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10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第12屆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作為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的汽車行業首場盛會,本屆論壇以“聚力行穩 蓄勢新程”為主題,共設置“1場閉門峰會+1個大會論壇+16個主題論壇”,以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與行業精英一起貫徹新精神,研判新形勢,共商新舉措。其中,在11月9日下午舉辦的“主題論壇5:多技術路線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上,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李慶文通過視頻發表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首先,非常感謝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本次論壇組委會,邀請我來做一個發言。聽了上面專家的發言,我很受啟發。
關于中國汽車產業技術路線的討論,是近些年里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話題,更是一個爭論紛繁的話題。
我一直在關注這個話題。在我的關注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問題或者叫一個傾向,值得在這里,向汽車產業業界以及關心汽車技術路線選擇的各方面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政府部門的管理者,作一個提示。
這個提示就是:我們在討論技術路線的時候,不能只見技術,不見企業家精神;不能只見政府的產業政策,不見企業家精神;不能只見政策對于某一個技術路線的支持,而忽略企業在技術路線上所做的選擇;也不能眾說紛紜的對于企業做出的技術路線選擇,給予太多的爭議,太多的旁觀者不清的看法和議論。
為了把這個提示表述清楚,今天,我選擇了企業家精神與技術路線這個發言題目,來和大家分享。
企業家對于技術路線的選擇,是在需求決定并形成了產業大方向的前提下進行的。同時,企業家對于技術路線的選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維度,即:政府制定的產業政策。有了產業發展的大方向和政府的產業政策,企業家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戰略目標,自己的資源條件,自己的競爭能力,來選擇和決策自己的企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技術路線。按照這樣的邏輯,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第一,人類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需求決定產業大方向大趨勢。
現在,世界汽車產業基本形成了大力推進汽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共識。智能化、電動化是當下和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
這個大方向、大趨勢,不是由政府規劃出來的,更不是主觀意志創造出來的,而是由需求決定的。需求決定汽車產業大方向。
有人會問,如果沒有發展電動汽車的產業政策,怎么會有今天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我的回答是,如果沒有需求的內在動力,沒有需求的迫切要求,怎么可能會有政府制定鼓勵電動汽車發展的推動政策的積極性,又怎么能這么快就形成汽車產業發展大方向的共識。從根本上說,是需求呼喚出電動化智能化的世界汽車產業大方向、大趨勢。
(1)需求有國家需求,有個人消費者需求,有產業需求;需求來自于各方面,但是,歸根結底來自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來自于人對生活需要提出的要求。人類社會到今天為止,創造出來的所有產品和技術,都是由需求推動的。需求是各個產業、各種技術、各種產品的內在的、永遠不會枯竭的動力。創新創造需求本質上并沒有脫離人的需求的決定。
(2)我們一定要充分肯定政府在形成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大方向上發揮的重要作用。由于政府可以站在全局觀察考量人的需求,可以比較容易擺脫眼前利益的束縛,可以最大化獲得人的需求數據,從而可以具有超越其他組織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引導力。
沒有這種前瞻性的引導,人類社會需求大方向也會走到今天的狀態。但是,可能會付出比較大的時間成本和創新成本。
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進入高度文明階段的必然選擇,更是根本需求。適應和滿足這種高度文明階段的綠色低碳需求,必然成為產業和企業的重點和競爭的焦點。但是,如果沒有政府對于需求的洞察和對未來產業發展前景的前瞻性引導,汽車產業的電動化和智能化,也不會這么快就形成這個共識。
(3)這個共識形成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不是一呼百應的,有很多曲折,也有很多爭議、很多的質疑、很多的猶豫、很多的焦慮。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個共識,是經過實踐檢驗的,證明是正確的選擇,最優的選擇,必然的選擇。當下,盡管還有一些不同看法,不同意見,不同方案,但是,總體上汽車產業發展的電動化、智能化大方向、大趨勢的共識已經基本形成,發展動力已經基本集聚,發展遠景已經比較清晰。
第二,政府順應產業發展大方向大趨勢,決定產業政策,不能決定技術路線選擇。
政府能夠決定產業政策,但是,不要決定技術路線。技術路線與產業政策是有區別的。技術路線如果由政府的產業政策來規定,那就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誤,對于產業發展過程中、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就會出現主觀的、武斷的,可能有的時候脫離實際的決策。
