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足球混合投注500网最新消息/足球胜负彩500足彩网天气预报/西班牙黄金一代/湖人几个总冠军

歡迎光臨車網世界!

微信 | 微博 車網中國公眾號二維碼

當前位置:首頁 > 車頭條 > 汽車新聞 > 返回

馬明堂:“雙碳”目標下汽車發展技術展望

發布日期:2022-11-16 20:27   瀏覽次數:3194

2022年11月8日-10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第12屆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作為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的汽車行業首場盛會,本屆論壇以“聚力行穩蓄勢新程”為主題,共設置“1場閉門峰會+1個大會論壇+16個主題論壇”,以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與行業精英一起貫徹新精神,研判新形勢,共商新舉措。其中,在11月10日上午舉辦的“主題論壇8:能源轉型中的汽車行業碳達峰”上,李斯特技術中心(上海)有限公司發動機技術總工程師馬明堂發表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圖片2
各位同仁,早上好!

我今天報告的題目是面對“雙碳”目標,汽車動力總成的趨勢和技術,分五個方面和大家分享。

1、碳排放及能源。

不管什么樣形式的動力總成都離不開能源,所以說從能源方面,看一下現在和未來是怎么樣的。

2、減碳的法規及趨勢。

3、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分析。

4、動力總成主要技術。

5、小結及展望。

碳排放伴隨著人類不同時期經濟的繁榮或者工業革命。我們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從那時開始走向了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百年之后的電氣化。第三次是上個世紀開始的信息化。現在我們談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第四次工業革命革誰的命?革化石燃料的命。

剛才何秘書長說是不是革內燃機的命?我看不見得,內燃機要看燒的是什么。

我們看一下碳排放的趨勢,過去60年,基本上是線性的增長,這是全球的趨勢。到現在歐洲已經碳達峰,所以歐洲實現碳中和目標相對容易一些。中國目前經濟還在高速發展的階段,對于我們來說比實現談中和較難。

比如我們國家從2010年在線性的增長,剛才林教授講了,中國大約占全球碳排放的30%,實際上歐洲工業革命的時候,歐洲的排放占全世界的90%以上,我們也沒有必要自責我們占了30%,因為他們發展早,我們發展晚,你們好日子過完了,不讓我們過好日子,這也不太合理。

但是這里面有個能源安全的問題,我們要爭取在短時間內達到碳達峰和碳中和,比如從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碳中和,這是很艱難的,怎么從峰下來呢?現在不太清楚,將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有可能我們也可以快速下來。

不同的預測數據可能不一樣,基本上全球的交通領域碳排放占百分之十幾(14%)。目前汽車的碳排放只是考慮尾氣排放,實際在車的生產制造的過程中,也有碳排放。比如電動車用的電怎么來的?是以生命周期的形式來計算碳排放是必要的。

(如圖所示)這是碳排放的足跡,我們要看一下2021年前五的碳排放,當然中國肯定是大戶。黃色是整個生產制造過程中、用的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藍色是國家人口生活需要產生的碳排放,多余的部分就是我們作為制造工廠給人家代工產生額外的碳排放。

我國每年有10億噸額外的碳排放,來自額外消費品生產。怎么擺脫制造工廠的地位?習總書記講了,創新驅動、科技引領,也就是我們要增加能夠帶來高附加值的東西,而不是整天制造,我們要達到碳達峰、碳中和,這也是一個必經之路。

看一下能源的交易體系,石油來自哪里?化石能源,不僅僅是石油,包括天然氣主要來自中東、俄羅斯。歐洲今年冬天很難過,因為俄羅斯不給他供天然氣。

我們國家的石油主要靠進口,對能源安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化石燃料消耗的三個主要地區:亞洲、北美、歐洲。

我們要往綠色轉型,主要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陽能和風能。可再生能源不是哪里都可以有,比如俄羅斯缺少陽光照射,對于他們來說光伏發電是很難的。澳洲、非洲、中東陽光照射都很好,我們國家應該處于中等的水平。

