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網中國報道:
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聯合主辦,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聯合協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簡稱“泰達汽車論壇”)于2022年9月2-4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召開。本屆論壇以“強信念 穩發展 開新局”為年度主題,邀請重磅嘉賓展開深入研討。
在9月3日 “產業鏈論壇:汽車產業鏈進化升級路在何方?”中,德載厚資本董事長/基金投委會主席、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聯席理事長董揚發表了題為“汽車產業鏈的創新環境”的演講。
德載厚資本董事長/基金投委會主席、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聯席理事長 董揚
以下為演講實錄:
因為疫情原因不能到現場開會,根據會議安排,通過線上視頻方式跟大家交流,今天我交流的題目是“汽車產業鏈的創新環境”。就在前兩天,《求是》發表了《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
我講的內容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是符合的,在新發展階段要有新的格局,包括新的創新環境。我簡單把改革開放以來劃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引進時代,一個是創新時代,這個劃分是為了說明主題,沒有特別嚴格的科學依據。但是總的來講,在過去的時代比如十八大以前,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進步是以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技術為主流,但是引進的時候也有創新。
十八大以后我們是以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創新為主,在創新時代我們也有對外的合作,也有引進技術。但是大體上分成兩個階段,那么在引進時代最重要的是產業政策,為什么這么講呢?產業政策根據陳清泰主任的解釋,就是分配資源,由于資源比較稀缺,發展某類產品必須引進技術,必須用好的廠房、精干的人員,但錢不夠、設備不夠、人員也不夠,只能集中起來讓少數企業進入,由少數企業來發展,這樣做不公平,但是這么做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提高發展速度。所以說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在改革開放前三十多年,政府對于項目管理是非常嚴格的,三大三小兩微,引進某一類技術管得很嚴格。到了創新發展時代,產業政策也隨之變化,不是那么強的追求效率,要兼顧更多的公平,因為在創新時代資源不再短缺,需要創造一個盡量公平的競爭發展環境,促進創新的發展。所以說,在引進時代最重要的是產業政策,創新時代最重要的則是創新環境。創新環境就是全行業都要為創新做好準備,企業是產業創新的主體,是最重要的一環。這里我特別強調一下,國企特別要建立適應創新時代的人才激勵體系。為什么強調這一點呢,從整個企業的創新體系來說,企業要有資金投入,要建立自己創新的流程,要買設備,要建立技術創新中心。我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人才激勵體制。
引進時代和創新時代的標準體系有什么不同。應該說引進時代是自上而下,是產品認證為主,全行業主要的技術發展方向是采標換標,就是采用國際標準,貫徹國際先進標準。這個方針是和引進時代密切結合的。引進時代就是人家產品已經發展成熟,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把產品拿過來,合法引進過來,把它做出來,通過做出合格的產品帶動中國的汽車產業技術發展。汽車產業前面幾十年都是走這條路,我們不用去懷疑說為什么汽油用低壓噴射,柴油用高壓供軌系統,我們也不用研究ABS是不是合理,因為國際上已經有了成熟的產品和比較完善的開發。所以從政府的角度,標準的角度,也是主要做產品認證,做出來要合格,要達到一定程度的安全性、經濟性、舒適性。所以我們主要是產品認證過程,關注的是產品合格不合格,一致性好不好。所以我們的標準體系就是這樣的,產品已經形成,然后引進產品拉動技術發展,用法規來帶動標準體系的建立。而在創新發展時代則完全倒過來了,我們要與國外同步發展新技術,國外并沒有現成的東西,比如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在前面二十多年發展過程中,我們和國外并跑,智能網聯汽車現在也是和國外并跑,有些新技術同時采用,技術并不完善,體系并沒有完全建立,是一個摸索探索的過程。所以在創新時代,我們要建立全面的、立體的、貫穿創新制造全過程的整套體系,這個標準體系比引進時代的體系要大的多,數量也要多,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團體標準、產品標準,也包括制造過程的標準、試驗過程的標準。這一系列標準是一個立體標準,而且標準是在創新過程中逐步完善,需要一個過程,而不是簡單的采標、換標,把國際上好標準拿過來,這樣做是不夠的,標準工作也和原來不一樣了。
