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10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第12屆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作為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的汽車行業首場盛會,本屆論壇以“聚力行穩 蓄勢新程”為主題,共設置“1場閉門峰會+1個大會論壇+16個主題論壇”,以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與行業精英一起貫徹新精神,研判新形勢,共商新舉措。其中,在11月10日下午舉辦的“主題論壇14:新形勢下的汽車行業運行和市場發展”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畢吉耀通過視頻發表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應邀參加今天的會議。
對于今年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大家非常關心。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形勢變化作出一系列新的決策部署,明確提出“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及時出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加大宏觀經濟調控力度,各項政策靠前發力,經濟運行頂住下行壓力企穩回升,呈現恢復向好發展態勢。
在全球局勢動蕩、通脹高企、經濟減速的背景下,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外貿外資增勢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各方看法存在一定的分歧。一些行業、企業可能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是從宏觀經濟運行來講,我們還是要全面辯證的看待問題。
從宏觀經濟主要指標來看,當前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
從四個宏觀經濟調控主要指標來看:
一是經濟運行企穩回升。年初受烏克蘭局勢變化和上海等地發生疫情因素影響,二季度前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二季度經濟增速由一季度的4.8%回落到0.4%。4月份,隨著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以后,國務院迅速出臺了穩經濟的一攬子政策,一共是6方面、33項。緊接著又出臺了接續的政策措施,包括政策性金融、開放性金融政策措施等等,一共19項措施。
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接續落地,三季度經濟增速明顯回升,明顯好于二季度。三季度經濟增速同比增長3.9%。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7萬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實際增長3.0%。雖然低于今年的預期目標,但是總體呈現恢復向好態勢,經濟當前已經呈現出企穩回升的良好發展態勢。
二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盡管受到疫情沖擊的影響,個別月份的失業率有所上升,但前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只有5.6%,其中三季度比二季度有較好的改善,為5.4%。總體來說,位于今年調控5.5%左右的范圍之內。
三是物價形勢總體穩定。今年前三季度居民的消費價格總體溫和上漲,但前三季度同比上漲2.0%,同歐元區10%,美國接近6%、8%的通脹,中國通脹物價形勢是相當穩定的。另外工業生產的價格漲幅年初雖然在高位,但現在連續回落。前三季度同比漲幅上漲了5.9%。
四是國際收支保持穩定。今年以來,我國的外貿出口、利用外資以及服務貿易發展都是態勢良好,貨物貿易順差有所增加,服務貿易逆差縮小,外商投資繼續流入,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
從宏觀經濟四大指標來看,雖然經濟增速比預期要低一些,但總體形勢還是回穩向好的態勢,主要指標處在合理區間。
從一些數據來看,也看得比較清楚。去年因為是疫情以后的恢復之年,所以是U型的反彈。
今年一季度本來開局4.8%,扭轉了下行趨勢。如果沒有疫情的沖擊以及國際環境的超預期變化,應該說今年完全有可能保持5.5%左右的增長。
但是受影響,二季度經濟增長回落到0.4%,三季度又回升到3.9%,目前的態勢來講,四季度的經濟形勢還會進一步向好,全年經濟增長速度可能還會高于3%以上。
從城鎮調查失業率情況來看,月度的波動情況還是比較大的。今年4月份,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時候,全國調查失業率高達6.1%,31個大中城市的失業率超過6.6%,接近7%,但是隨后回落。近兩個月,因為受疫情影響,失業率有所回升。但總體來說,今年把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問題也不是很大。
城鎮新增就業,1-8月份已經實現了898萬人,全年目標1100萬,估計這個目標也能實現。
這張圖是居民消費價格(CPI)和工業生產者價格(PPI)走勢的情況。CPI雖然漲幅逐步有所擴大,9月份已經達到2.6%,但總體來說,剛才談了前三季度,1-9月份的同比增速,漲幅只有2.0%。而PPI明顯回落,當然這里面一方面是有效的通過保供穩價,有效化解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過高的收入性通脹;另一方面,也和國內經濟目前需求稍微疲弱有點關系,總之物價指數無論從生產方,還是消費方來看,在全球通脹高企的情況下,還是比較溫和的。
經常項目順差和GDP的比重,今年上半年占GDP比重1.9%,三季度數據還沒有出來,預計順差還會有所擴大。總體來講,內外需求保持比較平衡,外需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還是比較大的。
從四個宏觀指標來看,經濟大盤基本上實現了穩定。
下面從生產和需求兩側再來看看經濟增長的情況。
首先從生產面來看,今年實體經濟穩步發展,工業生產在8、9月份以后恢復速度加快。
農業生產保持平穩,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今年夏糧已經豐收在手,秋糧豐收也在望。總體來說,農業生產保持比較穩定。從第一產業的情況來看,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大概是5.5萬億元,同比增長4.2%,拉動經濟增長0.3個百分點,也就是3%的增長中有0.3%來自于農業,其中主要是種植業。當然畜牧業、養殖業也有很好的發展。
工業生產恢復加快,制造業占比繼續提升,顯示出穩定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效果不斷顯現。今年前三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35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3.9%,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貢獻率基本上是50%。其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拉動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占GDP比重的28.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5個百分點。
