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最為寶貴的資源,掌握數據才能掌握未來。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的一場“智見未來”對話中表示,在健康醫療領域,人工智能應該表現在線上線下數據的融合,從而為公共衛生系統提供實時預警。
張文宏表示,在這次的新冠疫情防疫中,盡管人工智能幫助政府做到智能化的管理,但是中國疫情的控制最終是依靠傳統智慧和城市管理實現的。
“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用于疫苗研發、病毒檢測和藥物靶標的發現,但是這些是為了解決未來面臨的問題。”張文宏說道。他表示,反思疫情,我們需要解決如何加快公共衛生系統疾控預警速度的問題。
張文宏指出:“現在的問題是,真實世界的數據能夠加快嗎?過去醫療機構的數據都是分散的,未來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防疫機構的數據融合是趨勢。”
他認為,人工智能不僅僅是幫助醫生讀片那么簡單,而且也不能完全代替放射科醫生的工作。人工智能需要把大量分散的數據整合起來,實時提供趨勢分析并及時進行預警。
“這次人工智能的CT圖像在防疫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新冠患者的CT圖像表現和過去完全不同。”張文宏表示,“我們說AI在醫療機構的應用,在檢測體系的應用,歸根結底是線下和線上數據融合。”
他還表示,實時預警數據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比如對入境航班的監測,對醫院床位數的調配等,從而能夠提前幫助公共衛生體系做好資源的分配,以避免出現系統堵塞產生“熔斷”的情況。“‘熔斷’不是人工智能,未來的數據應該是實時的數據,這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張文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