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駕理由
嶺南園林布局緊湊,實用功能較為突出,園林內的植物多高大而茂密,詮釋著閩粵一帶特有的風情。而粵海之地,頗接西洋風氣,嶺南園林里可見的西式石欄桿,西洋進口的套色玻璃,與雕花玻璃燈,又為她鑄上一層歐式風情,顯得豐富而多姿。名列粵中四大名園之中的廣州余蔭山房和東莞可園堪稱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其景生動,其蘊豐富,是嶺南文化的玫麗篇章,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獨特審美享受。

路書
DAY1悄然世外余蔭山房
如果你想窺探嶺南園林的精妙之處,最值得一看的就是位于廣州番禺的余蔭山房。建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余蔭山房,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與佛山梁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合稱為廣東四大名園。這座方圓不過三百步的私家園林,卻充分融入北方園林之大氣,江南園林之秀美,西方園林之嚴謹,盡顯嶺南園林的獨特韻味。它以“藏而不露”、“縮龍成寸”的創作手法,將亭臺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和山水綠植盡納于彈丸之地,包羅萬象又幽深廣闊。這種用小空間布局大園林的風范令人耳目一新,雖為人工,但宛若天成。
誠如點題門聯“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云深”描寫得那樣,入得園內,便見古木挺秀,綠影婆娑,令人遐思無窮。這一名聯為名士陳允恭所撰,將“余蔭”二字嵌入其中,對仗工整,文意深遠。“弓”即是箭,古人以一箭之地來比喻一百步的距離,意指園林面積小,只三百步的距離。“紅雨”是指落花,深柳堂前有一株百年炮仗花,據說由鄔彬親手所植,花開時節,棗紅的花瓣散落在池塘上,好像一片紅雨,蔚為壯觀;“綠云”則形容園內果樹濃蔭蔽日,宛如綠云遮蓋,清幽雅靜。
園中有一泓池水,池中蓮葉田田,荷香四溢,碧波之上橫臥一座廊橋,名為“浣紅跨綠”橋。廊橋無疑是園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據傳該廊橋是參考“海山仙館”的“柳波橋”而建,被譽為嶺南園林最經典的造型。它造型小巧玲瓏,卻把橋,廊,亭,欄巧妙地組合,渾然一體,十分精致。廊橋前后各有五級石階,橋下為一石拱券,橋上歇山頂式橋亭。游廊兩側欄桿設有美人靠,兩端連風雨廊,并將園區分隔成東西兩部分,西邊“紅雨”,東邊“綠云”,故名“浣紅跨綠”。等到月明風清的夜晚,月影、橋影在水中相映成趣,構成動人心弦的畫卷,成為余蔭山房的一大奇景"虹橋印月"。
余蔭山房的另外兩大奇景分別是“夾墻翠竹”和“深柳藏珍”,同樣不可錯過。蘇東坡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想在1598平方米的地方內又該如何設置竹叢呢?園主人因地制宜,在墻與墻之間,種上翠竹。這樣一來,既不占用庭園面積,又能控制其生長蔓延,同時拂擋園外塵囂,可謂一舉三得,形成了園內獨特的景致——"夾墻竹翠"。深柳堂是全園的主體建筑,也是園內第一大建筑,前人有"萬柳讀書堂"之說,而園主人認為"深柳"比"萬柳"顯得更隱更靜,便把書室命名為"深柳堂"。深柳堂古色古香,堂內皆為精致的木雕珍品,歷史名人墨寶,珍品極多,故稱“深柳藏珍”。
