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9-01 23:33 來源:車網世界 作者:方方 瀏覽次數:1856
車網世界報道:
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共同主辦,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聯合協辦的第二十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以下簡稱“泰達汽車論壇”)于202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辦。本屆論壇以“風雨同舟二十載 攜手并肩向未來”為年度主題,邀請重磅嘉賓展開深入研討。
在9月1日“節能與新能源方向專題分論壇一:20年積淀變革,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的未來之路”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項目主任王東發表題為“支持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與展望”的演講。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項目主任王東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領導和來賓,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今天上午的活動,也感謝中汽中心邀請我到這個論壇來做分享。
今天在座的都是汽車領域的伙伴和各路專家。我們是一個在聯合國系統下從事國際發展合作的機構,相對比較綜合和宏觀。我將嘗試從國際角度為大家分享一些信息,希望能帶來一些啟迪。若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不吝指正。
本次分享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新能源汽車全球總體的回顧與展望;二是新能源車發展對聯合國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國際氣候應對氣候變化公約、節能減排工作的貢獻與支持;三是談談我對新能源車全生命周期減排的想法。
在制作 PPT 時,我們引用了國際機構(如國際能源署、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國際咨詢機構(如麥肯錫)以及中汽中心的信息和數據。在此,對這些機構一并表示感謝。
一、新能源汽車全球總體回顧與展望
目前,新能源車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2023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1300 萬輛,同比增速 30%,滲透率為 20%。在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二戰后,單一工業行業或品類能有如此快速的增長實屬罕見。
在過去一兩年,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激烈,出現了利潤率下降和資源浪費的情況。但總體而言,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中國,新能源車行業相較于許多傳統行業,仍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優質賽道。
全球最大的三個新能源汽車市場分別是中國、美國和歐洲。中國市場一騎絕塵,銷量占全球的 60%。歐洲市場銷量為 200 萬輛,這里統計的是西歐五個汽車強國以及北歐的挪威和瑞典這兩個新能源車重點國家。美國目前的銷量為 145 萬輛,但近期增速非常快,去年同比增速達到 45%。
同時,我們注意到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市場,尤其是南亞、東南亞的東盟國家增長迅速。在人口大國印度和印尼,印度同比增長 70%,泰國更是實現了銷量翻番。這些國家未來對中低端新能源車的需求可能會更加強勁。
從全球來看,不同國家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差異明顯。全球平均滲透率為 20%,西歐主要五國平均滲透率也為 20%,中國目前為 10%,北美略低。而北歐國家由于在過去十年實行了非常激進的新能源促進政策,包括減稅、補貼以及新能源車可使用公交道等,挪威的滲透率已接近 90%。在日韓,滲透率相對較低,尤其是日本,由于本國企業此前關注傳統不插電混動、氫能等其他技術路線,新能源車滲透率較低。
從增速方面看,疫情后最近三四年,新能源汽車增速非常快。中國滲透率達 30%,美國雖有波動,但近兩年的絕對值和增速都很可觀,增速高達 40% 多。
從車型分類來看,在中國和北美,電動車占比高于插混,在中國大概是三倍左右的水平。而在歐洲,深藍色和淺藍色部分顯示,兩個品類相對較為均衡。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未來市場的潛力和趨勢。
在國內,以省為單位,一些在新能源車領域發力較好、推進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表現出色、創新活力強的省份,新能源車產量占比較高,如廣東、上海、安徽、江蘇等地占比高于 30% 到 40%。而一些內陸省份和工業稟賦較為傳統的省份,如山東,占比相對較低。
近幾年,電池能量密度和新電池形式增長迅速,充電速度提升快,續航里程也有較為穩定的增加。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以一兩年為周期快速迭代,中國品牌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方面處于全球引領地位,在很多趨勢上已超越國際品牌。
國際能源署的統計顯示,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600 款純電動車型,其中三分之二是中大型以上的轎車和 SUV。在重型車、緊湊型車、小型車范圍內,由于電動車所需電池布置空間和成本限制,品類相對較少,競爭也沒那么激烈。但這個領域對于廣大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來說,是非常有需求和潛力的品類。
從全球續航值變化來看,中級轎車領域是近幾年電動車續航增加最明顯的領域。小型車、緊湊型車變化不大,大型車和 SUV 由于電池布置空間和成本約束較小,變化也不明顯。
