分享一些小的實踐。
今年發布的《中國汽車低碳行動計劃研究報告》是非常有價值的,第一次把使用環節和原材料、生產制造環節進行整體測算,目前在原材料獲取和生產制造環節共制造了1.76億噸的碳排放,使用環節4.94億噸碳排放。從比例來說,制造環節是26%,使用環節是74%,看起來是使用環節多一些,但如果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生產制造環節的任務反而更加艱巨,今天很多嘉賓也說到了這一點。
今年1-8月份,全國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節節攀升,8月份已經到了14.4%,中國規劃2025年達到20%,我覺得明年應該就可以實現了。我們只是比較謹慎地提出這個目標,用戶一旦接受,普及起來會非常快。國家電網、中石化等能源企業都在加快低碳轉型,兩者交替,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上升,能源企業向清潔能源轉型,使用環節減排還是可以期望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高興和國家電網、中石化在很多方面做了聯合創新。我們講車能的融合,確實對減碳非常重要。
蔚來有一個特色是換電,我們今年加快了換電站部署的進程。到今天為止,全國已經有445個換電站投入運營,海南就有10個換電站,三條高速都已經覆蓋,海口、三亞用戶使用電動車已經非常方便。換電站有很多好處,可充、可換、可升級,還有一個好處是被大家低估的。換電站的電池本身就是一個儲能裝置,都是晚上把電存好,白天換出去。我們的二代站有13塊電池,每塊電池100度電的話,最多可以存1000度電,所以儲能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換電站運作的過程中,我們采取了非常多的技術創新,去降低單位度電的碳排放和設施運營的碳排放,很多創新的地方,集中充電相比分散充電有很多好處。我們最近也在研發更大功率的充電基礎設施,這個其實是很有用的。
我們還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實踐創新,叫反向換電,有的用戶家里能充電,晚上把電充好,離換電站也比較近,就去換電站換一個不滿電的電池包,平時夠用了。反向換電目前主要受制于換電站部署不太夠,我們只是在上海等地不多的換電站做了一些嘗試,反響非常好,用戶要預約才行。這就是分布式移動互聯網思維的創新,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創新的空間。
今年我們和中石化一起推動了去加油站充換電的合作,現在已經建成22座充換電站,受到好評,我們也看到了中石化作為央企的責任和擔當。7月份我們提出到2025年在全球要建成4000座換電站,今年年底會到700座,確實極大地改善了電動車用戶的體驗。
蔚來向全行業開放換電基礎設施和換電技術,我們共有1200多項專利,歡迎全球、全中國的汽車企業使用我們的換電基礎設施和電池包,但前提是底盤設計要兼容我們的電池包。我們也投資了像奧動這樣做風冷的換電公司,非常樂于看到可充、可換、可升級的理念在汽車行業得到發展。
我們和國家電網合作,鼓勵京津冀用戶使用清潔能源加電,有5000位用戶參與,累計使用清潔能源近300萬度電,減少1464噸碳排放,用戶參與的熱情非常高。我們和國家電網的V2G合作也非常順利,今天上午國家電網的V2G演示就是用的我們的車,和國家電網的合作有很多可以創新的點。
汽車企業和電網、中石化、中石油這樣的能源公司一起圍繞用戶場景做創新,其中的機會是非常多的,而且不只是改善了用戶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覺得減排充滿了樂趣,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今年初我們發布了“藍點計劃”,和上海碳交易所合作,有48456名用戶已經完成認證。我們幫他們做交易,這個事情也非常有意思,我們通過移動互聯網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剛才說了很多使用環節的創新,不只是和能源公司合作,也要把用戶充分調動起來,讓環保意識、減碳意識深入到用戶的心中去。
我們在供應鏈方面也做了一些實踐,但開展的還不是特別深入,還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還在啟動的過程中。但從去年開始,我們已經制定了非常明確的目標和流程,和供應鏈的合作伙伴一起制定降碳的策略。我們對供應鏈的每個零部件的碳因子、碳足跡進行計算,雖然數據不容易找,但我們有一套方法幫助他們計算全程碳足跡,與供應商合作伙伴共同搜集數據,制定降碳策略。
今年4月29日,我們宣布在合肥建立世界級的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集群——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這個集群建設的目標就是集約、低碳、可持續,在集約上就能夠降低非常多的碳排放,大幅減少了物流成本,大部分的零部件,特別是運輸費用高的零部件,在園區內可以進行生產和制造,包括清潔能源的使用,綠電的使用,也是園區的特點。
在輕量化方面,我們要用鋁材料。鋁材料在生產環節的碳排放挑戰很大,我們已經在綠鋁方面制定了一些策略,并致力于做100%的閉環的鋁材料回收,目前進展還不錯。換電的另一個好處是在回收層面能夠做到極致。我們今年還發布了“Blue Sky Lab”,利用汽車制造過程中的廢料,邀請全球的設計師,打造各種各樣的家具、工藝品,非常受歡迎。
在整個產業鏈減碳的過程中,我們覺得不是一家公司能做到的,也借此機會提出三點呼吁:第一希望產業部門推動達成產業共識,確定非常清晰的產業鏈減排目標;第二希望形成合作聯盟,共同推動綠色產業鏈;第三希望國家政策支持產業鏈碳中和步伐。我的分享就是這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