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網中國現場報道:
2020年8月13日-15日,“2020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該論壇是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主辦,世界汽車組織(OICA)、世界經濟論壇(WEF)唯一支持的行業頂級論壇。本屆論壇以“新變局 新挑戰 新思路——引領中國汽車新征程”為主題,緊扣時代脈搏, 求索突破之道,緊密圍繞“十四五”規劃,把控宏觀產業形勢,解析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動態。其中,在8月14日下午舉辦的“全球汽車技術發展領袖峰會”分論壇上,小鵬汽車互聯網中心的副總經理劉毅林發表了題為《智能汽車的最佳交互——全場景語音》的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小鵬汽車互聯網中心的副總經理劉毅林
劉毅林:各位領導、嘉賓我壓力很大,剛剛趙老師說了最后一個要押軸,從整個上午到現在大家從戰略市場、商業技術層面分享了很多高屋建瓴,這里談到一個行業當中最重要的詞就是產業和產品都在發生變革,變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在這個里面又有一個詞被大家提到越來越多,就是產品和體驗,我在小鵬汽車負責產品體驗的,所以我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們在產品體驗方面的心得。
吳院長提到廣汽是一個年輕的企業,小鵬是更年輕的企業,我們在過程當中難免會有一些觀點會跟大家有些不一樣,也希望大家多多幫助和指正。
剛才提到變革是一個共識,實際上我們談到革命和交互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往往革命性的產品不是單純技術變革,我們會發現體驗上也會做一些變革,剛才其實有其他嘉賓提到我們從PC時代到智能手機時代,我們發生了一個操作方式的變革,從鍵盤、鼠標變到了我們的觸摸屏,這是大家舉得比較多的例子。其實在別的方面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說顛覆了整個音樂產業的MPS,它的控制方式演變成電視機的操作方式,電視機的搖控器在變革當中會發現越來越接近筆記本電腦操作方式。
這里有一個有趣的點,在一個產品變革當中它使用的技術不是一陳不變的,而是技術會和別的產品和別的技術進行教會和延續。
汽車里也面臨著很多體驗的變革,可能面臨最多的就是我們跟數字化、互聯網之間的碰撞,我們會發現大家現在越來越離不開自己的手機,只要手機沒電就會焦慮,面對焦慮時我們過程當中看到非常多不同的方式去處理它,今天我們都沒有正確答案說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我們看到有些使用屏幕越來越多,或者把所有東西放到一個屏幕上,或者干脆依賴一個移動設備。
我們回過來看,中間的沖撞到底是什么?互相之間不融合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我會認為是技術本身,汽車我們會期望更快自動駕駛,把自動駕駛技術拉出一個橫軸,我們手機已經是面向L5的技術了,我們希望在車里就可以玩手機,我們體驗上面的錯位怎么去解決呢?這里我們會認為語音可能是解決它的一種方式,在觸屏時代已經到了汽車還沒有準備好的時代,也許語音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
回頭我們來看,語音是不是直接去用?從剛才蘋果的一些例子中我們看到,它在一個新的產品應用上其實發生了新的變化。它在筆記本電腦上用的和我們搖控器上用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回到聲音的本身我們去看,有類似的產品叫智能音箱,智能音箱也經過幾代的發展,我們發現智能音箱不僅僅是音箱了,更多的是+這個屏幕。我們發現人和語音AI之間有幾個問題沒有解決。
第一個是和語音沒有達成共識,像智能音箱有成千上萬的能力,我相信沒有一個人去了解這些能力是什么,我們只能用的是非常少的能力,這個里面是缺乏一個共識。今天我們作為汽車界的論壇我們最大的共識是聊汽車的話題,這是有共識的,我們如何創造人和汽車之間的共識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是反饋,我們發現這個識別有一個非常核心的點,它們都加了一個燈,這個燈是什么呢?就是聽或沒聽懂指令,但是在用戶端不夠了,所以加了一個屏幕,是聽對還是聽錯?
最后一個還是回到海量交互方式,你會發現這個里面有很多這些技能我們是沒有辦法去學習的。這個其實是導致我們在一個設備演進過程當中會有很大的問題點。這也是為什么智能音箱除了聽和說之外把看和摸變成最重要的交互方式之一。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做了一些嘗試,也就是說我們去思考未來的汽車,把語音作為核心交互方式,我們有什么方式去解決它?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們會發現相比智能音箱這樣的設備,車載環境我們既有屏幕又有麥克風,還有比較安靜的環境,特別是智能電動車的時代。實際上在這里我們可以很好去通過視覺和語音的融合解決人和機器共識的問題,在這里面我們可以通過界面的反饋,可以盡可能降低我們跟設備之間的交互效率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剛才對話當中,其實用戶所獲得的反饋是實時的,他可以在界面當中獲得這樣的內容,不需要去用語音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看一本書的速度遠遠會超過我們聽一本書的速度,作為一個交互方式來說效率是最核心的,最后一個也就是我們希望去達成的,就是怎么樣讓用戶學習非常簡單,我們今天的語音,剛才提到成千上萬的能力如何去進行學習?這也是我們希望解決的一個點之一。
如果只是講交互的話,是不是說這是我們整個智能汽車變革唯一了呢?我相信這個肯定不是。另外我們在行業當中經常會談到的一個話題叫智能駕駛艙,我往往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其實經常會把這兩個問題分開來看,也就是駕駛艙是存在的,我們今天給它一個新的定義叫智能駕駛艙,智能在哪里?以及為什么叫智能?
