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人在談論車的時候都喜歡去“貼標簽”:
一說德國車——德國人嚴謹,德系車耐撞鋼板厚
一說日本車——餡大皮薄一撞就碎,也就是能省點兒油
一說美國車——車子一個比一個重,油耗一個比一個高
一說韓國車——好看配置高性價比不錯
一說法國車——浪漫、浪漫還是浪漫
一說自主車——配置嚇死人其它一無是處
但是這種以偏概全的“貼標簽”真的好嗎?
一、“貼標簽”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其實這樣的“標簽”之所以會廣為流傳也是有它的道理的,那是因為早年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還沒有像現(xiàn)在一樣發(fā)達的時候,合資品牌引入中國的都是一些很經(jīng)典的車型,不同品牌確實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DNA,而那些經(jīng)典的車型就愈發(fā)的具有代表性,對于大眾的認知就是桑塔納,對于豐田的認知就是花冠(卡羅拉)等等。由于這種認知持續(xù)了很久,也就讓這種對車“貼標簽”的理念根深蒂固了。
二、全球經(jīng)濟下的汽車工業(yè)
汽車發(fā)展至今,早已不像當初是一個純粹工具那么簡單了,一輛車由上萬個零件構(gòu)成,不論是車身結(jié)構(gòu)、動力總成、內(nèi)飾裝配都有很大差異,零部件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地區(qū),甚至許多不同品牌間的跨國合作,導致有些車型使用的都是一模一樣的零配件、一樣的車身結(jié)構(gòu)、一樣的動力總成,這樣再去“貼標簽”以偏概全的去評論車就顯得很沒有說服力了。
三、每輛車都有自己的特點
每一款車,有的時候甚至是每一輛車都像每個人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它們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各自的用途、各自擅長的地方,即使身價千萬的所謂豪車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十萬的普通民用車也可以在它擅長的領域表現(xiàn)的很好,所以看待一輛車不能只看它車頭懸掛的車標,要看這輛車到底是針對什么用途設計,針對的用戶是什么樣的人,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種。
四、每個品牌都有好車也有爛車
主流大品牌的產(chǎn)品線通常都很廣,上至百萬千萬下至幾萬塊的車子都有,不論是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只要是了解汽車的朋友們都知道,每個品牌旗下其實都有那么幾款爛車,爛車并不能用品牌的知名度和以往優(yōu)秀的表現(xiàn)去掩蓋它的爛,好的品牌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所以“貼標簽”這種觀念在如今琳瑯滿目的選擇中就更沒用了。
五、車分級別不能一概而論
雖然買車的時候大家都追求性價比,但總來的來說汽車這東西還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的,同一個品牌有不同級別的車,當談論一輛車的性能、品質(zhì)、安全性的時候一定是和車型的所屬的級別掛鉤的,并不是說只要是某某品牌的車就一定強,某某品牌的車就一定差,選車看的是理性分析而不是信仰。
六、選車還是要具體車型具體分析
說了這么多回歸到選車的問題上,其實不僅僅是汽車,所有的商品都一樣,當自己不了解的時候能信的只有品牌了,但是以目前的汽車市場來看,相信品牌沒有錯,但品牌跟一款車的品質(zhì)、性能、安全性是否優(yōu)秀早就不能劃等號了,相信品牌更多看重的是一個品牌車型的市場占有率(二手車是否保值)、口碑(是否踏實)和售后服務(是否省心)。
所以說選車除了品牌,還要具體車型具體分析,把在自己預算之內(nèi)的和喜歡的車型都拿出仔細比較比較,除了看數(shù)據(jù)、泡論壇,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去多試駕體驗體驗,畢竟只有自己親自感受過的才是最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