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7年至今,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已經走過了50個年頭。無論是對展會本身,還是參展的眾多車企,今年都是具有非同尋常意義的一年。在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開展前一個月,外界就已經開始紛紛猜測可能在展會上出現的汽車“黑科技”,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更早早就被媒體定義為本屆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的關鍵詞。早在10月中旬,日產公司總裁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與福特公司CEO馬克·菲爾茲(Mark Fields)等車企高層就已經確定將要出席本屆展會,更顯現出汽車行業對展現自身科技實力和戰略眼光的雄心。說到科技,車企在汽車制造方面無疑擁有雄厚的積淀,但是在自動駕駛、軟件開發等方面,則少不了與IT企業的聯姻與合作。資本雄厚的車企與“門當戶對”的科技巨頭合作的消息已經屢見不鮮,不過近年來,與車企“一見鐘情”的創業科技企業也愈發增多。
IT創業公司的天使投資人
福特可以說是“注資系”的領軍企業。2016年,福特汽車先后注資了Pivotal、城市地圖(Civil Maps)等多家創業公司。這些創業公司之所以能夠得到福特的垂青,當然不是“灰姑娘遇上白馬王子”那么簡單,他們手里握有云計算、3D地圖繪制、激光雷達等核心技術,而這些技術都是自動駕駛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本屆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會上,自動駕駛技術自然是福特參展項目的重中之重。福特方面還宣布將擴大其自動駕駛技術測試車隊至現有車隊的3倍規模,使其成為業內最大的測試車隊。
無獨有偶,寶馬在今年早些時候為旗下風投公司iVenture增資5億歐元,并計劃將風投總部搬至硅谷,此舉便是為了便利于投資自動駕駛相關的創業公司。寶馬前不久曾放出了自己的參展計劃,該品牌新一代的自動駕駛樣車與概念車有望亮相展會,此外,寶馬還會展出一個搭載HoloActive Touch的概念駕駛艙平臺,司機可以像科幻大片一樣,通過“隔空觸摸”來控制車內各項功能。
喜歡,就買下
今年3月,美國通用汽車提議以超過10億美元收購小型無人車技術公司克魯斯(Cruise)。這家僅有40人的公司到底有何魅力,能夠引來汽車巨頭的注意?斯坦福大學先進汽車項目Revs的負責人賴利·布倫南透露,該公司在“計算機視覺”方面擁有精深的專業技術,他們可能已經找到開創性的方法來分析和利用無人駕駛汽車的巨量傳感器信息。通用方面表示,買下這家公司之后,將要盡快把它的技術納入到自有品牌中。經過了大半年的融合和積累,克魯斯將為通用的自動駕駛系統帶來哪些改變?也許在本屆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即可見分曉。
“地主家的小兒子”
相信大部分人已經看出,現在自動駕駛已經成為車企的必爭之地。汽車巨頭們要么尋求與谷歌、優步等科技大佬的合作,要么采用注資、收購等方式積極打造自己的技術陣營,勢要趕到自動駕駛技術的最前列。而在這一過程中,“地主家的小兒子”——有科技大佬“撐腰”的創新公司也成了“香餑餑”。
不久前,谷歌宣布剝離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并成立名為Waymo的獨立新公司。這家公司雖然目前名氣還不大,卻已經與菲亞特克萊斯勒、本田等多家車企達成合作,本屆展會上,他們還將與菲亞特克萊斯勒共同展出帶有自動駕駛功能的克萊斯勒Pacifica插電混動車型,2017年,預計將有100輛該車型上路測試。
供應商也在發力
作為汽車產業重要的供應商,德爾福也毫不掩飾其在自動駕駛等技術方面的野心。該公司聯手Mobileye和英特爾,還投資了美國創業公司礦能級(Quanergy)等掌握著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的創業公司,準備將自動駕駛技術做成零部件出售給整車廠商,這套系統將同時包括硬件與軟件兩部分。外界猜測,今年的展會上,德爾福將展出基于奧迪SQ5的自動駕駛樣車。
科技與汽車聯姻,有時也會以“離婚”收場
百度與寶馬的聯姻相信許多人都印象深刻,“婚禮”過后,他們還興高采烈地高調“曬娃”——在北京開展自動駕駛車輛的路試。但是今年11月,人們忽然發現,百度進行自動駕駛路試的車輛變成了自主品牌的車型。隨后,傳來二者因“無法調和的分歧”而憾然分手的官方消息,百度轉為與奇瑞、北汽等國內車企合作。那么這一“無法調和的分歧”到底是什么呢?外界猜測,可能與百度過于激進的研發策略有關。整車廠雖然都在積極地做自動駕駛方面的研發,但是自動駕駛技術將會大大削弱傳統車企的影響力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因此,整車廠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方面一直頗為謹慎,希望能夠實現漸進式、通用化的發展。然而百度作為一家技術公司,顯然希望盡快開發出L4級(SEA)自動駕駛系統,打包出售給整車廠商。二者出發點就不同,只能遺憾分手。
汽車企業與科技公司的合作固然能夠加快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黑科技”的進展,但是如果“聯姻”的雙方各有各的“小九九”,再加上科技公司與汽車企業本身的企業文化、工作目標的不同,那么無疑也是為彼此的合作埋了“雷”。而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既能讓大家一飽眼福,檢閱當下最時髦的“黑科技”,也是對汽車企業與科技公司跨界聯姻的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