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網中國報道
2021年6月17日-19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第11屆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站在新五年起點上,本屆論壇以“新起點 新戰略 新格局——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設置“1場閉門峰會+1個大會論壇+2個中外論壇+12個主題論壇”,全面集聚政府主管領導、全球汽車企業領袖、汽車行業精英,共商汽車強國大計,落實國家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要求,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其中,在6月19日上午舉辦的主題論壇“智能座艙創新技術論壇”上,華為加拿大研究中心HMI實驗室人因工程高級研究員鄧園發表了主題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叫鄧園,來自華為人機交互實驗室,很高興有機會和各位專家分享實驗室對智能座艙人機交互的研究和思考。
首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華為人機交互實驗室。隸屬于華為2012實驗室,由位于深圳和加拿大多倫多的兩個團隊共同組成,專注于輔助華為的智能終端和智能座艙等產品形態的人機交互和相關前沿技術的探索和發明。
右下圖展示了去年12月華為發布首款車載智慧屏,其中有多項的交互能力來自實驗室技術,包括隔空手勢控制、疲勞檢測等等。
列出了實驗室正在開展的課題方向,和智能座艙有關的方向有:座艙交互界面認知負荷評估與交互策略設計、智能座艙的信息傳遞設計。
今天報告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智能座艙人機交互技術趨勢及挑戰。
第二,智能座艙人機交互中的文化差異研究。
第三,智能座艙人機交互發展愿景。
一、智能座艙人機交互技術趨勢及挑戰。
我們都知道,語音交互技術目前在智能座艙里被廣泛使用,由于語音交互具有不占據手眼資源的優勢,這種交互方式得到了用戶的積極肯定。其次,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成熟和使用,駕駛員的注意力資源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有可能進行更多非駕駛相關的娛樂性活動。
同時,在很多生活場景中都出現了機器人交互、虛擬數字人交互,這些交互模擬了人和人的互動過程,因此會帶來更加友好、自然、沉浸式的交互體驗,人們也會期待這樣的交互體驗向智能座艙遷移。
而前面提到的自動駕駛應用釋放了駕駛員的注意力,也為數字人交互、機器人交互向車內遷移提供了可能性。
現在普遍使用的車載語音助手要不要進一步做實體化和擬人化?車載語音交互要不要演進到車載機器人交互?在很多車廠和技術提供商內部關于這個問題還是有很大的爭論。爭論的點包括:車載機器人能夠提供什么價值?會帶來什么利弊?怎么設計實施?等等。
最早十年前,西方學術界還有些老牌車廠已經在探索有沒有可能在車里加入實體機器人,取代傳統的交互方式。當時也有一些概念產品的展示,但是卻沒有真正的產品化。
而我國這兩年在量產車上率先出現了車載機器人的應用,走在其他國家的前列。在商業上、用戶體驗上也有不錯的成績。這一現象后面有很多原因,也涉及很多挑戰。
今天我想從不太一樣的角度談一下,從語音交互轉變為機器人交互可能會面臨的文化挑戰。
為什么機器人交互會帶來文化方面的挑戰?機器人交互和傳統人機交互最大的不同點是人和機器人交互還存在一層社會屬性。
有研究發現當智能語音助手被實體化為機器人,會被視為社會存在。人們會不自然地認為機器人不僅是機器,而是可以進行社交的個體。也有研究發現當實體機器人和沒有實體的虛擬語音助手相比時,人們與實體機器人進行交互時會產生更強的情感聯系,會把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方式、習慣、觀念等投射到和機器人交互過程中。
我們也知道,不同國家、社會、民族、群體都會有自己獨特的交互方式、習慣、觀念。這些差異會體現在和機器人的交互過程中。在與機器人的交互上,文化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也有很多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二、智能座艙人機交互中的文化差異研究。
具體到交互的過程中,文化差異具體有哪些?介紹一下我們實驗室開展的研究,看看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文化差異。