測試體系也和原來有比較大的不同。為什么重點講測試體系呢,因為科學不是想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科學是試出來的。有一個新的設想,有一個新的技術方案,把它先做成一個產品來,看能不能用,指標能不能達到,有沒有不可接受的排放污染,有沒有不可接受的安全隱患,有了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必須經過大量的測試才能解決。 所以測試在引進時代和創新時代也大不一樣,創新時代研究、開發、創新的工作過程要比引進時代多得多,測試體系同樣也需要很多。比如說,過去在引進時代,中國汽車產業的測試體系中,我們有國家指定的五六個檢測機構,長春、武漢、天津、重慶、上海等等,這幾個就夠了。還有就是企業自己為了發展技術,發展產品,建立了自己的技術中心,這個是過去時代。到創新時代,我覺得測試體系層次要更多、更大。比如說,國家或行業的測試仍然需要,一方面是產品認證的測試體系,另外是國家級或者行業級的技術研究平臺,中國現在各個方面正在建立。另外,企業本身也需要,創新發展時代企業也在和產業同步成長,當然也有少數從外行業轉過來的實力很強的企業,大部分在行業內都是與產業同步發展。企業也有弱小到強大的發展過程,在企業創新初期,在企業弱小階段,沒錢建這么多設備,所以更需要有地方區域創新測試公共平臺。各地現在都在注重招商,打造新技術發展區域,我建議一定要建立測試平臺,在區域內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
再一個就是創新時代的政策環境。第一、我認為技術上要中立。在引進時代,由于本國資源條件,技術發展并不是完全放開的,比如中國對于乘用車使用柴油就一直沒有放開,為什么這樣規定,那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決定的。中國的柴油大量用在農業工程器械方面,商用車、卡車可以用,轎車就先不要用了。那時候技術路線并不是中立的。到了創新發展時代,為什么要技術中立,因為技術不確定性。政府指定了某一種技術路線,很可能會產生偏差,而且創新的整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有序、按部就班的過程,而是群雄逐鹿。技術創新、風起云涌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過早確定技術路線,對于創新就是一種限制。
再一個就是鼓勵創新、包容試錯。這里特別想講一下,比如說對于自動駕駛。我們開放了很多區域和試驗道路,國際上有些發展比較好的,技術比較先進的國家,他們是可以開放在普通公共領域,直接使用自動駕駛技術。如果我們按照過去引進時代的思路,政府管理就是劃定一片區域,指定一些企業,這些企業必須滿足某種要求。但是這樣做對于技術創新還不夠,應該更大范圍地鼓勵使用。現在行業里面都這么講,自動駕駛技術應該完成多少億公里試驗,一個企業,一個區域不可能完成,必須完成大量實際使用數據,才能夠完成。所以我還是建議,對于自動駕駛要更加開放,要鼓勵創新,要包容試錯,允許在普通道路上使用。最近深圳市出臺了新的法律法規,北京市也有很好的對于政策的創新,我希望繼續往前走,應該用一種沙盒管理的思路,只要事故不比原來高就可以允許使用。汽車安全出了問題主要是賠償問題,賠償問題可以有保險方法來解決,總的來講必須有一個比過去更加包容試錯的過程,這個道理也是很清楚的,因為在過去引進技術時代,技術成熟,所以我們很明確地知道,哪個行哪個不行,但是在創新時代,你不知道哪個行,哪個不行,你不知道單攝像頭好,還是加上激光雷達好,需要在大量的創新試驗應用過程中,逐步得出結論。
還有一條就是要鼓勵產業的技術融合,降低準入門檻。在汽車電動方面、智能網聯方面,技術融合已經達成行業共識。互聯技術、電子人工智能、芯片各方面的技術都進入汽車行業。汽車是一個大產業,有大量的資金和大批量的市場能夠應用這些技術,但是我認為只有技術融合,如果不能配合資本和企業主體的融合,這個融合很可能不夠。所以對于創新時代,汽車產業是否還要嚴格按照過去那個時代的做法,嚴格準入甚至產能管理,可能需要重新做一些思考。
最后就是產業鏈的合作。產業鏈的合作主要是包括汽車產業內部本身,主機廠以及二級供應商等等。關鍵是要通過產業鏈的合作完善技術,實現用戶的體驗。具體的做法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要拉群,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強者之間進行合作,而不要互相排斥。比如現在做汽車操作系統有很多家,有芯片企業,有軟件企業,有合作也有單獨做。這里做一個比方,所有參與做汽車操作系統的企業都各有長處,但是長處不一樣,就像做一件大衣,有人做袖子比較擅長,有人后襟比較擅長,不是有一個袖子就排斥別人,單獨從袖子上生長出一個大衣,這是不夠的。現在產業內也有一些比較明確的合作,已經看到一些上下游之間的合作,硬件和軟件、芯片軟件和整車,這些都很好。再一個就是要提前合作,不要等到產品技術工作基本上干完了再合作,應該是在系統開發初期就共同合作,推動系統更快地成熟,并且在一定范圍內試用,這樣可以加快過程,這和過去引進時代也不一樣。引進時代產品是現成的,基本上是成熟的,現在因為技術不完善、不成熟,必須經過多方的合作,加快合作才能夠加快技術的成熟和產品的完善。最后還有一點,直接競爭對手之間也要加強合作,把產業做大。特別是在創新時代,一個新的產業在比較小的時候,把產業做大,把產業技術做完善,把產品做完善,然后加快推向市場,這樣對于技術發展有利,對于產業內的各個參與者也有利。
最后還有一條就是包容時代,大家不要炒作失敗。為什么說這個,多次被人問到,有一個燃料電池新技術出來,是不是鋰離子電池不行了。比如固態電池有一個新成果發布,是不是液態電解液不行了。有企業研究鈉電池,是不是鋰電池不行了?不要這樣認為。在汽車產業方面,盡量少炒作失敗,要包容失敗。而且很多產業和技術發展,主要是自己內部規律在起作用,有人故意往壞了說,這種情況基本不存在,大家都想往好了做,但是有人條件完備成功了,有人條件不夠完備就失敗了,失敗也是為成功積累了教訓。所以在創新時代,輿論上也希望大家更加包容。最后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祝大家身體健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