往回廊深處行走,會看到聞名遐邇的"玲瓏水榭",它環水而立,俗稱"八角亭"。“玲瓏水榭”的柱聯為:“每思所過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說曾經滄海靜對明漪印月亦足瑩神”。這幅名聯是園主人親筆所撰書,也是余蔭山房主人僅留的墨寶。這座八角形的亭子,八面全部開窗,可以八面觀景,東西南北四面的窗子對應了四季不同的景別,當年園主人常在八角亭內會晤名流雅士,把酒賦詩、吟風弄月,真是別有一番韻味。
于八角亭的八景,有一首五律詩概括得很好,即:“丹桂迎旭日,楊柳樓臺青;臘梅花開盛,石林咫尺形;虹橋清輝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
丹桂迎旭日:東面是水榭正門,門外數株郁郁蔥蔥的丹桂樹,每年8 月至次年初春滿樹桂花盛開,點點黃花,香飄滿園。特別是在清晨,桂花迎著東升的旭日,含露帶笑,香氣襲人。此時推窗觀景,桂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
楊柳樓臺青:東南角上,隱現著一座小樓臺,木柱飛檐.掩映于楊柳叢中,那是園主人與家人消閑賞月的地方。每當晨風拂柳,或夜幕降臨,登上樓臺靜觀天象,令人無限遐想,十分寫意。
臘梅花開盛:正南面窗外有一株百年的古臘梅,為什么種在南面?因為臘梅是寒冬臘月開花的,此時室外常是北風呼嘯,霜陳滿地,若佳朋到訪,可關東、西、北三個方向的窗戶,只打開南窗,這樣一來,既可避免北風肆虐,又能欣賞"臘梅花開盛"的美景,栽植可謂別具匠心。
石林咫尺形:俗話說,庭園無山不青,無水不秀。水榭的西南面有座假山,雖佳為人作,但宛若天開,石山嶙峋瘦漏,藤蘿蔓生覆蓋,園內咫尺山林,這是大自然的一角縮影。
虹橋清暉映:從西面的窗口向外望,眼前是一派嶺南水鄉特色,一座浣紅跨綠廊橋靜臥在蓮池上,橋廊造型別致,風格經典,當夏日晚霞斜照在蓮池碧水之上,滿池清暉,半圓拱橋及倒影恰成正圓,堪稱靜態美的典范,令人嘆為觀止。
臥瓢聽琴聲:從水榭的西北角可看到臥瓢廬前的一個小院,那里參天樹下白石為臺,蠟石為凳,是安棋對奕,揮指彈琴的好地方。入夜,月朗風清,遇上三五知己到訪,彈奏一曲,琴聲悅耳,樂韻悠揚,優哉游哉。
果壇蘭幽徑:蘭花,幽香高雅,有花中之君子的美譽。在水榭正北面這里古樹婆娑,“綠云”覆蓋,林蔭樹下,幽靜欄河,擺設蔭生花卉蘭花,自然形成了一條“果壇蘭幽徑”?;ㄩ_時節,游人漫步其中,自然領略到“暖日漾春光,人影衣香芳徑滿”的詩情畫意。
孔雀盡開屏:在水榭東北面可見“來熏亭”倚墻而筑,孔雀亭跨水而建。在中國的私家園林里喂養孔雀并不多見,但對于孔雀,特別的是它的翎毛、翎眼,鄔彬顯然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清朝官員們的帽子上的花翎,就是孔雀的翎毛,自家園子里的孔雀,寄托著他對往事的追憶和無限的遐想。
山房之精華為深柳堂左側的臥瓢廬,此廬舍是園主人為賓友小憩而設。廬內設置鑲嵌藍白相間的玻璃“滿洲窗格”,透過窗格可讓人一日看盡四時美景,堪稱一絕。透過進口的藍色玻璃往外望像冬天雪景,若將兩扇窗疊在一起,則看到外景一片通紅,仿佛到了深秋季節。而推開窗戶,南國春夏景致,撲面而來。后面是一排百葉窗,可推拉閉合,能通風透氣,又可采光,經濟實用。
此外,余蔭山房南面還緊鄰著一座稍小的樓臺,取名“瑜園”,是女眷居住的地方,所以又稱為“小姐樓”。瑜園建于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建。其風格基本與山房相近,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瑜園建起后,與余蔭園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DAY2 天上仙宮 東莞可園
