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這次《佳作》來詳細講講阿斯頓·馬丁這個品牌的設計變革。眾所周知,這個來自英國的百年品牌一直以生產充滿了紳士風度的GT跑車而聞名。而近幾年與F1紅牛車隊的合作讓這個從賽道走出來的品牌逐漸有重返賽道的趨勢,最新推出的幾款概念車型更是以中置+碳纖維結構的突破性設計示人,這意味著阿斯頓·馬丁正迎來品牌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轉型。
在介紹新車之前,我們不妨回顧歷史,看一看阿斯頓·馬丁在百年發展中經歷的幾次設計變革。
阿斯頓·馬丁于1913年成立,但直到二戰前,它都一直債務纏身,公司幾經易手,僅存的幾款車型銷量也極為低迷。品牌的崛起來自戰后1947年David Brown的收購,以他姓名首字母命名的DB車系的出現讓品牌躋身一流跑車制造商,這也是為何此處的“經典時代”要從1947年開始。
阿斯頓·馬丁DB5(1963)
如果說DB車系讓阿斯頓·馬丁迅速擴展了在歐洲的影響力,那么在特工電影《007》系列中的“植入”徹底讓這個品牌名揚四海。而《金手指》電影同款的DB5是阿斯頓·馬丁DB車系設計上的集大成者。其長車頭帶來的經典比例、優雅的溜背車身、翼子板通風口、“凸”字型格柵等設計被沿用至今。
阿斯頓·馬丁V8(1973),Vantage車系的前身
阿斯頓·馬丁Virage(1988)
石油危機對阿斯頓·馬丁這類大排量跑車的銷量有巨大的打擊,高端的DB車系變得難以為繼。在這一時期,公司又是兩度易手,入門級的V8車型匆匆面世。雖然V8仍貴為007座駕,但比起10年前的DB5,其設計水平難言進步。其后,公司依舊慘淡經營,V8車系幾度改款,還推出了Virage車型,但都無法成為經典。
1993年,福特的收購讓阿斯頓·馬丁重獲新生,車型設計也經歷了一個重大轉折。雖然福特在2007年出售了阿斯頓·馬丁,但品牌旗下車型在福特收購時期的設計風格一直延續到了2015年。
阿斯頓·馬丁DB7(1993)
斷代20年之久的DB系列終于推出新作,而DB7也成為了阿斯頓·馬丁在福特時代的代表之作。這臺車的設計師為大名鼎鼎的Ian Callum(嚴凱倫),即剛剛辭任不久的前捷豹路虎設計總監。在他的手中,DB5時代的流暢曲面回歸,車身比例更加考究,簡潔的車體上融合了家族格柵等元素,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天衣無縫。
阿斯頓·馬丁DB9(2003)
阿斯頓·馬丁DBS(2008)
阿斯頓·馬丁V8 Vantage(2005)
十年之后,現任阿斯頓·馬丁創意總監Marek Reichman以DB7為基礎,創造了暢銷12年之久的DB9。而作為當時的品牌設計基石,后續的DBS、Vanquish、Virage、甚至4門的Rapide S等車型均以DB9為藍本進行外形設計。但經典永恒,時至今日,這款近20年歷史的車型在設計上仍舊難言過時。入門運動跑車Vantage系列也于2005年完成換代,并征戰到2018年,成為同期的另一經典車型。
2015年,阿斯頓·馬丁CEO Andy Palmer博士宣布,這個成立于1913年的品牌正式開啟“第二個百年”計劃。從2007年脫離福特后,DB9和Vantage兩款車始終沒有進行過大的換代,又一次轉型迫在眉睫。
阿斯頓·馬丁DB10概念車(2015)
這次轉型的契機又是007,在電影《幽靈黨》中,驚艷登場的DB10概念車大秀了一把阿斯頓·馬丁的全新設計語言。次年,DB11正式亮相,翻開了一個新的設計篇章。曾執掌DB9設計的Marek Reichman再次擔當大任,大膽的顛覆了DB9的細節設計,DB11上加入的新時代設計元素不但顯著提升了科技感,其空氣動力學性能也得到了飛躍。同時,對黃金比例的執著也滲透在車身各處,讓GT跑車的優雅格調不減反增,經典依舊。
阿斯頓·馬丁DB11(2016)
《佳作》欄目曾對阿斯頓·馬丁DB11的設計進行過詳細解讀,歡迎點擊點擊下方觀看。
阿斯頓·馬丁Vantage(2017)