麥肯錫的全球海外消費者調研報告顯示,海外市場消費者的習慣與國內有很大不同。國內消費者關注 “沙發、彩電、冰箱” 類似的體驗,而國外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功能需求更關注駕駛相關,如與導航、地圖、車信息相關的配置,以及充電、停車等配置,對車上娛樂等功能關注度較低。
國際能源署對未來發展的預測顯示,中國目前占比較高,到 2030 年銷量大概會翻 2.5 倍。但歐盟和美國的市場增量潛在空間更大,這也是未來中國新能源車出海的方向。
在新能源車與燃油車的關系方面,很多時候我們考慮的是使用價值。在近十幾二十年的生活中,智能手機對傳統手機的替代幾乎是全面的,傳統手機除續航外其他方面被智能手機碾壓。而傳統機械表被智能手表、電子表替代時,傳統手表仍有裝飾和身份表達的作用。燃油車在目前階段,尤其是在很多發展中國家經濟體中,仍有一定不可替代的優勢。同時,燃油車也在持續迭代,如熱效率提升、發展 48V 系統、傳統混動、增程式、串并聯一體以及插電串并聯一體等。在中國,過去一年插混的增速高于純電動車,這說明在目前市場環境下,消費者仍需要考慮使用的折中性和成本的折中性,多樣性的技術方案,如大電池插混,仍有實用價值。
二、新能源車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
1.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分析框架
◆2015 年,在紐約的全球首腦峰會上,通過了對所有國家都有約束力的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積極參與其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中國要在新時期作為全球發展的重要貢獻者和引領者。該議程包括社會、經濟、環境三個方面,其中目標 13 氣候行動和應對氣候變化完全關注減排和提高能效,目標 9 與產業和基建相關,目標 11 與城市可持續性相關,這些都是新能源車行業對全球發展議程的貢獻。
2.全球氣候公約演變
◆從 1992 年京都會議將節能減排提上日程,到 1997 年《京都議定書》,再到 2015 年全球首次就節能減排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2021 年格拉斯哥全球氣候大會上有了具體實施細則。中國一直是重要參與者,習近平總書記在 2020 年聯大辯論上提出 “3060”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支持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
◆國務院發布相關指導意見和行動方案,將新能源車作為交通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
3.新能源車的具體貢獻
◆在全球議程和節能減排框架下,目前能定量展示新能源車具體細分領域的并不多。聯合國秘書長在 2023 年發布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將電動車發展作為節能減排五個主要貢獻量之一,并提到光伏、風能、熱泵和電動車的發展是全球僅有的四個非線性遞增減排貢獻因素。
◆世界資源研究所的 42 個氣候行動指標中,電動乘用車的滲透比是唯一在 2030 議程上進展順利的指標。
◆國際能源署預測,2035 年新能源車的使用將減少 2GT 的二氧化碳排放,考慮到供能和能源來源排放,也會有 1.8 個 GT 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國電動車的快速發展貢獻了全國大陸 35%。
4.中國品牌的貢獻
◆中國品牌積極參與其中,2015 年紐約通過 2030 全球議程時,比亞迪參加了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美國舉辦的活動,并獲得能源特別貢獻獎,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聯合國貢獻獎的新能源車企。如今,越來越多的外交用車采用新能源車,如比亞迪漢交付給聯合國駐華代表作為大使一號車,理想 L7 被盧森堡大使采購為大使專用車。
三、新能源車全生命周期減排
2023 年,在路上行駛的能耗方面,電動車為 0,汽油車占比高。從能源來源角度看,汽油產品開采、冶煉、運輸、儲存和加油過程的排放低于目前全球電動車的排放。
未來電動車和插電混動的減排潛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力供給結構的優化,減少高排放的煤電、火電,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給,才能實現相應減排。隨著電動車的發展,電池生產和回收過程中的排放總量越來越多,這也是需要關注的要點。
有兩個相關預測:一是電動車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目前均值大概是燃油車的 1/2,比傳統混動低 40%,比 PHEV 低 30%。在中國,由于以火電為主,這兩個值沒有那么大。歐盟在 2025 年對大宗產品征收碳關稅,2030 年將有更多對工業產品的碳關稅,這既體現了對節能減排的貢獻,也是企業向發達國家出海必須履約合規的工作。
目前新能源車相對燃油車全生命周期排放減少情況受能源稟賦影響,如在美國,新能源供給較多,純電車排放可做到汽油車的 30%,而在印度接近 80%,中國也較高,超過 60%。這說明電動車很大程度上需要能源結構的調整。
在此,特別想為中汽中心點贊。中汽中心在國內進行整個生命周期的能耗排放衡量,并于 2021 年首次發布了乘用車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技術規范,體現了中國汽車行業人對企業社會責任和節能減排使命的擔當。中汽中心的這套體系完全對標國際通用體系,希望未來從業者能更好地追蹤,以低成本方式進行相關衡量,促進未來出海銷售。
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由iDigital China、品匯汽車和汽車信息網主辦的第...
第八屆ADMIC汽車數字化&營銷創新峰會已于2025年3月2...
車網世界報道: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
車網世界報道: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
車網世界報道: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