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邵華
2021年6月17日-19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第11屆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站在新五年起點上,本屆論壇以“新起點 新戰略 新格局——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設置“1場閉門峰會+1個大會論壇+2個中外論壇+12個主題論壇”,全面集聚政府主管領導、全球汽車企業領袖、汽車行業精英,共商汽車強國大計,落實國家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要求,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其中,在6月18日下午舉辦的主題論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的融合與升級”上,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究院常務副總經理賀剛發表了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首先感謝王部長的盛情邀請,也感謝劉法旺總工關于安全方面的發言,李丹院長演講的最后一頁我們感受很深,同屬于汽車行業,對于智能網聯汽車我們遇到的問題是一模一樣的,為李丹院長點贊,也呼吁相應的部門給予支持,也呼吁有擔當的,類似于華為、地平線等能夠在這個行業里面為汽車的發展做出貢獻的自主品牌公司多貢獻一份力量。
我來自長安智能化研究院,以前也在新能源和智能化,包括車聯網的公司做了很多年。我的分享可能更聚焦一些,主要是指在新汽車、新賽道方面,我們長安的考慮。
從特斯拉開始,其實新的汽車已經開始逐步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了,類似于當時的智能手機之于以前的老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我們在研究這一代的新的汽車到底是什么?長安喜歡研究用戶,今年長安的銷量目前來說還能夠給大家一份滿意的答卷。它是怎么來的呢?研究用戶,現在我們調研出來,包括大數據上傳回來以后,我們發現Z世代眼中的汽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通工具了,更是一個出行的伙伴、家庭的成員以及科技的玩伴,同時期待更多的科技感十足、綠色環保、專屬定制的車輛,把汽車作為朋友來對待。
基于這個調研,我們分析,首先車企應該干的第一步就是把汽車打造為出行管家、安全衛士、知音伙伴、生活管家、工作助手。那下一步要做什么呢?把汽車做成大型智能移動終端,包括數據采集載體,能源儲能單元以及移動多功能空間,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在汽車里的時間可能比我們在家里面待的時間還長。
新汽車理念下我們在開辟新的賽道,基于智能化、電動化、共享化,我們傳統汽車也在加速轉型,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傳統汽車樹立新的品牌,比如說長安的阿維塔、東風的嵐圖等等都在奔跑。同時還有建立新組織提升競爭力,比如說長安的軟科技公司、上汽的零束等等,這個時候也催生了跨界的企業進入到我們這個行業里面,大家知道百度、小米、恒大都在做汽車。
剛剛提到說現在是春秋戰國時代,昨天晚上我跟如是金融的管清友院長同坐一個車,交流了半個小時,我們共同認為現在還沒有到戰國時代,現在是第二輪,在第一輪新勢力造車以后的第二輪的春秋時代,各行各業都可以到汽車圈里走一走,看一看。真正的戰國時代還沒有到來,所以我們認為后面還有很多的春秋時代的企業進來,可能三五年以后進入到戰國時代。
同時催生了很多企業進入汽車圈,有華為、大疆、百度、360等等,從消費行業進入了汽車行業。
我們從三個方面研究新汽車的趨勢,包括產業、技術、產品三個角度,首先從產業趨勢來說,以特斯拉為代表,最早將“硬件預植+軟件收費”的方式帶入了汽車圈,打開了新的商業模式。“軟件定義汽車”帶來了技術、研發、采購、銷售、運營、人才等各方面的挑戰,也孕育新的產業機會。比如說技術上面,以前大家沒有那么關注芯片,但是芯片、操作系統,軟硬件架構等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我們目前也在這上面進行了很多努力,跟很多家公司也在合作。
研發上面就是軟硬結合到軟硬分離,再到軟硬結合,提升自主化率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同時我們也在思考,到底哪些該自建,哪些該合作,哪些需要投資布局?比如說未來五年大家都具備了能力,嘗試去建全棧式能力,能不能就用現在合作伙伴的能力呢?也許可以。未來十年這些能力可能都不存在,我們是不是應該自己建設呢?
