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時間是過得如此之快,轉眼就到了12月份。在2016年中國汽車行業涌進大量的新鮮血液,一年不到的時間就有10家以上中國品牌出現。有蔚來汽車這樣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有奇點汽車這樣處于概念階段的,有斯威汽車這樣直接新車上市的。不管是哪一家新品牌,都離不開 “新能源、智能汽車、SUV”這三個關鍵字。中國汽車迅速的增長,無論讓誰都驚訝不已。我一個做IT行業的朋友就和我打趣說:今年中國沒有一家新手機品牌誕生,反倒是你們做汽車有不少。難道在中國造車比造手機更容易?呵呵~
對于他的調侃,我只能苦苦的笑著。心里既無奈又好笑,造車哪里是這么容易的事情。誒~縱觀1960年至今的整個國外汽車行業里,全新的獨立品牌到現在還活的不錯的,只有特斯拉一家。幾乎所有的新品牌都在上市3年左右就死掉了,剩下也就只有一些小的手工跑車品牌。在中國為何會有這么多的新品牌冒出?為了搞懂這些問題,于是就細細的研究一番。
今年上市的汽車新品牌就我所關注的已有10家了,分別是寶沃、斯威、漢騰、比速、Wey、link&Co、蔚來、奇點、威馬、開云。我把它們分為了三類,一是Wey、link&Co這樣的母品牌的新高端品牌。二是蔚來、奇點、威馬、開云這樣的新能源品牌,三是寶沃、斯威、漢騰、比速這樣直接出上市新車,還都是SUV的新品牌。不同的類別,我秉持著不同的看法。
第一類:Wey、link&Co
Wey和link&Co的母公司都是國內一線的中國品牌,長城和吉利。兩個品牌的發布時間很近,有很多的共同點。名字都是英文的,第一款車都是SUV,都有些與互聯網相關的配置,設計都沒有山寨的影子。兩個品牌作為母品牌的高端產品,玩的套路幾乎都是一樣的。就是吉利背后有沃爾沃的技術支持,玩的更高端一些。出個概念跑車,還在國外進行發布會。但兩個品牌都有一些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一是品牌本身的技術積累,這方面不單單是通過收購國外公司就可彌補的。生產線質量把控,動力與底盤的調教,哈弗的H8、H9就是技術不成熟的證明。二是新品牌的形象大眾是否會接受,特別是link&Co對準的還是全球市場。是一輛高級點的吉利,還是一輛便宜點的沃爾沃?對準合資品牌的自主高端品牌,還是有段路走的。小么也希望他們能走的更好,能與國外品牌相庭抗理。畢竟這一類新品牌做了點實事,其他的兩類不免有些欠缺了。
第二類:蔚來、奇點、威馬、開云
這一類很明顯的是緊跟新能源的大潮流走的,除了新能源之外互聯智能也是這類新品牌必有的特點。自特斯拉融到大量資金以來,國內國外一下子出現了不少新能源品牌。其套路基本都是山寨其鼻祖特斯拉的,特別是一些資金充足的品牌,比如蔚來。造一款百公里加速低于3秒的電動超跑,7分05秒的紐北圈速吸引了大量目光。新公司就有了來自各大公司的人才,還聲稱要造超級工廠。本人對蔚來 EP9也是有很大期待的,有一點小小的可惜是該車不算量產車。官方稱原因是傳統的后視鏡也被車尾的攝像頭取代,相關法規導致不能上路。如果以紐北的非公路車型來算,EP9排名倒數第二。不過還是希望賺足了眼球的蔚來,能利用本身龐大的資本好好打造新能源車。至于國內一些只有幾億美元的新能源新品牌,只能玩玩低端路線了。
剩下的一些新能源新品牌被冠以“PPT造車”“騙投資”這樣的臭名,事實上并沒有講錯。空談性能、用戶體驗、互聯智能、生產線這些虛頭,妄想用幾億美元造好一輛車。福特的第一代蒙迪歐,在90年代就花了60億美元開發。結果還是叫好不叫座,這些毫無經驗的新品牌就想造好?最新奇的是這些品牌還山寨!自游俠、小鵬汽車以來,這種惡習就出現在每一家低級互聯網造車新品牌。今年的上市的一共有三家,威馬、奇點、開云,從山寨的搞笑程度,也是這個順位。先是開云汽車的Pickman電動小皮卡,整一個酷似老年代步車的皮卡車型。沒有車門、沒有中控,其實就是高爾夫球車改過來的。奇點汽車大談場景化應用,號稱汽車懂你如何駕駛。同樣的說辭你會在一些智能軟件介紹上找到,外形也是山寨了奔馳的概念車CSC。威馬汽車就更加不用多說了,前段時間還被網友認為其新車渲染圖是從三菱歐藍德基礎上PS而來。對于這些低級的新品牌,我就兩個字-呵呵!
第三類:寶沃、斯威、漢騰、比速
第三類的直接上市新車的新品牌,例如寶沃、斯威、漢騰、比速。這些品牌的誕生,主要因素是中國市場對SUV的熱衷,特別是三線以下城市對10萬以下SUV的需求。這些品牌除了寶沃,其它都是投機的產物。相似之處一是山寨外形,很明顯的斯威有寶馬的影子,漢騰有途觀的輪廓,比速有路虎的風范。山寨也就算了,還山寨的這么難看才是被人吐槽的重點。二是喜歡強加一些汽車文化,斯威原本是意大利一家已破產多年的摩托車品牌,還宣稱自己是意大利設計!三就是其價格,這三家首款SUV價格都在7-14萬左右,這樣的價格是哈弗H6的區間。我真不知道他們拿什么本事和中國一線的廠家比拼,10萬的價格、5萬的做工,還有不成熟的售后!原本這些車企沒必要搞這么大的聲音,畢竟這樣做到后來很可能會引來反感的噓聲。
這些企業進入車市的目的,就是看中了龐大的市場。搞了一些噱頭,匆忙推出一些產品。定一個一線產品的價格,匹配極其不成熟的售后。在我看來這些新品牌耍了一出地道的猴戲,上市只為博大家一笑。
造車并沒有這么好做,我們并不需要新品牌
造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設計到生產每一步對于新企業來講都是舉步維艱的。中國的市場不缺新品牌,有做的不錯的。如觀致曾被大家看好,但還是因為公司管理震蕩而一蹶不振。也有做法瘋狂的,如眾泰、陸風等。對于部分人來講笑笑就過,對該買的人來講還是會買。一些不抱著節操的汽車品牌來說,他們的推出只是為了圈錢而已。無外乎就是投資人的錢、新能源補貼的錢、小白消費者的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