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3-27 12:55 來源:網絡 作者:阿燦 瀏覽次數:655
得益于購置稅優惠給予的強烈刺激,這兩年國內汽車銷量的持續高速增長。各大車企更是忙壞了,似乎總是在不停的建廠、擴建生產線。那些新成立的汽車品牌也就算了,他們建新廠屬于正常。可是為什么那些成立多年的主流汽車品牌也在不停提高產能,甚至比新品牌還要瘋狂。看他們的勁頭,似乎再不擴大產能,就趕不上這波購車熱潮了。
那么這波購車熱潮到底有多高漲?看看近兩年的產能數據就知道了。2015年國內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450.33萬輛和2459.8萬輛,2016年前11個月汽車產銷量就已超越2015年全年,2016年1-11月汽車產銷輛分別達到了驚人的2502.7萬輛和2494.8萬輛。
產銷量增長迅猛,也難怪汽車企業會瘋狂了。可是車企如此大規模增產,未來能是否還能有消費者買單嗎?要知道如今的汽車市場的火爆,大部分是由政策利好轉化而來。如今政策已經明確2017年購置稅優惠降低,2018年正式取消購置稅優惠。那么2016年忙著擴大生產的車企,就不怕過兩年,汽車產業產能過剩,生產出來的汽車沒人買嗎?
2016車企主色調——不停地建新車、擴建生產線
別說,他們可能還真不怕。看看他們瘋狂擴張的步伐吧,或許就能對這些車企的自信的態度了解一二了。
一汽-大眾,2016年天津基地開始建設,目前一汽-大眾目前已具備180萬輛的產能。加上預計2017年投產的青島工廠,2018年一汽-大眾年產能將達到300萬輛。
東風本田,2016年在武漢建設第三個工廠。新工廠建成后,東風本田的年產能將增加到60萬輛。加上廣汽本田的60萬輛,以及出口公司的5萬輛年產能,本田在中國區域的總年產能將達到125萬輛。
上汽通用汽車,2016年武漢基地二期項目生產線全線貫通。新設的生產線年產能將達36萬輛,將使武漢工廠整體年產能達到60萬輛。再加上其他三個工廠產能,上海金橋工廠(32萬輛)、煙臺東岳工廠(60萬輛)、遼寧北盛工廠(30萬輛),上汽通用汽車總產能將達到182萬輛。
廣汽豐田,2016年將在廣州南沙區建立第三生產線。新的生產線將起步10萬輛,最終提高至22萬輛。加上原有兩條生產線的38萬輛/年的產能,廣汽豐田總產能可達到60萬輛。
吉利汽車,2016年收購了寶雞吉利及山西吉利全部股權,預計總共將增加產能30萬輛/年。12月,吉利又將臨海新基地進行了擴建。生產線擴建后,臨海基地將由原來的年產能10萬輛提高至30萬輛。
廣汽傳祺,2016年投資16億元人民幣在新疆建設一座年產能為10萬輛的工廠。并且在2016,廣汽集團還重組了廣汽吉奧,一期將實現產能10萬輛/年,二期落成后將實現20萬輛/年。
……
可以看出,這些上市多年的主流汽車品牌都在瘋狂擴張,似乎一點不怕產能過剩的問題,這是為什么呢?
為什么不怕——結構性產能過剩、未來置換潮布局
一方面,目前的汽車產業產能過剩,屬于結構性產能過剩。目前汽車產業的數據表明,如今的汽車產業的確是遇到了產能過剩。但是這種過剩,更多的是一種結構性產能過剩,而不是整體性。什么是結構性產能過剩?簡單舉例就是部分汽車品牌銷量過低產能過高,他們的存在拉高了產能過剩指數。比如華泰汽車,規劃產能百萬輛,但實際銷售不足10萬輛。
而反觀,2016年瘋狂擴張的各大主流車企中,卻是因為產能不足制約了銷量。比方說吉利博越就是因為產能不足導致銷量增長較慢,部分消費者需要等待4個月之久。另外東風本田為了提高產能,已經安排工廠工人雙班生產,生產線120%的產能來安排生產。一汽-大眾、通用的在華總目標更是要達到500萬輛產能,如今的產能還遠遠不足,今后還將繼續建廠……可以說正是因為結構性產能過剩,這些優質車企的建廠擴產并沒有加速過剩,反而對于自身的發展是有幫助的。
另一方面,汽車企業現在的瘋狂投資擴產,也是針對未來置換潮來臨的布局。就像我們一開始說的,如今的汽車銷量快速增長得益于政策刺激。而這種政策主要是針對1.6L排量及以下車型,可以說購置稅減免使得小排量車市場獲得了巨大的保有量。而未來3-5年,如今購車的人群將面臨升級置換的需求,而且數量將十分龐大。就是針對這個市場,這時候提前布局產能的車企,將在未來幾年置換購車潮中提供充足的車輛供給,獲得發展的先機。
周冠宇是F1的第一位中國車手,是今年唯一一位參加比賽的新秀車...
我們眼里看到的,我們口里所說的,其實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反應,...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有人說:“教育學就是關系學“。我認為...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在思維影響人生一書中說:“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當你遇到困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