從采購上面,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我們會對芯片的采購那么重視,今年這個問題就展現在大家面前了,包括軟件采購,以及采購模式,以前是ToB的一錘子買賣、價格2000元,現在一個公司提出來我只賣你1000塊錢,另外1000塊錢從運營分成,多分少分看產品的能力,這種方式帶來了新的采購模式。
銷售方面,以前是賣給客戶以后,我們跟客戶的接觸就斷了,現在持續的服務訂閱、智慧出行等新的商業模式,持續加深跟客戶的連接,誰連接更深,誰就能在市場上面存活更久,這是特斯拉帶來的非常好的模式。
運營方面,會需要跟智慧城市深度合作,跟智能交通深度合作,將2B、2C的形式深度融合,我們在美國,重慶、上海也布局了相應的公司和研究機構。
第二是技術趨勢,以前主機廠不是太擅長的架構也好,系統也好,現在都需要關注起來。比如說電子電氣架構,從傳統的電子電氣架構,向著“分布式-域-中央”方向發展,分布式和集中式中央控制到底怎么做比較好,怎樣做更安全這都需要統一考慮。至于操作系統,我們也在做很多的OS,也是為了更快地掌握技術,而且實現相應的產品。同時在芯片方面,算力持續升級,算力的軍備競賽已經開始了,大家都在做硬件的預埋,為后面的商業模式做一些伏筆。
第三是產品趨勢,現在我們的客戶深刻感受到,以前自動駕駛離我們比較遙遠,今年來看,10萬塊錢左右的車子都可以買到L2級自動駕駛的體驗。技術和產品的下探讓更多的人體驗到自動駕駛的便捷。而且包括汽車的使用場景,以前是功能堆疊,現在是場景設計,大家看到沒有多少講功能的車子,都是場景為先。我們現在已經在建的觸覺、嗅覺、味覺、念覺等都在研究。
總結一下,在新汽車、新賽道的趨勢下,企業需要構建新的技術能力、打造新的產品形態,變革新的組織架構,以滿足用戶源源不斷的新需求。
我也分享一下長安在這個過程當中的一些成果。
成果一,我們持續領先的技術,核心技術來說,從自動駕駛、智能互聯、智能交互及支撐技術總共有四大類213項智能化技術,取得了“六大里程碑”的成績,主導及參與19項國際、國家或團體標準的發布,正在參與60項各類標準的制定與修訂,牽頭制定《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申請和授權各項知識產權448項,其中發明專利339項。
成果二,持續領先的智能化產品,首先我們自動駕駛從最開始的2000公里自動駕駛到北京,再到創造吉尼斯世界記錄,我們一直在中國智能汽車指數排名第一,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智能座艙產品可以實現為用戶提供主動感知交互,做到了五屏互聯,眼睛完全不離開路面的設計。
成果三,高質量的軟件與高安全的體系,首先我們自主開發的代碼超過了3000萬行,同時我們的仿真測試能力包括MIL、SIL、HIL、VIL、封閉道路測試、開放道路測試等測試系統,有效支撐產品開發。
體系能力方面,基于系統工程方法,關鍵軟件開發過程達到ASPICE二級、CMMI三級水平,同時形成了基于安全導向的復雜系統的開發能力。
創造汽車新物種需要更多合作伙伴通力協作,以生態之力驅動行業創新與變革,這個與其他的主機廠和合作伙伴不謀而合。
交朋友,共發展,打造未來汽車創新生態成為共識,
可以看到,整個賽道里面有三種企業,第一是傳統企業,第二是科技企業,第三是新勢力。
這三類企業優劣分別是什么呢?傳統企業對車的理解,以及對產業鏈、對生產制造、對一次性控制是相當有經驗的,但是缺乏的是新的軟件方面的技術以及對應的技術能力。科技企業有大量的資金,也沒有傳統企業的負擔,所以走得更快,但是它的缺點是在于對于車的理解以及對于傳統制造流水線的風險把控力度會缺失一些。新勢力的優勢是在智能電動化汽車方向走了第一步,同時也在運營模式做了創新,但是它在資本以及后續的盈利方面還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三類企業不是誰活下來,誰不能活下來,沒有這個說法,我們認為是可以優劣勢互補的,可以共生的,在一定時間之后,大家可以并到一條賽道上取長補短,實現共生、共建、共贏。
長安汽車對于這塊的思考主要是加強創新生態的構建。我們在2017年就發布了“北斗天樞”和香格里拉計劃,希望轉型成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主要目的就是去實現從傳統企業到科技企業的轉型,實施“4+1”行動計劃,包括知音伙伴行動、合作共創行動、智能體驗行動、智能聯盟行動以及千人千億計劃。
其中我們推動了智能化行業聯盟,形成三大生態聯盟:第一是在自動駕駛的生態領域進行發力,包括與華為、北斗等等一些非常好的自主企業合作。同時在立體交通生態領域也跟相應的出行企業合作。第三在智能網聯生態領域與騰訊、阿里也在加強合作。
同時長安汽車以用戶為中心,不斷提高我們內在競爭力,內掌核心技術,外聚優勢資源,主要分成幾類:
第一,建立和發展我們自己的軟件公司、智能化研究院、新能源科技公司。
第二,成立合作創新中心,比如說長安華為、長安騰訊;與優秀的合作伙伴共同發展,如BAT、科大訊飛;我們也建了很多聯合實驗室,如高德、訊飛、地平線,后面有更多持續合作的伙伴,將在今年智博會上面進行發布。
第三,建設院士工作站。
同時我們也是考慮以多元化的方式發展,并不是說一定要把這些能力建立在內部,合作伙伴的能力也可以共用。
長安汽車秉持開放共享的理念,愿與業界同仁攜手,共研技術、共建平臺、共營品牌、共享資源,構建未來汽車創新生態。
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