未來能源的貿易體系就不一樣了,因為涉及到可再生能源或者綠電。比亞迪的王老板講過,我們國家西部這種熵(音)的1%鋪成光伏,就夠我們國家用了,這個想法很好。但問題是這個電發出來了,怎么運到全國各地?怎么運到上海?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氫作為第二次能源,最重要的一點是它作為能源的載體。比如澳大利亞有風能或者電,然后電解制氫,怎么運到中國?也就是說,未來氫能作為一個載體是非常重要的,不光是說將來的調峰或者直接燒氫,這都是很重要的。

我們看一下未來碳達峰或者動力總成的法規,分主要三塊:歐洲、中國、美國。

中國主要是關注電動車,以電動車為主,多條腿走路,目前是比較務實的。

另外我們的技術不斷發展,目前的高效法發動機主要在中國,就是混動專用發動機、混動專用變速器,主要是中國在引領。

歐洲的法規,因為他也不想把自己搞死,不能把自己的工業全部毀掉,他強調的主要是從油井到車輪的碳排放,帶來的結果是強調電動車,歐洲基本上都是往電動車方向走。譬如PHEV不怎么做,就要做純電。剛才林教授講了,到2035年燃油車是不允許銷售的,這就是他的法規。

美國由于從特朗普到拜登有180度的轉彎,很強調往純電方向走。

你會看到有各種各樣的預測,包括林教授都有預測。這是從歐洲角度來講,對于歐洲將來動力總成技術的預測,我們會看到2021年10月到今年10月的預測,一年間的預測會有很大的變化。為什么這樣?這個時代一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各種賽道不斷在動,其實誰也預測不準,但大的方向是肯定的,肯定是電氣化或者未來有可能電動化。

比如2021年的純電汽車預測,歐洲到2022年就會增大,比如53%到62%,純燃油車從20%到8%。2030年,在歐洲混動的占比是30%,絕大部分都是純電的。

再看一下歐洲其他國家和我們國家,我們國家未來也是以純電為主,以其他的動力總成方式為輔。今年1-10月份,新能源車占比已經到了23.5%的水平,也就是說你要看它的預測,八九不離十,也不是很準。

其他的國家是日本和歐洲,日本的純電也在弄,但它更偏重于平衡的多條腿走路。

剛才林教授也講了,歐洲有個“減碳55”的計劃或者建議,最終就會成為一個法規,它有一攬子計劃,涉及到方方面面,當然交通領域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最主要的就是歐洲有個綠色協議,到2050年要碳中和。基于這個,它推出了具體怎么碳中和,有一些計劃或者技術路線。

比如網格化的東西,涉及到“減碳55”方方面面的建議或者未來可能成為法規。未來十年對于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和1990年比降55%,所以很多是往純電走。不是純電就是能減碳,取決于你的電來自哪里。

比如我們國家主要是火電,而且火電的效率又比較低,難道沒有碳排放嗎?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2035年的時候沒有燃油車,不允許燃油車銷售,也就是石化燃料不允許了,是不是允許燒氫?燒其他替代燃料?還在討論。不論燒什么,都不允許燒了,把內燃機徹底移除。

如果我要用新能源車,剛才林教授講了,比如充電樁、加氫站加緊建設中,這對歐洲未來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到2030年要建350萬充電樁,增幅是非常大的,這是非常難的,所以他們也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

考慮到從油井到車輪生命周期的話,我要用一些先進的替代燃料在交通運輸領域或者在其他的領域。從生命周期來考慮,比如有一些碳稅、碳證書,尤其是電池怎么回收再利用,要從整個生命周期來考慮碳排放。

這里給出一個例子,比如混動車、純電、燃料電池。圈的大小代表碳排放,比如混動車從制造使用24噸,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是31噸,電動車是21噸,主要是制造時的碳排放比較大,12噸,使用的時候是9噸,燃料電池32噸,跟混動車差不多,制造時的排放12噸,使用20噸。這是目前的狀態,由于涉及到灰氫、藍氫等等,取決于能源的來源。

如果對于混動車可以提升效率的話,我可以減碳10%,也可以將來用合成燃料,10%用合成燃料,最終整個生命周期是10-26噸。如果是純電的話,取決于電來自哪里,比如混合電可以降75%,電池生產碳排放降50%,以及使用循環再利用降30%,可以到5-20噸,當然它是從節能減排是最好的。燃料電池如果是生產降50%,盡量用可再生能源制氫的話,6-20噸。如果你看下來的話,其實沒有什么巨大的差別,沒有必要過分強調一定要純電,其實要從生命周期怎么來測算碳排放,這個需要點智慧,或者怎么算這個東西。