(1)產業政策是為產業方向服務的。產業方向決定產業政策,不是產業政策決定產業方向。當然,由于政府產業政策的引導,使產業方向的共識形成速度加快,排除一些阻力。但是,兩者之間的關系,既不能混淆,更不能錯位。產業政策如果包羅萬象,如果細致入微,如果拔苗助長,如果主觀臆想,那就不會產生今天各種各樣的顛覆性創新出的新產業,就會犯空想主義錯誤,操之過急,欲速不達,也就不可能開辟出一些符合人類社會綠色低碳需求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新動能新優勢。
(2)產業政策是形成產業方向的重要推力,不是內在動力。對于產業政策的肯定,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別的力量做出的貢獻,發揮的作用,不加分析的歸于產業政策。產業政策在產業方向的形成過程中它是重要推力,在引導創新資源流動方向,聚焦創新重點,集聚創新力量上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具體的技術創新活動決策和優勢企業的形成,企業家精神和市場力量起到關鍵決定作用。而技術創新活動的成功和優勢企業的出現,又是驗證產業方向是否正確,驗證產業政策是有效的最好的標志,最好的尺度,最精準的度量。
(3)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應持謹慎性原則。關于產業政策爭議很多,為什么爭議很多?是因為,有的產業政策微觀化,具體化,理想化,形式化。有的產業政策代替了企業決策。產業政策不是企業決策,是宏觀普惠性的,是前瞻引導性的,目的是培育一個有利于產業發展新方向的環境。產業政策具有前瞻性引導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助力和扶持性,但是如果這些政策不能采取謹慎性原則,把產業發展的全部都寄希望于產業政策,不但不能有力地推動產業的創新和產業方向的形成以及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還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因此,我們在肯定產業政策,對于產業方向形成的重要的推力作用,對于企業發展具有重要引導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產業政策的謹慎性原則。
第三,企業家決定技術路線,成功的技術路線基本是由企業家選擇的。
把技術路線當做宏觀或者中觀層面討論的問題是不妥當的。
技術路線選擇是企業的行為,是微觀企業為了競爭需要的行為。技術路線要建立在遵循產業發展大方向、大趨勢的基礎上,要利用好政府制定的產業政策,但是,技術路線與產業政策不是相同的。如果把技術路線的選擇和產業政策混為一談,就會干擾企業家的決策。
(1)技術路線選擇是企業家的核心任務,是企業家在決策過程中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是企業家掌控一家企業的第一要務。如果一家企業的企業家,不能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決策,不僅有可能耽擱這個企業的當下發展,還有可能耽擱這個企業的中期和未來的發展。如果在技術路線選擇上,做出錯誤的判斷、錯誤的決策,還可能導致企業的失敗和破產。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歷史,都充分證明了企業家在技術路線選擇上的重要性。
(2)企業技術路線選擇的成功,一般情況下是由企業家決定的,而不是由產業政策選擇的。
不能由于產業政策提前換道發力,對產業方向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就認為技術路線可以由產業政策決定。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成功的技術路線也是成功企業的必備條件。
今天的電動化、智能化發展在技術路線選擇上,其實企業家已經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比亞迪,當年發展電動車的時候,并不是按照產業政策規定去做的,當電動汽車有了大的發展,產業趨勢清晰的時候,它在發展電動汽車的同時,又加強了混合動力技術的開發。這個技術路線的選擇和開發,更不是由產業政策規定的,是企業家的選擇,是王傳福的選擇。
同樣的道理,在智能汽車發展的過程中,地平線機器人公司發展軟硬件結合,立志突破芯片瓶頸的選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也不是產業政策規劃出來的,更不是政府部門要求做的。是余凱博士的科學企業家精神,決定了地平線機器人的技術路線。
在傳統汽車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也是一樣。當年,長城汽車選擇以SUV作為自己的技術路線的重點,作為自己產品發展的方向,是政府規劃的嗎?是產業政策決定的嗎?不是!是魏建軍帶領他的團隊,根據企業自己掌握的資源條件,根據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聚焦SUV品類,才創造了長城今天的奇跡。
吉利汽車李書福,堅持發展甲醇汽車。甲醇汽車,在初始階段,政府部門也沒有明確的產業政策支持,但是,企業家選擇做甲醇汽車。
第四,尊重企業家的技術路線選擇,是技術創新成功的保證。
我們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要尊重企業家,尊重企業家的技術路線選擇有以下三個好處:
(1)有利于提高成功率。一家企業的技術路線如果不是由于企業家決策的,由外在的力量規定的,成功的概率遠遠低于企業家的決策。
(2)有利于形成創新生態。由于是企業家決定技術路線,就會使創新多元化,就會使創新像自然生態一樣自然生成,生生不息,哺育萬物。創新生態的主要構成是企業,企業是創新生態的主體力量。我們提倡政產學研一體化協同創新,但是,主要的創新載體、主要的創新力量是企業。
(3)有利于開辟新領域。技術創新的歷史告訴我們,一些新領域的創新,多數都不是由政府規劃出來的,而是由企業家創造出來的。企業是開辟創新新領域,創造新技術路線的尖兵、突擊隊,核心力量。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