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網中國報道:
“芯荒”已成全球車企的切膚之痛。
2021年,長期以來默默無聞的汽車芯片屢次被爆出極度短缺,芯片成了汽車產業時下最熱的貨源難題。
有消息稱,一汽-大眾今年二季度因此計劃減產30%,減產數高達20萬輛;本田在華合資公司也因芯片短缺,將夏季高溫假提前到6月初;特斯拉為了爭奪芯片,將提前付款給供應商以確保關鍵材料的供應……
現在車企都忙著滿世界找“芯”。
新冠疫情突襲導致全球芯片產能不足
“芯片荒”緣何突如其來?
汽車芯片市場長期被歐美廠商壟斷。疫情期間,受全球經濟下滑影響,芯片廠商產能受到重創,汽車芯片供應緊張。且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導致芯片需求量增長,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供需矛盾。
同時,新冠疫情的波動起伏也讓企業看到了潛在危機,都在提前下單儲備更多的庫存,以應對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
芯片依賴進口,“卡脖子”問題嚴重
汽車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車輛對芯片的需求也在逐日增加。
汽車芯片行業市場集中度高,恩智浦、德州儀器等半導體巨頭已在該領域壟斷數十年。
而中國自主芯片市場份額只占5%左右,芯片進口依賴度比石油還高。
其中,中國車規級MCU(微控制單元)將近100%依賴進口。而此次的芯片危機主要就是因為MCU短缺。
汽車芯片生產技術難度大,研發周期長
汽車芯片事關行車安全,對質量的要求非常高。芯片是一個相關產業鏈很長,且需要各領域協同的行業,涉及軟件、計算機、新材料、制造裝備、精密加工等不同行業,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市場競爭激烈。
據了解,一款汽車芯片從研發到量產到上市,再加上質量認證等多項檢驗,一般需要5年的時間。
目前擁有汽車芯片設計能力的都是行業巨頭,如英特爾、高通等,壟斷嚴重。同時,芯片技術迭代更新快,投資風險大。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適應技術演變的需要,全球芯片廠商都在發力12英寸晶圓,8英寸晶圓的產能就受到限制。而8英寸晶圓正是汽車芯片所需。
芯片危機打亂了汽車行業的發展節奏
芯片危機的爆發,打破了車企原有的生產節奏,車企面臨著因缺芯片而導致的停產,以及為了最大化芯片使用而調整產線、制造設備和人員的調配方式頻繁變動等壓力。
更為重要的是,芯片短缺使得整個產業鏈成本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漲。比如銅箔基板、電子材料、硅晶圓、元器件專用材料等芯片相關產業,今年4月起均普遍上漲幅度10%-20%。
汽車供應商面臨著芯片價格上漲10-20倍的壓力,市場銷售的壓力也會加大。這對本來就不強大的中國芯片市場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如何破解芯片難題,弱化芯片進口高度依賴癥?如何發揮中國的優勢資源,找尋中國車規級芯片自主創新出路?這都是擺在中國汽車行業面前的難題。
以“新起點 新戰略 新格局——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第11屆中國汽車論壇將于2021年6月17-19日在上海嘉定啟幕。屆時,大會將設立“汽車‘芯荒’與中國對策”主題論壇,探討中國芯片的自主化之路。
6月19日下午14:00,來自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的領導,以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半導體協會等機構的專家學者,與優秀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尋找解決芯片危機的新思路,促進我國汽車行業和芯片行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