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英國汽車品牌,大家可以如數家珍般地說出勞斯萊斯、賓利、捷豹等名字,但你們知道嗎,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汽車品牌所有權卻已經不再屬于大英帝國。
賓利
1919年,華特·歐文·賓利創辦了這家以自己姓氏命名的汽車公司,由于賓利先生熱衷于賽車運動,因此它將自己追求極致卓越的理念注入到自己創立的汽車品牌之中。賓利在創立元年就生產出了全球最快的量產車型3.0,當時它的速度可以達到128公里每小時。此后賓利生產的其他車型還曾經連續四年獲得了勒芒耐力賽的冠軍。
賓利早期創造的輝煌極其短暫,在公司成立12年后的1931年,由于經營不善被英國的奢華車霸主勞斯萊斯收購,從而開啟了賓利“寄人籬下”的生涯。在歸附勞斯萊斯后,賓利喪失了自己的風格,一直以勞斯萊斯貼標車的形式出現,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推出了屬于自己的車型系列,如歐陸、慕尚等。
1997年德國大眾集團在一場激烈的品牌爭奪戰中取得了賓利的品牌所有權,這對于處于復興階段的賓利來說絕對是個利好的消息,在大眾的幫助下,賓利的銷量節節攀高,品牌形象也與在勞斯萊斯時期不可同日而語。
勞斯萊斯
1906年,查理·勞斯與亨利·萊斯兩位工程師在英國創立了勞斯萊斯,萊斯主導設計和生產,勞斯則負責市場銷售,他們打造的首款車型Silver Ghost銀魅一經推出就立刻大受歡迎,這款搭載了了7L 6缸發動機的車型一舉奠定了勞斯萊斯在奢華汽車品牌的地位。
在長達100多年的歷史中,勞斯萊斯的業務除了生產自己品牌與貼標賓利的車型外,還涉及了飛機發動機業務,其甚至一度成為了品牌的主營業務。二戰后,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一款專為伊麗莎白女王與愛丁堡公爵設計的第四代幻影只接受國家元首的訂單,平民根本無權購買,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不是有錢就能買到勞斯萊斯”論調的由來。
1997年,面臨財政危機的勞斯萊斯也面臨著被出售的命運,當時寶馬獲得了其名字與標志的使用權,而大眾則取得了5年以勞斯萊斯名字生產汽車的資格,因此直至2003年,勞斯萊斯才完全歸入寶馬。
MINI
1959年,為了應對當時嚴峻的石油危機,土耳其人亞歷克·伊茲高尼在英國伯明翰設計出了一款省油的小型汽車,這就是后來風靡全球的Mini,只不過當時的它的名字僅有首字母為大寫:Mini。
Mini最初屬于BMC汽車公司,隨后BMC與利蘭汽車公司于1968年整合成利蘭集團,1980年,利蘭汽車公司更名為奧斯汀·莫里斯集團,1988年奧斯汀·莫里斯集團又整合為羅孚集團,但不管所屬公司如何改變,Mini依舊保持著不錯的銷售成績。
1994年,寶馬打包收購了包括Mini、羅孚、MG等品牌在內的羅孚集團,Mini也正式成為巴伐利亞機械制造廠的一員,不過在千禧年,寶馬清理掉了羅孚集團絕大多數品牌,僅留下了自己母品牌中沒有同類型車型,且銷量可觀的Mini,并且花費3.6億歐元重新打造了這個經典的品牌,2001年更名后的MINI開啟了新的征程。
路特斯
輕量化、純粹的駕駛樂趣是路特斯(Lotus)創始人柯林·查普曼(Colin Chapman)于1952年在英國諾福克郡創立這個品牌時所定下的品牌理念,經過60多年的發展,路特斯依舊堅持著創始人的遺愿,現今生產的每一款車型都完美詮釋了這個理念。
正是由于這種近乎于瘋狂的造車理念,路特斯出產的車型雖然在舒適性方面近乎為零,但出眾的駕駛感受卻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粉絲,與此同時,路特斯還熱衷于參加各種賽車比賽,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F1方程式錦標賽上都曾經取得過不錯的成績。
雖然在賽場上呼風喚雨,但路特斯的經營狀況卻一直令人堪憂,曾經多次面臨著破產的窘境,以至于到了80年代,路特斯不得不通過出售股權來獲取生存空間,本田、通用、布加迪、大宇等都曾經是它的實際控股品牌。2003年,經過7年的努力,馬來西亞的寶騰集團終于完成了路特斯的全部收購工作,而被寶騰集團當做寶的路特斯也再一次迎來了復興之路。
捷豹、路虎
誕生于1922年捷豹與誕生于1948年的路虎注定會成為一對兒難兄難弟,兩者雖然在車型與品牌理念方面各有不同,捷豹崇尚運動與尊貴,路虎則以越野性能傲視群雄,但它們在各自領域卻都作出過驕人的成績,并且先后被福特收歸己有(捷豹1990年,路虎是福特于2000年從寶馬手中購入)。
在英國工業走下坡路時,捷豹與路虎先后歸入福特,這對兄弟本以為會借著美國的財力再塑輝煌,可造化弄人,2007年美國又遭遇到了由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福特不得已將原本想大力發展的捷豹路虎打包,以低廉的23億美元的價格轉手給了印度塔塔汽車集團。不過捷豹路虎在印度塔塔集團手下重獲生機,也算是有個完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