接下來看未來動力總成的技術,現在國內各大主機廠都有混動系統動力總成的推出,而且起名字也都非常雷人,具體都不說了。比如鯤鵬力、雷神動力等等,最主要是達到了混動專用發動機、混動專用變速箱1+1大于2的效果,因為它有個協同,這樣的話可以做到百公里4升或者4升以下的油耗。

從內燃機角度來講,如果從41%的熱效率做到45%,有怎樣的技術路線?當然這涉及到從傳統的內燃機變成混動專用發動機,比如不需要很高的扭矩,可以把壓縮比做得很高,另外也可以增壓、吸燃等等。比如2020年做到了均質燃料可以做到45%的熱效率,我們有一個dream car,可以進一步提升熱效率。比如稀薄燃料、降低熱損失、能量回收,最終會到50%或者以上的水平。

如果從41%到45%,在WLTC循環降碳的話可以做到14%的水平,這是實車測試的結果。

未來有可能有不同的替代燃料,包括天然氣在生物燃料、合成燃料以及氫氣、氨氣、電,從廣義上講可以考慮到這種燃料。

我們的路徑有哪些?比如從可再生的電力,通過各種化學反應制成不同的燃料,或者直接用電,可以以多種形式的動力總成(純電、混動、燃料電池),多條腿的路徑。

最最關鍵的實際上就是電來自哪里,如果我是綠電的話,未來的碳排放也是零排放。

除了電動車以外,尤其是商用車方面,燃料電池各大主機廠都在做。從燃料電池講,現在強調的是里程、充電以及有害氣體的排放,最主要的難點是集成、硬件成本以及性能。實際上這里面有很多技術的壁壘,比如雙基板、貴金屬,雙基板好多技術掌握在國外的手中,我們要加大投入和研發,對于我們國家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從效率角度講,燃料電池在低負荷的情況下,效率遠遠高于柴油機,高負荷下和柴油機差不多。

除了燃料電池以外,我們也有氫內燃機,在歐洲也是比較火,尤其是對商用車,國內各大主機廠都在做氫燃機的研發。氫內燃機是不是適合乘用車?其實國內很多主機廠也在做乘用車的氫內燃機研究。

為什么要做燒氫的內燃機?未來是多條腿走路,主要有六大原因:

第一,氫作為清潔能源。

第二,重型氫內燃機的成本接近柴油機和氣體機。另外在高負荷的時候,尤其是長途運行的時候,會有很好的效果。


電車方面,最主要的痛點是里程安全和成本的優化,未來我們要盡量做到極致,沒有安全的問題。

還有熱管理、快充,我要做到一分鐘跑100公里,普通消費者接受度會更好。現在來講,充電需要很長時間,最好的每分鐘20公里,未來能不能做到一分鐘100公里?這就是我們的目標。現在我們在做一個研究的項目,想把這個做到每分鐘百公路的水平。

未來電驅主要的痛點,就是怎么把單位的密度做高。目前來講,每公斤的重量在1-2千瓦,未來盡可能做到5千瓦的水平。

未來要想達到碳達峰或者碳中和,路徑并不僅僅是純電,但是以純電為主,肯定是多條腿走路的格局,歐洲主要關注于從油箱到車輪,所以首推純電。

碳排放要以全生命周期來評價,要想達到碳達峰的話,也是一個挑戰,但碳中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怎么達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是達到碳中和關鍵的因素。

純電未來的快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到每分鐘百公里,一根煙沒抽完,電就充好了,這是非常理想的狀態。

由于我們國家這么大的產業鏈,比如內燃機,未來是不是可以燒替代燃料的內燃機?是不是長期可以跟其他的動力總成形式共存?這個可以考慮,我覺得應該是可以的,取決于你燒啥,內燃機應該是個很不錯的東西,不應該輕易把它弄掉。

謝謝各位!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 

上一篇:馬小利:動力電池上游碳排放現狀及建議

下一篇:林琦:“一億公里零碳出行的探索與實踐”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應用

熱門文章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招賢納士 隱私政策 車網歷程

Copyright?2004-2030 車網世界版權所有 京ICP證040347號-1 技術支持: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