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網中國報道:
今日,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公司)發布《出行新秩序——中國專車行業分析報告》。報告認為,專車可能會對出租車行業進行顛覆,中國潛在的專車市場規模達4205億元。
報告認為,中國專車市場的特殊性有三點,一是缺乏供給。美國61%的Uber司機有其他工作,他們“本身就有車,順便出來拉個活”。但中國專車 供給相對稀缺,據中金公司了解,大部分的中國專車司機為“特地買一輛車,全職做專車業務”,C2C專車公司們在快速發展時遇到了供給瓶頸。相應的對策是, 對專車司機進行大量補貼、降低準入門檻以及統一采購車輛。

滴滴、Uber補貼政策和占比(補貼政策一直處于動態變化狀態)
中國市場特殊還在于黑車泛濫。中國存在大量缺乏監管的黑車,根據統計,北京的黑車數量達10萬輛,超過6.6萬輛的出租車數量。黑車迅速流入專車市場,容易造成安全隱患。
此外,中國的出租車市場發達,出租車人均保有量比國外高,價錢也更便宜,與專車形成了競爭。

中國出租車相對更為便宜
與出租車相比,專車的競爭優勢在于,等待時間短、服務體驗好。同時,專車也填補了出租車和公共交通未能覆蓋的短途出行需求空白。目前中國每日產生的短途出行訂單為7680萬單,假設每單的客單價為30元,預計短途出行市場規模為8409.6億元。假設未來專車占到市場規模的50%,對應4205 億的年收入規模。 中金公司由此預計,中國潛在的專車市場規模達4205億元。以專車為切入點,專車公司有望延伸到運輸服務的各個板塊,包括順風車、二手車、代駕、大巴甚至是貨物運輸等行業,有擴大發展的潛力。

中國專車潛在市場測算。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從絕對收費情況看,Uber中國的價格最低,給司機的補貼最高,司機的補貼收入占到月收入的50%-70%。

在政策監管方面,專車作為新興業務在中國仍然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但中金公司認為,政府的態度基本上是鼓勵專車模式的,但專車的數量和價格需要納入政府監管范圍,同時嚴禁私家車接入。
根據易觀智庫的數據統計,2015年5月,滴滴專車(含一號專車)、Uber和神州專車分別以86%、17%和8%的覆蓋率占據中國專車市場的 前三名。滴滴強在規模和流量優勢,Uber強在國際運營經驗和技術優勢,神州專車的B2C模式則帶來了更標準的服務體驗和低成本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