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五菱宏光憑借65萬臺的傲人銷量毫無懸念地再度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車型,月均5萬多臺的成績著實讓那些號稱“暢銷車”的一干對手感到汗顏。
五菱宏光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車型的準確定位,它面對的是中國數以億計的需要較為廉價卻又有超強轉載能力車型的消費群體。除此之外,五菱宏光還因質量可靠、車內功能實用等優勢獲得了高口碑,從而逐漸獲得了更多消費者的認可。
五菱宏光除了自身具備的優勢之外,還應該感謝車迷們的瘋狂調侃,正是那些流行頗廣的段子造就了五菱宏光的“神車”地位,另外其最應該感謝的是它這類車型的始祖大眾T1,正是由于T1的出現才開啟了面包車這個獨特汽車類型的歷史。
T1是大眾在1950年生產的第二款車型,廠內代號Type 2(第一款車型是甲殼蟲),距今已有超過65年的歷史。比較有意思的是首先提出T1設計理念的并非大眾集團的某位知名汽車設計師,而是一位沒有任何汽車背景的荷蘭商人。
1947年4月23日,荷蘭商人Ben Pon在參觀大眾生產車間時突發奇想,假若將廠內用于運輸的平板車加以改造,制造成一臺低成本的封閉結構多用途運輸車應該可以滿足二戰后歐洲重建的需要,因此它將自己的構想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畫了出來,而這張草圖就成了大眾T1的雛形。
畫完這張設計手稿后,荷蘭人將其送與了大眾,并詳細地向他們介紹了自己的構想。在當時的汽車市場中還從未有過這樣類似的車型,荷蘭人的想法無遺是大膽而瘋狂的。起初這張圖紙并未引起大眾集團的重視,直到一年后,Ben Pon意外地收到了大眾總部的來信,告知他的想法已被采納,大眾已經開始著手以甲殼蟲平臺來研發他所設計的車型。
經過兩年的研發,1950年3月8日,第一輛量產版大眾T1交到了客戶手上,從此開啟了T1輝煌的歷史。
正如荷蘭人Ben Pon所料,大眾T1一經推出就立刻大受歡迎,寬大的車內空間正好滿足了當時人們對于裝載方面的需求,并且T1圓圓的造型與面包的形狀頗為相似,人們非常親切地將其稱之為面包車,前臉V字形的折痕、可以向前翻起的擋風玻璃等都是是它最顯著的特征。
大眾T1采用了甲殼蟲的后置引擎后輪驅動設計,裝備了與甲殼蟲相同的排量為1.2L 25馬力(19KW)四缸風冷發動機;操控系統做出了針對性的改進和優化,四輪鼓式剎車系統相應地加大了尺寸;在扭矩有限的情況下,為提升加速能力在兩只傳動軸最外側和輪轂相接處各加了一個減速齒輪箱;懸掛系統改變最大,采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四輪獨立懸掛。
大眾T1可以在全球獲得成功,并成為一代經典車型,還得益于六七十年代風起云涌的反戰浪潮,在嬉皮士們的聚會中往往可以見到被涂裝成五顏六色的T1,當時的T1儼然已經成為他們移動的大本營,這在《阿甘正傳》等影片中都有所展示。
1967年大眾推出了T2車型,但T1仍舊在巴西繼續生產至1996年,在長達46年的生命周期中, T1共計銷售了1200萬臺。時至今日,T1仍舊在全球有著眾多的粉絲,很多老爺車愛好者都以收藏一臺T1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