研究關心的問題是在中西文化成長下的年輕一代司機,對于車載語音助手及可能的車載機器人態度都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處。
分別在中國、加拿大多個城市收集了網絡問卷,進行深度訪談。受訪者平均年齡在20歲上下,絕大部分都有1-3年的駕駛經驗。所關注的人群非常年輕,他們被稱為Z世代,出生在1995年到2000年之間。
可以從圖上看到,他們成長的20年正是信息、科技、互聯網、電子娛樂產品終端井噴發展的時期。有人說這一代人完全沒有過過沒有互聯網的生活,這代年輕人也會稱為“數字原住民”,普遍都擁有著豐富多樣的數字化、娛樂化的生活。
接下來,介紹一下實驗中發現的兩個國家年輕人的共同點和差異點。
共同點1:在語音助手的使用上都有豐富的跨場景使用語音助手的經驗,包括在車里、車內的環境都使用過語音助手,他們對語音助手有很高的接納度,認為語音助手是很好的生活小幫手。還有些受訪者說語音助手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需品。
共同點2:對車載語音助手都有很高的期待,也有很積極的態度。同時對現在車內語音助手的體驗都有不滿意的地方,反饋的問題也比較一致。
共同點3:關于車載語音助手溝通預期,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希望語音助手說話時像朋友一樣,平等、輕松、休閑。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希望語音助手提供服務像指揮的服務、助理一樣。最不受歡迎的是阿姨型的語音助手。
(如圖)紅色是中國的數據,灰色的是加拿大的數據,趨勢是一樣的。
差異點1:研究中問了受訪者,如果車上配備了車載語音助手希望是什么角色?給了兩個不一樣的角色選擇,一個是作為駕駛過程中的陪伴者,這是非常擬人化的角色,一個是完成駕駛相關任務的工具,這是完全沒有擬人化的角色。
結果非常有趣,結果顯示,中國年輕人里超過七成受訪者選擇了陪伴者,而在加拿大的年輕人里超過九成的受訪者選擇了工具。
關于語音助手擬人化的程度方面,中國年輕人接納度很低,而加拿大年輕人的接納度很低。
差異點2:關于語音助手面孔形象的問題。在中國受訪者對于抽象物體、卡通形象、真實面孔、線條面孔(Emoji)都有比較平均的接受度,大概有20%上下的人會有選擇。
而在加拿大,超過七成的受訪者選擇了抽象物體,對其他類型的形象接受度非常低,這個結果和上一個結果也很類似,對于語音助手擬人化的形象,中國年輕人都有廣泛的接納度,而加拿大年輕人對于語音助手擬人化的形象接納度非常低。
差異點3:西方年輕人對車載語音助手擬人化接受度那么低,如果車載語音助手變成了車載機器人,他們的態度是不是也是否定的?結果也的確如此,超過八成加拿大年輕受訪者對車載機器人表示了擔憂。
主要擔憂四方面:
1.機器人的存在會造成開車的分心。
2.對車內出現機器人會感覺到恐懼。
3.車內還是要以駕駛和相關功能優先,認為車載機器人并沒有提供額外有價值的功能。
4.擔心在車內場景出現機器人會產生信任的問題。
以上看到了中加兩國年輕人對車載語音助手和車載機器人擬人化的顯著差異,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很多,有受訪者說我經常看到電影的機器人會攻擊人類,也有人提到機器人經常會斷頭斷腳。他們會這樣反應有可能體現了北美好萊塢電影里機器人的負面形象對年輕人觀念上產生了影響。
研究發現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從相同點上來看,毋庸置疑,語音交互能力是車載機器人交互的核心,首先還是要保證核心功能的不斷優化,滿足年輕一代對于座艙體驗的高期待。其次從差異點來看,當我們在考慮要不要有車載機器人以及對車載機器人如何進行產品設計和交互設計的時候,都應該考慮潛在社會文化因素。包括機器人的形象、語氣、用詞、互動方式等等。
在將來,當國內車廠有機會把智能座艙、車載機器人技術推廣到其他國家市場的時候,深入挖掘相關文化差異、背后的原因做本地化調整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智能座艙人機交互發展愿景。
目前階段,車載語音交互已經成了智能座艙必備的功能需求,而現階段還有很多新萌芽交互技術,比如延伸交互、手勢交互、觸摸交互、嗅覺交互等等。未來這些交互及交互的整合能夠提供更全方位沉浸式的體驗,希望繼續推動新交互方式和技術成熟,使它們能夠從現在目前的體驗增強型功能演進成為未來智能座艙的必備型功能。
期待未來的智能座艙交互技術能覆蓋多種多樣的出行需求,無論是基本的安全需求還是更深層次的歸屬感、自我實現心理需求。
覆蓋多樣的出行需求,為用戶帶來多重價值和各種多樣的優質駕乘體驗。
借此機會發出邀請,實驗室正敞開招聘大門,只要是涉及人機交互,特別是以下領域的同仁、博士、博士后、技術專家、研究生、實習生,都歡迎大家自薦或者推薦給我們,可以掃二維碼和HR聯系,了解更多的細節。期待更多人才加入我們的團隊,一起做出有影響力的交互技術和發明。
我的報告就是這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