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修訂后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將正式施行,新能源造車的準入門檻將放寬。
日前,工信部發布了《關于修改〈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隨后,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相關負責人就《決定》進行了解讀,并表示此次修改旨在進一步放寬準入門檻,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面臨洗牌的當下,新能源造車新規會對行業帶來哪些影響?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準入門檻放寬,但對產品的監管卻會更嚴格,通過優勝劣汰,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
調整內容集中在三方面,降低準入門檻
2017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并于當年7月1日起施行。今年年初,工信部啟動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的修改工作。
記者發現,《決定》中在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準入條件中刪去了“設計開發能力”的條款;第二十二條第二款修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生產情況、監測平臺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有《準入審查要求》所列要求發生重大變化、生產管理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產品不符合安全技術標準,以及違法行為等的,應當及時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報告”,增加了“產品不符合安全技術標準”相關的這一項內容。
同時,《決定》將“對于停止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12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工業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別公示”調整為“對于停止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24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工業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別公示”;以及將第二十八條修改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擅自生產、銷售未列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有關規定予以處罰。”并刪除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
最后一方面內容是,《決定》刪除了有關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申請準入的過渡期臨時條款。過渡期臨時條款主要適用于《準入規定》實施前已獲得準入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和產品,要求其在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遵守有關過渡性規定,目前過渡期已經結束。
根據上述條款的修改,《決定》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審查要求》《企業集團下屬企業的準入審查要求》《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申請書》《新能源汽車產品主要技術參數表》《新能源汽車年度報告》予以修改。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此次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進行修訂,是對新能源汽車發展與時俱進,其中刪除‘設計開發能力’進一步降低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門檻,采取更加開放包容的監管手段,強化監管,能夠給車企更多的選擇空間。”
新能源汽車市場正經歷深度調整
自從2019年6月補貼退坡,實行新補貼政策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出現了連續12個月銷量下滑。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39.3萬輛,同比下滑37.4%;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月下滑比例均在20%以上,最高下滑率高達60%。從上險數來看,今年上半年國內汽車市場新能源乘用車上險數僅為29.9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降低近四成。
業內認為,202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持續下滑,一方面是受到疫情的影響,但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退坡,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漲,進而導致車輛價格高于消費者預期,加之車輛續航里程問題以及基礎設施不完善,電動汽車難獲市場廣泛認可。
為提振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都相繼推出新能源汽車的扶持政策。今年4月工信部等多部門發出通知,將新能源汽車補貼和購置稅減免政策延長兩年;7月中旬,工信部等部委聯合啟動新能源汽車下鄉。
地方政府也有相應的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例如,日前重慶市提出要從多方面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深圳市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給予現金補貼;河南省對充電設施運營企業實施省級財政獎補。業內也認為,各地的刺激政策推動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實現止跌企穩。
此外,縮量競爭之下,特斯拉也為本土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敲響了警鐘。今年上半年,特斯拉Model 3的累計銷量45754輛,上牌量為46510輛,無論是銷量和上牌量都遠高于其他車型,成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最好的車型;6月特斯拉在中國純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已經占到23%。
今年上半年,上牌量前十名中,雖然自主品牌占了9個(無本土造車新勢力車型),但排名第一的特斯拉的上牌量比第二名至第五名的總和加起來,只少了幾千輛。本土的造車新勢力的市場表現顯然與特斯拉不在一個等級。
特斯拉的強勢崛起,讓依靠政策扶持的國內新能源造車企業看到了壓力,競爭最終回歸于市場需求主導,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洗牌期,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品牌、產品競爭力。
寬進嚴管,新能源汽車企業競爭更充分
新規降低了新能源造車的準入門檻,不過,業內普遍認為,這并不意味著能夠更輕松地拿到資質;延長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停止生產的時間,則有利于傳統車企的轉型發展,實現其產能的合理利用。
“降低準入門檻,減少對新進企業的束縛,并不意味著汽車行業的技術門檻降低,而是說明審查的重點發生了變化,相對注重生產能力、質量和一致性控制能力、售后、安全品質能力。”崔東樹分析稱。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認為,“現在新能源汽車的行業比較成熟,政府的管理和行業的秩序相對穩定,是時候開始慢慢向國際標準慣例過渡。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漸走向市場,放寬準入門檻,一方面需要企業加強自我約束管理,另一方面是政府加強了事中和事后的監督,發現問題勒令整改或停止生產問題產品。”
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認為,“過去事前評審對研發能力的審核比較仔細,但無法通過短暫的時間評審了解企業真正的研發能力,有研發能力不代表產品沒有問題。因此此次調整意味著政府將審查重點放在了產品上,嚴格監管產品是否規范、是否符合標準,是否滿足市場需求,產品質量是否過關等。”
此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能力不等,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正面臨洗牌期,而新《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施行后,雖然放寬了準入門檻,但對產品的監管加嚴,有利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市場也會優勝劣汰,留下真正有競爭實力的企業。
崔東樹認為,“修訂后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有助于規范新能源汽車市場,釋放市場活力,進而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銷量進入高增長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