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個人都對于“經典”二字有著自己的解釋,不過無論如何想要成就經典都需要時間的傳承。對于奔馳G這樣的經典車型來說,即使是最新的W463車型也已經上臺演出了20余年。我想也是時候為大家重新演繹一下那始于1979年的“一代傳奇”了。
說起全新一代奔馳G,不妨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奔馳G級的歷史,回到39年前的1979年。由于軍用市場上的需求,迫切需要一臺全能的硬派SUV,這也就促成了奔馳G系列的誕生。雖然奔馳G的歷史相比于其他硬派SUV顯得有些短暫,但是和其他硬派SUV一樣,奔馳G系列同樣誕生于戰場的背景之下。這也為奔馳G系列定下了牢固可靠、超強越野性能的基調。
奔馳G系列和大多數硬派車型一樣,起初都是因為軍用市場上的需求而誕生的。這樣的歷史背景也為初代奔馳G(W460)奠定下了牢固可靠、超強越野性能的基調。
不過奔馳G的軍用市場之路并不順利,在丟掉軍方大單后奔馳G迫切需要轉向民用車市場來收回成本。所以除去繼續主攻軍用市場的W461車型,奔馳還在上世紀90年代推出了面向民用市場的W463。
隨著失去軍方訂單,奔馳G系列走上了民用化的道路。除了W461之外奔馳還在上世紀90年代推出了全面面向民用市場的W463車型。W463車型雖然看上去離我們太過于久遠,但是如果仔細了解一下的話,你會發現按照極為嚴謹的標準,W460/W461/W463以及在售的2017款奔馳G都屬于奔馳G的第一代車型。所以全世界車迷對于全新一代奔馳G已經翹首以盼了太久,隨著時間的臨近我們終于在等待了40年之后,得以初探第二代奔馳G的芳容。
奔馳G系列也開始在W463車型上開枝散葉推出了各種分支。我們所熟悉的AMG系列就是在W463車型上推出的。從90年代上市時開始算起,即便是W463車型現如今也在市場上延續了20余年的香火。
如果不說,又有誰能想到2017款奔馳G500還屬于奔馳G的第一代車型呢?全世界對于全新一代奔馳G已經翹首以盼了太久。不過好在全新一代奔馳G已經來到了我們的面前。
不過從底盤代號的角度上來看,全新一代奔馳G依舊沿用了W463的底盤代號。雖然我對此表示非常疑惑,不過既然官方已經將新款車型定義為全新一代車型,我們也大可不必在底盤代號方面過多的究竟。
看過了奔馳G級的生平事跡,你就會發現原來每代奔馳G在外觀上的改變都不算徹底。相比于那些習慣將車輛外觀完全革新的車型來說,奔馳G級就像是一棵生長緩慢的云杉。接近四十年的風霜沒有改變太多的容貌,但是卻讓它的內在變得越發堅硬。那么本次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奔馳G,又何以稱為全新一代呢?
奔馳G的發展史就像是一棵生長緩慢的云杉,近四十年的風吹雨打并沒有徹底改變它的容貌,但是卻讓它的內在變得越發堅硬,全新一代奔馳G正是如此。不過既然如此,我們又何以稱之為全新一代呢?
硬派SUV車型也許外觀總在變化,甚至于車輛的動力總成都全部換新,但是車輛的底盤懸掛,也就是“大梁”結構,卻總是歷久彌新。縱觀現如今硬派SUV市場,有多少車型的大梁結構已經許久未換了。所以對于硬派SUV車型來說,車輛的底盤結構才是決定其能否稱為全新一代的“必要條件”。
決定硬派SUV車型換代的關鍵并不是外觀的變化、動力總成的換新,而是車輛鋼筋鐵骨般的“大梁”結構。全新一代奔馳G在車輛底盤懸掛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決定它成為了全新一代車型。
對于全新奔馳G來說,其最大的變化之處就是在于車輛底盤懸掛方面的改變。如同將奔馳G的骨骼全部拆散再重新打造一番,這就使得全新奔馳G由內而外變得不同。
全新一代奔馳G棄用了之前的前整體橋設計,轉而使用了前雙叉臂式獨立懸掛。這樣的變化讓全新一代奔馳G像是甩掉了枷鎖一般,擁有了更快的懸掛動態響應以及更好的操控性能。
先說奔馳G的“骨骼”方面, 全新一代奔馳G棄用了之前的前整體橋設計,轉而使用了前雙叉臂式獨立懸掛。這樣的變化讓全新一代奔馳G像是甩掉了枷鎖一般,擁有了更快的懸掛動態響應以及更好的操控性能。畢竟不是所有奔馳G的車主都會拿奔馳G去越野,所以更出色的公路表現也是大多數車主們所希望看到的事情。
我們把車輛的底盤懸掛比作于車輛的骨骼,全新一代奔馳G在啟用前雙叉臂獨立懸掛之后,如同將奔馳G的骨骼全部拆散再重新打造一番。這樣的舉動無疑會有這脫胎換骨般的變化。
車輛的后懸掛依舊是整體橋,不過從原先的三連桿整體橋更換為五連桿整體橋。這樣的變動讓全新一代奔馳G的后懸掛具有最大142mm的懸掛自由行程。
再來說說全新一代奔馳G的“肌肉”部分。全新一代奔馳G成功瘦身了167kg,這些甩掉的“肥肉”全部來自于白車身上。之所以能夠如此大手筆的瘦身成功,其功勞要歸功于鋼鋁混合的車身結構。全新一代奔馳G在發動機蓋、車門等位置全面使用了鋁合金材質、甚至在車輛尾門上使用了鋁鎂合金,在內飾部分的金屬也使用鋁鎂合金來代替傳統的金屬材質。我們常說“寧減1斤、不加1匹”由此可見車輛白車身上大幅瘦身給奔馳G帶來了質的提升。
全新一代奔馳G成功瘦身167kg,這樣的數據即便對奔馳G這樣的硬派SUV來說,也是巨大的成功。并且我們注意到這167kg的重量大多數出自車輛的白車身上。這主要歸功于鋼鋁混合的車身結構。
相比于老款車型,全新一代奔馳G在車身高度以及最小離地間隙方面都有所提升。我們知道這兩項數據的提升對于車輛的越野能力至關重要,但是嚴重影響了車輛的公路性能。但是,全新一代奔馳G又希望在公路性能上有所建樹,面對這樣的“悖論”,全新一代奔馳G能否給出出色的解決方案呢?
通過白車身減重并且增加大梁重量的方式,讓全新一代奔馳G的底盤懸掛部分在整車中重量的比重有所提高,盡管車輛的高度和最小離地間隙變得更高,但是車輛的重心實際上是降低了許多的。
這兩項數據并不是和公路性能直接劃等號的。事實上,車輛的公路性能好壞取決于車輛的重心高度。所以,全新一代奔馳G從這方面著手出發。前文中我們說過,車輛的白車身大幅度瘦身,而車輛的大梁結構卻又增加了重量,所以車輛大梁的重量在車輛整備質量中的比重有所提高,這也就使得車輛的重心高度降低了許多。
綜上所述,雖然這一代奔馳G在外觀方面變化不算徹底,但是在“骨骼”、“肌肉”全面進化的情況下,稱之為全新一代車型應該并不為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