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汽車越來越智能化。智能汽車已經成為除了手機之外,最大的個人數據來源。
4月6日,“特斯拉車內攝像頭高清畫面”登上微博熱搜榜,熱搜相關視頻顯示,特斯拉車內五個座位均被車內攝像頭清晰記錄,畫面質量堪比高清電影。此事引發了輿論關于行車隱私安全的廣泛討論。
為保障用戶的合法權益,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健康有序發展,4月7日工信部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管理指南》從企業和產品兩方面,對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作出了多項要求。
無法回避的隱私安全問題
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的配置,在給車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數據安全帶來了新挑戰,而特斯拉的“視頻事件”顯然讓用戶的不安進一步加深了。
4月7日,特斯拉官方回應稱,駕駛室攝像頭在北美以外的市場并沒有激活,即使是在美國,車主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開啟使用。但用戶顯然并不買賬,有網民回懟:“要么,是個人隱私得不到足夠保護;要么,車主花錢買了個‘沒用的攝像頭’!”
特斯拉官方曾在3月19日發布聲明表示,特斯拉的車輛不存在通過車內攝像頭侵犯車主隱私的行為,并強調稱所有中國市場上的特斯拉車輛均未開啟車內攝像頭。但是官方的聲明并沒有讓車主們安心,根據新浪科技最近的一次微博投票顯示,70%的人表示不相信。
據了解,特斯拉可以采集覆蓋車主個人信息、車輛環境信息、車輛行駛信息、車主手機信息等200多項信息。而之前還有消息稱,特斯拉計劃將中國用戶數據遷至中國,也就是說,眼下每一輛特斯拉汽車在中國收集到的數據,都直接保存在美國特斯拉的服務器,并不在中國管控范圍之內。
2020年11月,曾有黑客成功地為特斯拉汽車開發了一種新的密鑰克隆“中繼攻擊”,只需要三分鐘,特斯拉就被遠程控制開走。
其實,不僅是特斯拉,幾乎所有智能汽車都有收集的信息、交互的數據、記憶功能的設置等,都涉及信息和數據安全問題。目前國內同類廠商采集事項也有170多項。而多個汽車品牌回應,車內設置攝像頭的目的,是改善自動駕駛安全功能,比如檢測疲勞駕駛、加強防盜等,除特殊情況外,不會隨意激活攝像頭。
智能網聯汽車通過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可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進而使汽車成為智能交通網絡系統中重要的功能節點,從而構建“人—車—路—云”協同的智能交通體系。整車電氣化、智能化和網聯化,讓汽車功能更加豐富,擁有更多潛力。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智能網聯汽車并不能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但通過智能車載系統,則可以讓每一個車上的人所做的事、說的話,實現實時在線。每一輛智能汽車的傳感器和攝像頭都在收集、記錄著車內甚至周邊環境發生的一切,汽車實時在線的功能已經成了另類的監控,用戶的隱私安全蕩然無存。
隱私安全應該得到保障
不能否認的是,智能網聯汽車確實是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之一,但智能的前提,不能以讓渡個人隱私和信息為代價。
工信部頒發的《管理指南》明確指出,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應依法收集、使用和保護個人信息,實施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定重要數據目錄,不得泄露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信息。
其中重點提到了一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向行業主管部門報備。
除此以外,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指南》也提出要求:應具有事件數據記錄和自動駕駛數據存儲功能,保證車輛發生事故時設備記錄數據的完整性;滿足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和網絡安全等過程保障要求;以及滿足網絡安全、數據存儲等測試要求。
同時,《管理指南》中強調,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應遵守網絡安全法律法規規定,建立覆蓋車輛全生命周期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有效應對網絡安全事件,保護車輛及其聯網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
《人民日報》評論表示:攝像頭的功能,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既能為防控危險加一道“鎖”,也可能為侵犯隱私開一扇“門”。要徹底打消車主的疑慮,既需要車企進一步細化車內攝像頭的使用規范,也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只有保證車內攝像頭在守護安全與保護隱私之間達成平衡,才能使其成為保駕護航的“守護神”,讓智能汽車行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