阿斯頓·馬丁DBS Superleggera(2018)
而新一代Vantage和DBS Superleggera的推出則讓人看到了一個更年輕化、運動化的阿斯頓·馬丁:它們有著更明艷的色彩,更多可定制化的元素和更鋒利、夸張的細節元素,打破了阿斯頓·馬丁一貫內斂的形象。其在大幅增強運動性能的同時以更激進的設計風格吸引年輕用戶,收效顯著。
阿斯頓·馬丁Valkyrie(戰神)
質變也在悄然發生著,Valkyrie(戰神)的出現打破了阿斯頓·馬丁百年來的一切常規,中置發動機+空氣動力學設計的結果是一款可以合法上路的純種賽車。這是一部與F1紅牛車隊共同打造的作品,其總設計師更是由紅牛車隊技術總監、空氣動力學大師Adrian Newey兼任, 由于引擎布局的大改和車型定位的大變,其外形設計也與自家GT車系做出分割。設計首席Miles Nurnberger擔起重任,讓我們看到了一系列極富科幻色彩的設計手法。
首先最顯著的變化當屬引擎布局改變后帶來的車身比例改動:以往的阿斯頓·馬丁都是前置GT跑車,因此修長的發動機艙、靠后的視覺重心就成了它們最大的特征,給人一種沉穩、優雅的感受;而以Valkyrie為代表的新時代Hypercar由于發動機布置于后輪前方,因此整車姿態前沖;同時,雙色涂裝下的車體視覺效果更為纖薄,鋒利的線條仿佛一把切開空氣的利刃,強調了輕量化和空氣動力兩大重要特質。
從頂部我們不難看出,Valkyrie的實質是個開輪賽車,只不過為了合法上路和降低阻力,才將車體擴大、并對四個車輪做了遮蓋。其6.5L V12混動系統緊連碳纖維單體殼式座艙之后,而四個車輪則通過懸架系統獨立于核心結構之外,相當于一臺裝了“車殼”的F1賽車。為了降低阻力,車體表面被打造的盡可能光滑,而由于單體殼車身自身的剛性,外覆蓋件的形狀可以幾乎完全為空氣動力學設計服務,因此造型也可以足夠天馬行空。
車尾是Valkyrie最震撼的角度,可以看出,整個車身僅比車輪高出些許,重心極低。“底盤”更是被挖出了兩個風道,極大的加快了車底的空氣流速,讓下壓力陡然增加--這種設計甚至被賽車法規所禁止。據官方數據顯示,Valkyrie的極限下壓力可達1800kg,遠超過車重,因此理論上可以“倒掛”著行駛。而由于特殊的車體結構,傳統車門沒有打開的空間,因此“鷗翼門”的設計并非僅為了造型需要,而是有工程學的限制。
阿斯頓·馬丁DBS Superleggera內飾
阿斯頓·馬丁Valkyrie內飾
內飾也是一樣的顛覆。與阿斯頓·馬丁GT跑車系列的奢華風格不同,Valkyrie是完全的極簡風格,實用主義到了極致。在這個內飾中,一切不需要的東西都被取消,而一切必須的零件都被做的盡可能輕薄。設計師盡可能的利用不同材質間紋理的變化和跳脫的色彩來讓這套內飾顯得不那么冰冷,但這依舊是一個實用性遠高于設計感的典型案例。
阿斯頓·馬丁Valhalla(英靈殿)
阿斯頓·馬丁Vanquish Vision概念車
在旗艦Hypercar Valkyrie之后,定位稍低的Valhalla跟進。搭載雙渦輪增壓V6混動系統的Valhalla在外形設計上也不似Valkyrie那么激進,可以見得起空氣動力學性能也會略遜一籌。而在2019年發布的Vanquish Vision概念車則重拾Vanquish(征服)這一曾經的旗艦名號,其基于定制鋁合金粘合車架打造,未來定位將更偏向豪華,其外形設計也是三臺中置超跑中最收斂的。
GT系列代表:DB11
超跑系列代表:Valhalla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阿斯頓·馬丁未來的車型將分為兩條定位不同的產品線:一條是以DB11為代表的GT跑車線,擁有典雅奢華的設計和兼顧舒適與速度的動態表現;另一條是以Valhalla為代表的超級跑車線,均為以F1技術打造極致的賽道機器,是可以合法上路的準賽車。所以大可不必擔心阿斯頓·馬丁“變味兒”了,它只是在保留傳統的同時嘗試新的創新。
紳士依在,只是不再掩其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