東莞這座新興的工業之城有“世界工廠”之美稱,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篇之地。而被前人譽為“可羨人間福地,園夸天上仙宮”的可園,就是一件永久鑲在東莞市區的清朝時裝。
可園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蓤@雖面積較小,但亭臺樓閣、柳池橋榭、庭院小軒、花圃書齋一應俱全。建筑融孫子兵法于其中,房廣廈四通八達,看起來只有三畝三分地,走進來卻似一座迷宮。其基調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古人在園林中匠心營造的功底可見一斑。
提到可園,就不得不說一說他的主人張敬修。張敬修是清朝武將守備,一生仕途三起三落,巔峰時曾擔任廣西、江西按察使,得到曾國藩的高度賞識;也曾因戰事失利,被皇帝罷官。人生際遇浮沉,但張敬修總能保持一顆淡泊之心,并投身于文學藝術創作當中。身為一名武將,張敬修卻精于金石篆刻、琴棋書畫。這種仕宦背景及個人修為,原原本本地投射到了他的私宅——可園的營建上。
園內有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正門口的“可園”二字正是張敬修親筆所撰,每字都是一氣呵成,蒼勁有力。“可堂”是可園最莊嚴的建筑,四條紅石柱并列堂前,顯得氣派不凡。標志建筑“可樓”有四層之高,使整個園林有了縱橫上下皆成景的三維立體視角。同時,張敬修個人的素養,使得可園呈現出濃厚的雅意文風。如“草草草堂”,就是為了紀念自己的戎馬生涯而命名,寓意人在物質生活上,可以效仿行軍打仗時,草草了事,不必刻意講究,但在人生修為上,則要嚴謹認真——“用餐也草草,住宿也草草,但是做人不能草草”,故起名三草堂來時時提醒自己。如此“文武雙全”的可園,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實屬罕見。
可園中另有一勝景名為“雙清室”,取荷竹雙清和人境雙清之意。平面呈“亞”字型,地板、花窗等均似“亞”字狀,相傳亞字是吉祥之字,故又稱“亞字廳”。來到可園,就想在這里住上一段時間,慢慢體會它深厚的文化底蘊,生活也變得舒緩悠閑。
園內最醒目的建筑為邀山閣,可園的創建人張敬修在《可樓記》說道:“居不幽者,志不廣;覽不遠者,懷不暢。”正因如此,張敬修建可樓于可堂之上,但可樓畢竟只有兩層樓高,并不能盡覽大海和遠近諸山,他覺得“既營可樓,而覽仍不暢”。于是他在園的西面再建高閣,縱目遠眺,“數百里之山咸赴,其高視遠覽,目力且為之窮”。清朝嘉應太守張榕石將此高閣命名為“邀山閣”,取“邀山入閣”之意。沿樓側石階可登上頂樓,四面明窗,可園這座嶺南園林的風采盡收眼底。
邀山閣高約17.5米,共四層,造型為碉樓式,極具特色。如今雖然已經不是“最高”,但站在上面遠眺,依然能夠找到當年的感覺——園中勝景歷歷在目,秀色山川盡入眼底,大有“邀山入懷”以及“空谷來風,高山占云”之勢。
邀山閣又被當地百姓稱為“定風樓”,因它四面通窗,僅以10根木柱筑于石墩之上,無一釘一鐵,非常奇特。東莞是臺風常襲之地,但邀山閣歷經多次狂風、暴雨、地震都安然無恙,可見其建筑水平之高。
名人配名琴,名琴藏名園。來到可園,有一處不得不去的地方就是綠綺樓。綠綺樓因聞名海內外的綠綺臺琴而得名。綠綺臺琴是嶺南四大名琴(春雷、秋波、天響、綠綺臺)之一,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把古琴。遙想當年的綠綺樓,定是一派名士云集、清歌雅韻的盛景?,F在,這里成為聽曲品茗之地。在樓上憑窗眺望可看到靜靜的可湖,清朗秀麗,微風拂面,好不愜意!