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看到行業當中或者說其他行業伙伴,對于智能由很多定義,有增加更多屏幕、更多內容、更多科技感或者更實體化的虛擬形象,這些都是我們嘗試回答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去理解它。
如果我們回到一個最核心的點,我們會發現汽車變革其實更多在內部的變革,而不是外部的變革,我們會發現汽車的造型它還是跟原先的造型非常的像。外部的變革實際上只是針對我們跟環境之間的溝通,也就是V2X的部分,內部變革除了剛才大家都提到的電動化整個車身之外,整個空間變革也是非常大的。
如果再抽象一點,從輸入和輸出角度去看,我們畫十四個軸,你會知道車輛的外部聲音、外部控制內容以及車內駕乘人員的狀態、車內空氣的狀態,要去的目的地以及各種各樣的設置,你都可以把它當做一個輸入和輸出方式去看,我們在這個空間,實際上在一個封閉空間當中怎么樣融合整個內部和外部的內容,然后產生這些智能化,這是我們去思考智能駕駛艙的起點。
我們會做一些比較有趣的例子,這不是實際的功能,我去放一個視頻去闡述什么樣的東西叫輸入,什么樣的東西叫輸出。
這是一個特別不嚴肅的功能,今天是一個特別嚴肅的論壇,但其實我們只是在用一個特別不嚴肅的功能跟大家闡述,也就是說我們其實在這里其實是輸入了一個音樂,其實對外輸出是燈光,如果往更加實用角度去看汽車和環境鑄錠會發生變革,車和車之間通過燈光溝通的話,那么這個設備可以產生更新穎的變革,車和車之間的協同也可以變的更加實時一些,這只是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我們輸入和輸出可以有很多的方面,輸入可能是一個溫度或者一個人的表情或者人的眼神,輸出可能是一個氛圍燈或者溫度角度,這會讓我們設備發生全新變化。
這里我們希望讓整個空間能夠去接受和傳達信息。今天其實提到很多概念是說軟件定義汽車,我看到很多嘉賓談到,但是從另外一個方式解讀,其實是讓軟件能力和硬件能力充分進行融合,就像我們人類肌肉和骨骼一樣,通過場景的方式讓軟件為硬件固定的東西去賦予新的能力,讓硬件通過軟件的控制傳達信息產生新的變化,如果是軟硬結合才能產生更加有趣的場景和有意義的場景。
這是智能駕駛艙的部分,回到很多年前,我特別想把以前的話題拉出來,也就是說車為什么需要一個大屏?車為什么需要一個系統?為什么不能裝一個ipad?這是很多年前大家會討論的話題,但到今天為止大家越來越少用這樣的方式質疑了,為什么呢?大家越來越多了解到車里操作系統不僅僅是一個,我們看到有預控制器的操作系統、自動駕駛操作系統、人機交互駕駛系統。
這些系統如果單一來看的話,它可以被替代的,但車作為整體性的設備,有很多系是冰山之下的,不可以被替代的。比如說自動駕駛和車身的控制,這幾個設備之間實際上是有自己的信息和互通的,機器的決策和機器的控制以及環境感知、接受智能指令,都是這幾個預制間的通信,這才是設備變革之間不可替代的點。
在這里到底究竟能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我們跟支付寶的一些合作有些暢想,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樣的視頻。
在剛才的視頻當中,我們其實把自動駕駛路段的信息和自動駕駛的狀態,包括人是否疲勞的狀態和時間,都跟車輛控制以及互聯網的服務做了一些結合,我們希望是說這些互聯網的服務,不是說我們在屏幕當中去新安裝一個APP而已,而是真正能夠跟汽車這樣一個充滿傳感器和生活可能的設備進行深度結合。
我們回到最后,無論是從車的OS本身還是設備本身也好,網絡服務和車輛功能、駕駛員和乘員狀態、機器視覺等可以做更深入融合,接下來整個城市變的更加智能、車輛更加智能時,可以通過更加自然方式跟設備進行溝通,然后讓整個軟件和硬件可以真正交融在一起,不僅僅是軟件定義汽車,而是硬件成就軟件,軟件成就硬件。
其實回到iphone1代發布時,有三個點始終是觸動我的,一個是它花了很長時間去講這三個部分的內容,一個新的設備一定會有革命性的交互方式,它會有很強大的鏈接能力,就像大家一直期待的5G,以及很豐富的生態體驗,這個生態體驗會跟我們上一代看到的生態體驗是不一樣的,這些一定會在汽車產品和產業當中發生,也會逐步讓我們今天的汽車從一個單一層面智能到綜合領域的智能,再到最后向剛才趙博士提到的成為完整我們生活當中的伙伴。
小鵬作為一個特別年輕的公司,我們特別在意我們的產品,也在產品上面做了很多思考,我們也落地了很多的思考,最后打一個廣告P7,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這臺車,可以試一試,無論從產品的角度還是行業的角度,也希望大家多多批評和指正我的PPT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