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WNEVC)”在博鰲召開。
大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發言中指出,“燃料電池汽車具有清潔零排放、續駛里程長、加注時間短的特點,是適應市場要求的最佳選擇,推廣燃料電池汽車,需要在示范運營區構建集制氫、儲氫、運輸、加注和商業運營一體化的氫能體系。”
2019年3月15日,氫能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政策、地方政府和產業均高度重視,未來有望獲更多政策傾斜。
3月26日,四部委新出《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確指出“地方應完善政策,過渡期后不再對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公交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除外)給予購置補貼,轉為用于支持充電(加氫)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
近年來,多地市發布燃料電池、氫能源規劃,僅根據上海、佛山、武漢、山東、大同、張家口等地規劃,預計2020年燃料電池車數量超1.3萬輛,加氫站超100座。
氫燃料電池汽車大規模發展的一大挑戰是產業鏈上游的配套設施建設,包括加氫站、氫氣的儲藏和運輸等。與純電動車充電站相比,加氫站建設成本更高。
然而,根據此前畢馬威公布的相關報告,在政府大力支持、技術創新加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以及資本迅速涌入的大背景下,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爆發在即。
此前,中石化原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曹耀峰公布的一組中石化數據顯示,中石化在2019年上半年生產和使用的氫氣就達到250萬噸,占中國氫氣總產量的10%,占全球總產量的4%。
再來結合中石化的3萬多座加油站來看,就算只改造10分之一,就有3000多座,這個數顯然已經足夠滿足到2030年前的氫燃料電池車的發展需要,而以后混合加氫站需要改造多少,就看成本和市場的需求。
不過,氫燃料電池發展目前仍存在體量小、成本控制、商業運營一體化的問題,整體的市場體量還較小。中國原計劃到2030年可實現累計產銷100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數據顯示,1~5月,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53輛和545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76.0%和479.8%。
7月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在2019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這一計劃可能有些激進,他判斷要達到百萬輛規模,應該時間會在2030至2035年,這一天很快將到來。
汽車誕生至今100多年,如今,正處在汽車變革的重要時期,從汽油、到天然氣,到鋰電池,再到現在的氫燃料,人類科技的方向無不是朝著更加節能和環保的方向邁進。
相比已經邁上正軌的純電動汽車來說,氫燃料汽車發展之路仍可說是"千難萬險",作為中國來說,為了實現真正引領世界新能源的發展,必將面臨種種困難,但正是因為有了引領者,我們才有機會看到“無限的可能”即將到來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