可園可謂嶺南畫派濫觴之地,嶺南畫派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是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作為嶺南畫派開山鼻祖的“二居”——居巢、居廉,是跟隨張敬修多年的幕僚,客居可園作畫多年,與可園有著極深的淵源。
居巢、居廉兩人為堂兄弟,居巢精于詩詞、書法和繪畫,與張敬修亦師亦友,意氣相投,追隨他十六年,在可園的西耶室居住,吟詩作畫。張敬修不僅使“二居”衣食無憂,還提供了優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使得他們潛心藝術創作,給他們帶來豐富的靈感和藝術素材。
“二居”擅長的“撞水”“撞粉”的畫法正是居巢在可園所創,后由居廉發揚光大。他們的作品寫生對象大致以花果石蟲為主,偶爾也有山水鳥獸以及人物,繪畫色彩豐艷,形神兼備,獨創一格,形成了“居派”的典型風格。“二居”的大半作品為可園張氏家族收藏,以其藝術精華為可園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DAY3 詩情畫意佛山梁園
佛山梁園坐落在最繁華的城中心,卻鬧中取靜,風韻獨占。梁園于清嘉慶、道光年間由當地詩書名家梁藹如叔侄四人陸續建成,是嶺南私家園林藝術的杰出代表。住宅、祠堂、園林三者在園中融合的淋漓盡致,十二石齋、汾江草廬、寒香館在園內錯落有致,由亭臺小徑、湖水游魚、碧樹鮮花點綴貫通。到了夏日,湖面被茂盛的荷葉遮蔽,花苞與雕欄相呼應,荷香遍布滿園,帶游人遠離都市喧囂。園中奇石秀水,精巧布置,以石庭、山庭、水庭為基調,采用移步換景之法引人入勝,體現了清代雅致文人的慧心獨具。奇石、秀水、名帖更是園中三寶。
相傳過去梁園中曾有奇石400余塊,有“積石比書多”的美譽。梁園就是以“十二石齋”最為著名。說到“十二石齋”,有這樣一段小故事,它最初是梁九圖在松桂里興建的園林,其名稱叫做“紫藤(花)館”。后來,梁九圖游覽衡山湘水,回途路過清遠,看到一些奇形怪石,這些石頭形態各異,令梁九圖非常迷戀,便買下了這12塊石頭回來妝點庭院,并將書齋命名為“十二石山齋”,并自稱是“十二石山人”。 而遠近的文人騷客,也慕名觀賞,并題詩作賦,贊賞有加。“十二石齋”聲名鵲起,“粵東三子”之一的嶺南詩人黃培芳曾給出“名園推最勝”的評價。
梁九圖曾《自題十二石齋》,詩云:“衡岳歸來興未闌,壺中蓄石當煙鬟。登高腰腳輸人健,不看真山看假山。”梁園的山都不是“疊”出來的,而是與整個造園質樸的風格是相統一的,追求石的神態韻味,以小代大,表現山川之奇。這種以石代山取代“疊山”的方法,更靈活自由的表達著園主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對個性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如今幾經劫難,園中的奇石大都下落不明。今日梁園的“石庭”中,還有英德、太湖、靈壁等怪石,或立或臥、或俯或仰,極具情趣,其中名石“蘇武牧羊”、“童子拜觀音”“美人照鏡”更是栩栩如生,一石一景,生動罕見。
梁園中有嶺南古園中少有的大型水面,既重韻味也重氣勢。步入園中,來到汾江草廬,寬闊的水面“活”現眼前,水波粼粼,清爽怡人。秀水成為梁園的一大特色。
“汾江草廬”為梁九圖所營建,這里氣勢不凡的寬闊水面令人心生開闊。水與石的交錯別出心裁,既有一般的疊石置景,又有獨石成景;既有潺潺流水,又有一泓湖水。立足水邊,看碧水中遍植荷花,成群的金魚錦鯉時浮時沉,時而激起層層漣漪,這靜中有動的景觀,令人驚嘆。往遠處看,則有一塊3米高的巨石立于湖中,名叫“湖心石”。湖心石周圍有白鵝及鴛鴦在戲水。
