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王傳福,或許早已蛻去了商人的屬性。雖說,王傳福瞄準的仍然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但相較于對新能源汽車中的乘用車幾近癡迷的賈布斯和董小姐之流,王傳福放眼于人類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其視野與格局似乎略勝一籌。
慘遭花旗降級至賣出
長久以來,政策對汽車銷售層面的影響都不容小覷。12月1日,財政部公布消息稱,將對超豪華小汽車在零售環節加征10%的消費稅。然而,政策收緊的消息頻出,2017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半政策即將退出的消息,也傳的沸沸揚揚。
一向被國家以“補貼”的形式給予大力支持的新能源汽車,如今為何突然遇冷?中國一直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新興產業,但隨著人們對綠色環保的認知程度的提升,購買熱情也慢慢不再依賴“補貼”刺激。
近日,花旗將比亞迪股份降級至賣出,同時,目標價也由50港元下降至35港元。花旗給出的解釋是,2017年政府或將電動大巴的補貼削減至20%;而電動巴士作為2016年比亞迪股份的“盈利引擎”,恐將迎來2017年的“盈利倒退”。
比亞迪股份主要經營包括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汽車在內的汽車業務、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以及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三個業務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3.47%、37.25%和9.28%。
作為新能源行業的先行者和實踐者,憑借著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的三大核心技術,比亞迪已然具備了“領頭羊”的地位。如今,針對2017年比亞迪盈利倒退的負面預期,再想想其22倍的市盈率,似乎更能體會投資人復雜的心情。
不放棄最后一刻盈利
比亞迪的盈利真的見頂了嗎?正當各大企業忙著年終盤點、開年會慶祝的時刻,比亞迪的銷售團隊似乎一刻也不得閑。近年來,雙十一、黑五、雙十二等詞匯已然被大家所熟知。誰知,比亞迪又開發出了一個雙旦(圣誕+元旦)。
在12月最后的3個“營銷日”(雙十二+圣誕+元旦),比亞迪推出了“壓軸鉅惠”。從車型來看,覆蓋了熱門的SUV,經典家轎以及新能源汽車,堪稱比亞迪王朝系列年底大狂歡。在購置稅減半大門即將關閉之際,真是讓人不“剁手”都難。
然而,年底的最后一搏能否為比亞迪2017年的銷量討個好彩頭呢?作為比亞迪的冠軍車型“秦”,由于油箱容量大于40L,無緣享受上海新能源1.4萬元的額外地方補貼,相較上一年銷量幾乎腰斬。(2016年10月,“秦”僅銷售1538輛)
若不是后來比亞迪聯合“廠家+經銷商”,補貼1.4萬元,經營狀況或許更為慘淡。截至2016年前10個月,比亞迪共出售新能源汽車8.4萬量,相較年初制定的15萬量目標,這3個“營銷日”確實堪稱比亞迪年底最后一搏。
政策與新能源汽車的捆綁效應似乎在比亞迪身上得到了強化和凸顯。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及2014年,在比亞迪經營中,政府補貼分別為6.77億元、7.98億元,占據同期凈利潤的比重分別達87%、107%。
然而,步入2015年以來,政府補貼降至18%。在2016年上半年,政府補貼為2.12億元,較同期下滑35.7%。隨著財政部9月8日對外發布的調查結果,新能源汽車騙補丑聞更是公之于眾。
王傳福寄望治堵神器
行業的丑聞無疑會加速國家政策的調整,面對諸多不利因素,比亞迪是該出臺相應的調整策略了。作為比亞迪實業的創始人,50歲的王傳福考慮的似乎更多。有人說他是商人,商人終究是逐利的。那么,王傳福年底在忙些什么呢?
11月30日-12月2日,作為全球新能源行業的企業代表,王傳福麾下的比亞迪高調亮相2016第六屆C40峰會。王傳福將憋了5年的“大招”,空中治堵神器“云軌”解決方案展示給了來自全球的93個城市的市長、副市長和政府官員們。
王傳福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云軌”,又被稱做“空中治堵神器”。采用高架單軌形式,可以在城市樓宇間穿行,特別適合一些中小型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交通接駁。此外,“云軌”的轉彎半徑為45米,而地鐵則為300米,造價卻僅為地鐵的1/5。
有人認為王傳福的比亞迪充其量就是個“富士康”。而這一次,作為比亞迪的第四大產業的“云軌”的面市,似乎意味著比亞迪已正式進軍擁有萬億級市場的“軌道交通領域”。王傳福曾表示:“這個產業足以再造一個比亞迪。” (注:比亞迪市值1500億)
如果你不是“魚的記憶”,一定還會記得2015年夏天,在國內被媒體熱捧的另一個治堵神器“巴鐵一號”。據悉,自2016年8月以來,當眾試跑了100米的“巴鐵一號”至今還停留在原地呼吸著“霧霾”。
這個曾經登上《時代雜志》周刊的治堵神器,如今被冷落在河北秦皇島。而有關巴鐵運營方“資金鏈斷裂”、“試驗線停擺”等傳聞仍有待進一步證實。那么,同為“治堵神器”的巴鐵該不該與王傳福的“云軌”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呢?
現如今的王傳福,或許早已蛻去了商人的屬性。雖說,王傳福瞄準的仍然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但相較于對新能源汽車中的乘用車幾近癡迷的賈布斯和董小姐之流,王傳福放眼于人類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其視野與格局似乎略勝一籌。綜上,“巴鐵一號”或許只是一個項目,而“云軌”于王傳福,可謂事業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