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優質資產”對市場福兮、禍兮!
發布日期:2015-11-17 13:17 來源:網絡 作者:七羽 瀏覽次數:857
對于汽車優質資產這一概念在車市的出現,應該追溯到通用破產階段對優質資產的運用。那時候,美國通用汽車已自顧不暇,而唯一保護的就是中國汽車市場“優質資產”。這樣,雖然說通用在美國的生存岌岌可危,但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不僅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而且還以更多品牌的投入應對中國市場,從而凸顯出通用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無獨有偶,作為新階段在國內市場,大眾也要推“優質資產”概念,確實有物是人非的感覺。雖然說,現實的大眾汽車并未像當年的通用汽車自身難保,但其所到國際社會的擠壓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就不能不使企業重提“優質資產”概念,來應對車市的變化、特別是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
優質資產
可以說,在運用優質資產方面,跨國企業非萬不得已、自然不會將這一問題推出。而現在,大眾應對作弊事件后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已經開始將中國市場納入優質資產的保全范疇。雖然大眾汽車官方對優質資產概念只字未提,但通過相應的企業變化與市場行動就可以看出,大眾汽車從上到下都在為保全中國市場的優質資產不遺余力。像大眾新掌舵人穆勒隨德國總理的訪華;一汽大眾高點推出新高爾夫GTI,以及企業進一步重視服務引領與品牌的結合等等,這都不能不說明,大眾汽車希望通過技術的表現力與務實的改變,使中國市場與消費者對大眾汽車更有信心。而更重要的還在于,跨國車企力推優質資產,對車市的影響是無法預計的,這就更需要國內企業意識到品牌升級以后的市場變化,這才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如果說,通用過去推動優質資產計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種考量的話,換句話說,是為了挽救已傾覆的制造根基;而大眾汽車推優質資產,則是為了改變形象與保全行業的引領地位,二者雖然出發點略有不同,但對于中國市場的潛在推動,卻有著異曲同工的做法。那么現在大眾汽車推進優質資產計劃,顯然是受到自身的問題影響尋求新改變的舉措。其實,針對大眾柴油車的影響,是陰謀、還是陽謀,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被“得理不饒人”的美國當局抓住把柄,確實反映了大眾對待技術所存在的取巧問題。而能夠看得出來,大眾制造在中國的變化,一切也都是圍繞著改變形象而著手與行動的。像行動方面,自穆勒領導集體全面接手大眾,不僅第一時間對中國市場釋放了更多的善意,如投放中國市場的2百多億歐元承諾不變、增強拳頭產品的投放力度以及從服務到標準的進一步提升;而改變形象方面,合資的主要企業一汽大眾的推新技術與應對市場的合理舉措,均反映出大眾汽車是以哀兵之勢推動“優質資產”的決定性步驟。
應該說,大眾汽車顯然是對當前的汽車形勢與發展競爭問題,已經有了更明確的認識與判斷。尤其是在中國汽車市場,雖未受到柴油車影響,但能夠先期在技術與釋放善意方面加快投放,這就表明了大眾對中國合作的優質資產抱有足夠的信心。像他們最新在一汽大眾推出的高爾夫GTI,就是頗具說服力的技術表現。一這款頗具國際品牌的新車打頭陣,很顯然,在國內市場上市的大眾新車,都將以綜合層面提升的姿態面對消費者。誰都知道,高爾夫GTI,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問世以來,已經經歷了六個技術代的演變和發展,它不僅是德系轎跑車型的代表產品,而且也以新設計與新技術影響車壇幾十年。在國內率先推出高爾夫第七代GTI,既在設計與技術上維系著大眾汽車優質制造的傳統;而且也在技術基礎上升級與定價的合理性方面,對國內市場釋放了很大的誠意,這不能不說都是保全優質資產的有效舉措。
其實,之所以說國際企業推優質資產對國內的影響巨大,除了會在技術上起到更多的引領與作用以外,很大程度上還會在精益制造上與對手拉開距離。像跨國車企,越是遇到自身的重大挫折以后,就越會在競爭意識上收緊自身,準備動真格的;而在技術與服務環節,就會打出更有利的主牌,這就使過去輕松參與競爭的跨國車企更重視市場的變化。所以,國內企業如果不能針對性的做好充分準備,很難說不會影響到自己。
比較于國際企業推優質資產概念,國內企業也同樣面臨著新階段的競爭與發展問題。別的不說,以優質資產的品牌與技術而言,很顯然是外方是以拳頭產品來應對市場的,這就勢必會形成技術比以往更強、服務比以往更貼近,這或許才是高爾夫GTI一上市就能吸引消費者的關鍵所在。而相比較國內企業的推新車,無論是扎堆推新車、還是對汽車技術創新的估計不足,都自然的會在國際汽車優質資產面前相形見絀。這就更需要,自主汽車用心學習國際品牌的求生能力、更好借鑒國際汽車的以退為進,這或許才是走穩每一步的關鍵。否則,這個特殊時期,還盡顯盲目的推新車、盲目的跟風,只會形成作繭自縛的局面,這才是最不應該發生的問題。
客觀地講,對于跨國汽車企業釋放與推進優質資產進入國內市場,同樣具有雙刃劍效應。一方面是,通過優質資產的釋放會對消費者與市場競爭標準的提升有益;另一方面也會對相應滯后技術的企業,更加不利。考慮到,國內汽車市場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向著創新、專業、品牌等綜合的方向發展。只是由于這樣的發展容易按部就班的推進。而國際企業為保全優質資產的發力,頗帶有一定的突發性,這就很容易是一些企業忽略汽車市場的此消彼長問題。所以,在新競爭階段,我們的企業除了需要學習與借鑒、通用汽車、大眾汽車的生存技巧與生存能力以外,更需要真正意識到,優質資產對市場的最大影響。特別是在技術與品牌的不斷升級、服務與觀念的逐步市場化的情況下,更應該意識到高技術程度下的競爭需求問題,這才是企業保全自己的關鍵。為此,國內企業,只有進一步從自身做起,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的參與競爭,或許,這才是應對汽車格局變化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