另外臨水建筑“荷香小榭”中,更是將天、地、人完全融為一體。站立于小榭屋檐下,面對鋪滿荷葉和荷花的湖水,一片碧綠中的點點粉紅,令人心醉。小榭高四米余,木結構,門楣及窗都飾以木雕,門窗縷空,圖案則是荷葉、荷花,既優雅,又與湖中的荷葉、荷香真假互相呼應,步入其中,有如人在山水畫中游。
面對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梁氏仕人淡泊名利,為保譽而辭歸故里。退隱官場只是他們進取的另一種方式,回到梁園,如魚得水,他們專心事學,在詩、書、畫領域達到相當造詣,引來眾多嶺南雅士互相切磋唱和,一時高朋滿座,唱酬不暇,佛山成為人文薈萃的地域文化重鎮。
梁氏是佛山富族,人才輩出,梁九圖與叔侄梁藹如、梁九章、梁九華同為當地詩書畫名家。梁氏叔侄中當屬梁九圖最有名,他是梁氏家族中造園藝術的集大成者,一人獨創十二石齋和汾江草廬兩組園林,傾倒了當時眾多的文人墨客。梁九圖博學多才卻生性淡泊,喜歡做無拘無束的文人雅士。他10歲能詩,時人譽為神童,名噪一時。梁九圖畢生筆耕,碩果累累,著有《十二石齋詩集》、《嶺表詩作》、《紫藤館文存》、《汾江隨筆》、《佛山志馀》、《嶺南瑣記》等,是位創作頗豐的文苑才子,人們尊他為 “汾江先生”。除了詩文,梁九圖善丹青和書法,是畫蘭花的高手?,F今廣州美術館藏有他畫的《墨蘭》2幅,佛山市博物館也藏有他的《墨蘭立軸》和書畫作品10多幅。
文人雅士與梁氏叔侄四人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珍貴墨寶。園內還將原寒香館收藏的歷代名家法帖刻石珍品八十余件收集陳列,豐富了名園的內涵。
梁園古木蘊秀,庭園幽深,滿園佳木,鳥語花香。園中有荔枝、龍眼、菠蘿蜜、番石榴、水蒲桃、楊桃、芭蕉等數十種嶺南佳果,還種有富嶺南風韻的玉棠春、鷹爪蘭、雞旦花、桂花、九里香、米蘭、含笑、鷹爪、美人蕉等灌叢花卉錯落其中。各樣花草樹木和水、石、山、橋、建筑物組成了一幅幅詩情畫意的景象。園主梁九華的好友岑征在詩句中曾言:梁園“兩處園林都入畫,滿庭蘭玉盡能詩”。
群星草堂入口至秋爽軒船廳,穿井過廊,三個圓門貫列,增加景深,讓人隱約感到“庭園深深深幾許”。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群星草堂旁邊一棵高達20多米的呂宋芒果,180年前,梁九華從菲律賓帶來種子在建園時種植。相傳此樹在第一年結果時,梁九華就邀請親朋好友過來品嘗。芒果香甜多汁,味道奇美,連道光皇帝也被吸引,要梁九華也送些給他嘗一嘗。第二年,梁九華精選10顆芒果,快馬加鞭送到京城。道光皇帝為此還賜梁九華一棵玉堂春樹。如今這棵芒果樹每年仍長滿金黃碩大的呂宋芒。秋爽軒前至群星草堂后廳側,曲徑通幽的石庭中古木參天,樹影婆娑,正是“藹藹堂前木,中夏貯清陰。”梁園中的這些古樹寄托了造園者超然灑逸的精神追求,同時也見證著梁氏園林的百年歷史,而今蔥郁依然,可謂“鎮園之寶”。
DAY4古趣盎然 順德清暉園
郭沫若對嶺南風物這樣描繪道:“薔薇馥郁紅逾火,芒果蘢蔥碧入天。千頃魚塘千頃蔗,萬家桑土萬家弦”,素有嶺南四大名園之稱的清暉園,更是攬自然人文之精華。嶺南多名園,游盡清暉不復談。坐落于廣東省順德區的清暉園,原址為明朝狀元黃士俊宅第,后修繕于清嘉慶年間。園內從船廳、碧溪草堂到澄漪亭、惜陰書屋,再到紅蕖書屋、留芬閣,時而曲徑通幽,時而豁然開朗,當真移步換景,將蘇州園林之風與嶺南藝術巧妙融合。此外,園中古今名人墨客題寫的楹聯匾額比比皆是,清朝才女龍吟薌的故事久久流傳,更給清暉園平添了厚重的人文氣息。
