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會用手按壓車輛的發動機蓋,并且通過發動機蓋的軟硬程度來衡量汽車安全與否。其實,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誤區。
車輛鋼板厚、硬、結實,是大多數人對于汽車被動安全性的一個衡量標準。
不過,真的是汽車哪兒硬都好嗎?鋼板硬的車被動安全性能就一定高嗎?記者請教了有關專業人士。
■發動機蓋軟硬與被動安全無關
北京汽車工程學院的劉東教授告訴記者,汽車發動機蓋是否堅固不能作為汽車被動安全性好壞的衡量標準。劉東說:“車輛在發生碰撞的時候,無論是以正面、側面、翻滾等任何一種形式碰撞,發動機蓋都是不受力的。極端地說,就算把發動機蓋去掉,敞著發動機駕駛,對于保護乘員安全而言,其效果和采用最堅固材料制成的發動機蓋是沒有區別的。”
目前,包括很多歐美車型的發動機蓋也在漸漸軟化,其目的并不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是為了在發生碰撞時更好地保護行人。“行人與車輛發生碰撞時,與發動機蓋發生碰撞的幾率最大,如果汽車發動機蓋非常堅硬,必然會給行人造成嚴重傷害。而發動機蓋適當軟化,可有效緩沖碰撞能量,減小對行人的沖擊。”劉東教授說。
同樣,汽車上的其他不受力部位的軟硬也不能作為汽車被動安全性的衡量標準,比如翼子板,很多車型的翼子板甚至使用了復合材料,既可以防銹、減輕重量,又不影響安全性。
■車身框架決定汽車被動安全性
真正對汽車乘員安全性有影響的是車輛的受力部位。劉東告訴記者:“汽車的承載式車身是一個整體在我們看到的車體內部,有一個整體的框架,由A柱、B柱、C柱、D柱、門邊框等部位組合而成。這些部件雖然是分開生產的,但組合在一起通過焊接就成為了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的強度才是確定汽車被動安全性的關鍵所在。”
一個安全的車身框架并非通過簡單的強化、采用厚的鋼板就能達到。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厚的、高強度的材質應該用在受力最強的地方。同時,好的車身框架還要考慮到力量的傳遞,無論發生何種碰撞,都應該用整個車身框架來承擔碰撞力,這樣才能大幅度提高對碰撞的承受力。就好比用手捏碎一個完整的雞蛋,要比捏碎某一片雞蛋殼難得多。
■軟硬兼備被動安全性更好
在汽車的被動安全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通過堅固的車身來解決問題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對行人和車內乘員都是不安全的。比如,當汽車高速行駛時發生碰撞,如果車體一點都不變形,乘員在車內劇烈碰撞將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劉東表示:“車身框架的強度是相對的,越多的能量施加在框架上,就越容易增加框架變形的可能,也就增加了乘客受損的可能性。如果有一部分能量被框架之外的部件先行吸收,則可大幅降低框架受損的程度,最終實現更好地被動安全性能。舉個例子,汽車發生正面碰撞時,如果在車子前端裝一個彈簧,則可以極大地降低損傷幾率。”
這個所謂的彈簧就是我們所說的吸能設計,廣州operation改裝俱樂部首席工程師鐘騰俊告訴記者:“所謂吸能設計,即在汽車框架以外區域,如發動機蓋、行李艙部件采用較軟的材質,從而在碰撞過程中盡可能吸收更多的能量。這個‘軟’當然是相對的,同時材質的強度也是漸變的,越接近外沿的地方越軟。”吸能設計這個詞對很多消費者來說是從日系車的宣傳中了解到的,事實上,現在的新一代車型,包括以安全或堅固著稱的VOLVO、SAAB等都遵循這一設計理念。
■碰撞測試有一定參考性
由于汽車的框架是看不到的,也不可能通過敲擊找出區別,所以判斷車輛被動安全性好壞的絕對方法是沒有的,但可以通過一些數據和知識做出間接判斷。
鐘騰俊告訴記者:“車身技術的發展和發動機、底盤技術一樣,處于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早期車型與現在車型間的安全性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因此選擇車款相對較新的車型,被動安全性會更好一些。”
劉東也表示:“通過現在的碰撞試驗也能看出車輛的被動安全性,但由于商業運作問題,星級的參考意義不大。此外,很多獲得‘高星’的車都是用頂配車型去測試的,其中側氣囊等裝備對安全性的提升有明顯作用,有些配置還能加分,而很多車系的主力銷售車型是沒有這些裝備的。不過碰撞測試還是有一定的參考性,我們可以通過查看碰撞車型的車身框架變形程度等做出自己的判斷,因為在同一車系中,雖然配置不同,但車身本身的框架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