服務業逐步恢復,現代服務業增勢較好。今年以來,因為疫情影響,對杰出性的服務業行業(餐飲、住宿、旅游等等)還是有比較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現代服務業,特別是依托于數字經濟、現代通訊的服務業,發展還是比較良好的。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46.5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2.3%,低于二產增速,拉動經濟增長1.3個百分點。跟前幾年相比,這幾年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服務業經濟增長比重貢獻在增加,但是受疫情的影響,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于工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的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8.8%和5.5%,合計拉動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
從生產方面來看,三大產業發展的情況,農業平穩、工業加快恢復、服務業逐步恢復。
三次產業占GDP比重有很明顯的變化。這張圖是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這張圖看到了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出現了新的變化。
此前,中國經濟三次產業的調整,服務業占比在上升,工業比重在下降。這兩年,因為服務業受的影響比較大,實際上工業的比重有所恢復,服務業的占比有所回落,這是一個特殊的變化。
當然從經濟發展現代化進程來看,三次產業中,最終服務業占比越來越大,當然服務業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結構的變化,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這兩年疫情情況下也有所變化。一方面,我們看到這兩年中國的農業生產形勢非常好,所以農業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相對比較高的情況下,接近10%。
同時我們看到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這兩年有所回落,而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和制造業貢獻率在上升。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疫情情況下的經濟形勢、經濟結構和增長動能正常情況下的變化。當然貢獻率轉化為經濟增長拉動的情況是一個道理,曲線是經濟增長的波動情況,GDP增長的情況也分解為三次產業的貢獻率。
總的來說,現在受疫情的影響,此前應該是三產的貢獻率超過二產,最近一段時間,今年1-9月份,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大于第三產業的。
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月度增長情況來看,恢復的速度非常快。4月份出現了深度的下調,5月份逐步穩固,8月份以后,不論是當月同比,還是累計同比,增速都有明顯的回升,同時PMI指數升到了50以上。所以工業的恢復在三季度以來,速度還是非常快的。
服務業的情況,雖然恢復的速度較慢一些,還不時受到散發、多發疫情的影響,但是我們看到了服務業生產指數無論是單月同比,還是累計同比,基本恢復到了0以上,也就是恢復了正的增長。目前來說,服務業至少沒有下滑了,當然恢復得勢頭稍微弱一些。
從三大需求情況來看,今年以來穩經濟的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加力、增效,消費、投資、外需三大需求在持續回升。
消費需求持續恢復,對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逐步鞏固。在穩增長促消費政策支持下,消費需求總體延續恢復態勢。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萬億元,同比增長0.7%,累積增速恢復了正的增長。從調查數據來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3.2%。今年盡管經濟增速回落了,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2%。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1.5%,支出的實際增速低于收入增長的,居民的儲蓄傾向增加,消費傾向減弱。所以消費目前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偏弱的,一方面受到疫情的影響,特別是接觸性消費比較少。另外大家在疫情情況下,對于未來收入的前景預期不是很好,所以邊際儲蓄傾向在上升,消費在減弱,這也是影響經濟很大的方面。
今年1-9月份,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回落到41.3%,疫情前接近60%,所以還是比較大的回落,但仍然是經濟增長第一大動力,拉動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前三季度經濟增長、GDP增長是3.0%,其中1.2個百分點,接近一半,41.3%來自于消費。
有效投資規模擴大,對經濟恢復的關鍵性作用增強。今年以來,政府穩增長的政策,特別是穩投資的政策持續發力,在減碳降費、專項債方面持續采取了其他的措施,包括重要項目的協調推進機制,重大工程項目集中落地、開工,投資規模擴大。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42.1萬億元,同比增長5.6%,總體保持平穩較好的增長。
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6%,基礎設施主要是體現政府穩投資的措施;制造業投資增長10.1%,這是一個大的亮點,一方面隨著數字化、綠色化、高端化的轉型,各行業對產業設備轉型升級的投入在增加。另外我們也有針對性的,對于技改投資、設備投資、財政貼息等等,還有很多政策支持,所以企業目前為了著眼于長遠的發展,更新改造、技改投資在政府還是比較大(的一塊),但是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8.0%。
三大塊里,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8.0%的情況下,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5.6%的增長,說明穩投資的政策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否則很難對沖8%的降幅。
當前受疫情的影響,制造業有一些困難。但是企業對未來信心還是比較充足的,所以投資比較快。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26.7%,拉動GDP等于0.8%。
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為穩定經濟大盤做出積極貢獻。近年來,政府多措并舉穩外貿,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盡管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外疫情也沒有完全結束,但是我們的外貿出口一直在增長,外貿順差持續擴大。前三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31.1萬億元,基本上和消費品零售總額差不多規模,同比增長9.9%。其中出口增長13.8%,進口增長5.2%,貿易順差超過4.23萬億元,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2%,拉動GDP增長1.0個百分點。外需經濟增長貢獻32%,超過了投資貢獻26.7%,所以前三季度同比增長3%的經濟增長空間,有1/3的點來自于進出口,來自與外需。
(如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變化情況,4月份深度下滑,此后逐步恢復,7月份有所波動。總體來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無論是月度同比還是累計同比,都已經恢復了正增長。汽車銷售今年是亮點,增幅還是比較快的,4月份也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最近幾個月,下半年以來,銷售情況恢復是比較快的,對拉通消費發揮了很多作用。