清暉園故址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的黃氏花園,清乾隆年間,黃氏家族日漸衰落,花園后為當地龍氏得中進士的龍應時購入。該院歸龍家后,由龍應時傳與其子龍廷槐和龍廷梓,龍延槐官至御史,后又對園林多加修繕,在其影響下,清暉園具備了一些宮苑的氣質。此園經過龍氏數代人龍元任、龍景燦、龍渚惠等的多次修建,逐漸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格局完整而又富有嶺南特色的園林。現存建筑如碧溪草堂等,為道光年間原物,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歷史了,而其他如筆生花館、歸寄廬等則均建于晚晴。園名“清暉”取自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喻父母之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在四大園林中,清暉園面積最大。“清暉毓秀”為“佛山新八景”之一。
園林之美,講究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可以說,廳、臺、樓、閣,舫、榭、廊、橋,錯落而置又構景自然。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清暉園全園的建筑物配置以船廳一帶為中心,這里南臨水池,又有假山,是全園精華;南部為方池,是園中主要水景區,以亭榭取勝,開敞而明朗;北部由竹苑,歸寄廬等建筑小院組成,是較為幽閉的園中園景區。園內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紅蕖書屋、澄漪亭、惜陰書屋、竹宛、歸寄廬、筆生花館、斗洞、紅蕖書屋、讀云軒、沐英澗、留芬館等。各景區各自相對獨立,又相互滲透,彼此借景,“園中有園”。透過園內多姿多彩的窗,園中的其他景象“框”在窗內,形成一幅幅畫中畫。
中部船廳一帶因地制宜,互相襯托。船廳、南樓、惜陰書屋、真硯齋等建筑古樸雅致,彼此由廊橋銜接,古木古樹穿插其間,使得建筑的空間緊湊而又有空隙,空間處的余盈感恰到好處。中間船廳造型仿自昔日珠江河上的“紫洞庭”,坐落在水池之北,是舫屋和樓廳建筑的結合體,平面像舫,主體如樓,兩側飾以水波紋,無論從造型還是裝修上看,都有著濃郁的粵中特色。夏日酷暑,置身清池碧波間,蕉林青綠,竹蔭蔽天,一派清涼景象,隔窗而望。蓮池水榭,山石花木皆來眼底,好不怡人心脾,頓覺暑氣全消。船廳東面主要由假山和花卉組成,而西面則是以池塘為中心,蔓草修竹以點綴,自有一番神韻。
清暉園的大部分門窗玻璃為清代從歐洲進口經蝕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玻璃上有各種中國傳統的字畫和故事,最不可錯過的就是園內沐英澗入門上方,保存的一套清朝乾隆年間評定的“羊城八景”玻璃制品,這八塊蝕刻金片玻璃,是目前僅存于世的清代舊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被鑒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它們分別被命名為“白云晚望”、“大通煙雨”、“蒲澗濂泉”、“波羅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僧歸”、“石門返照”。
與皇家園林的金碧輝煌與氣勢恢宏不同,私家園林追求的是平和與寧靜。結束具有桃源意境的嶺南園林之旅,帶著余音繞梁的余味返回廣州。