(如圖)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我們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增幅都在放緩。但是現在看來,1-9月份的消費只有1.5%的增長,收入上升3.2%,更麻煩的是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有所下降,這對經濟增長和市場還是有些不利影響。
(如圖)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總體來說,固定資產投資比較穩定,拖累比較大的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基建投資總體保持比較強勁的增長。制造業投資也是比較穩定的,10%以上的增長。
(如圖)外貿進出口雖然有點波動,但是總體增速還是保持比較快的增長,這是當前很大的亮點。
(如圖)總的來說,從短期來看今年制約經濟恢復的,矛盾主要方面是需求比較疲弱,消費需求相對弱一些,另外是房地產的拖累。生產方面,服務業受疫情影響相對大一些,波動比較多一些,所以服務業恢復相對慢一點,工業恢復在加快,我們的投資由于受政策影響,穩投資政策的作用,加上外貿形勢比較好,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
(如圖)消費、投資、凈出口這“三駕馬車”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這些年也受疫情影響有所變化。一方面,資本形成占比總體保持平穩,消費占比有所回落,進出口反而有所上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三大需求也發生了相應變化,消費貢獻下降,資本和出口出現了上升。這是和疫情前不同的變化情況,反映在經濟增長的拉動情況也是一樣的。總的來講,近年來雖然形勢復雜多變,各種因素沖擊比較多,超預期因素比較多,但是中國經濟目前總體處于企穩回升階段。
除了經濟的短期影響以外,我們今年看經濟發展,不僅要看增長速度,也要看質量。高質量發展也在不斷取得新的成效,簡單列舉幾個方面:
1、創新驅動成效顯著。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像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8%,這些數字都高于規模以上的工業或者服務業。投資情況也是一樣,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3.4%和13.4%,這個增幅遠遠高于供應鏈投資。經濟增速放緩的過程中,創新企業緊緊張張動力轉化、結構調整仍處于進行之中。在一些有前景的高技術行業,目前投資增長速度都是很快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和研發設計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2.1%和18.7%。
2、綠色轉型穩步推進。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增長112.5%和33.7%,這個增幅比很多行業要快得多。另外,像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1.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5%,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
3、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快速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
4、民生領域投資繼續增加。前三季度,社會領域投資增長13.2%,其中衛生、教育投資分別增長31.2%和8.1%。
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持續政策措施落地生效,三季度經濟恢復向好,明顯好于二季度,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但是也要看到國內外環境復雜性、不確定性加大,經濟發展面臨較多困難和挑戰。
從國際看,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俄烏沖突對全球能源糧食供應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構成沖擊,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全球通脹攀升,美聯儲加大貨幣政策收緊力度,全球股市、債市、匯市動蕩加劇,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貨幣貶值、債務違約風險加大,世界經濟陷入滯脹的風險增大。
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沒有改變,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一些城市按下“慢行鍵”,封控管理區域部分停工停產,產業鏈供應鏈遭遇堵點;部分行業企業經營困難加大,小微企業面臨運營困難;旅游住宿、交通出行、餐飲娛樂等接觸性聚集性消費活動受到制約;重點人群就業困難增加,部分行業就業人數減少。
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經濟做了預測,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3.2%,明年會下降到2.1%。對主要發達經濟體來說,明年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比較大,預計明年的發達經濟體增長只有1.0%,美國、歐洲分別增長1.0%和0.5%,很有可能衰退。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會下降到3.7%,中國經濟增長是唯一一個明年經濟增長速度高于今年的,其他所有國家的經濟增長都在下調。中國經濟增長盡管今年不及預期,由于超預期因素的沖擊,但是總體來說我們現在處于觸底回升階段,明年的經濟要好于今年。
(如圖)世界經濟增長這兩年的波動情況,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持續徘徊在3%左右的增長。受這次疫情影響,深度下跌,盡管去年一度有所回復,但是總體來看,經濟明年還會跌到2.7%,甚至更低,低于趨勢性增長。
(如圖)今年以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漲幅也非常快,無論是糧食、能源還是金屬,產品價格目前高位波動。發達經濟體通脹上升得非常快,新興市場也是一樣。總的來看,我國經濟克服了多重超預期沖擊的不利影響,主要指標恢復向好,積極因素累積增多,但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基礎仍不牢固。
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狠抓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落實見效,充分釋放政策效能,著力保市場市場主體穩就業、穩物價,積極擴大有效需求,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斷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力爭實現最好結果。
實踐充分證明,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活力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沒有改變。
只要我們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發展信心,準確把握新征程新階段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就一定能夠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謝謝大家!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